•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姚利芬:技術啟蒙、類型化寫作與多元化美學 ——2019 年兒童科幻小說創作述評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姚利芬  2021年01月21日12:00
    關鍵詞:兒童科幻

    題記

    人工智能、太空、外星人題材是2019年兒童科幻文學創作的重點。對“兒童與機器人”“兒童與外星人”等關系的構擬,有助于培養兒童博大的生存哲學意識。科普型科幻的重提、個性化寫作的嘗試豐富了兒童科幻作品的樣貌。伴隨著作家數量、作品類型、題材、風格的拓展,兒童科幻文學的商業化寫作傾向開始凸顯。如何書寫社會轉型時期的兒童精神生活內容的變化,是創作者接下來的挑戰。

    2019 年共有60 余種中長篇、90 余種短篇原創兒童科幻小說出版發表,涉及40 余家出版社,近30 家期刊。作品數量、出版發表平臺較以往穩中有升。這些出版社以中央和地方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和科技類、教育類出版社為主。一些出版社已將兒童科幻小說當作一個重要的品牌來經營,設立專門的科幻編輯部,依托科幻創作賽事,打造品牌兒童科幻圖書產品線,每年固定出版一批科幻圖書。較有代表性的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新銳系列、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時光球系列、廣西師范大學的神秘島系列、希望出版社的三點系列等。刊發兒童科幻短篇的期刊涉及科幻類、科普類、純文學類、漫畫類期刊等,《科幻世界·少年版》仍然是刊發兒童科幻作品的重鎮,其他還有《科學啟蒙》《東方少年》《課堂內外》《知識就是力量》《漫客·小說繪》《科學畫報》以及刊發純文學作品為主的《十月·少年文學》《中國校園文學》等。

    從2019 年度兒童科幻小說創作的作者群來看,出現了較明顯的“位移”。除了像楊鵬、趙華、馬傳思、陸楊、超俠、彭柳蓉、徐彥利、小高鬼等有明確“兒童科幻作家”身份的核心作家群之外,凌晨、江波等以創作成人科幻為主的作家以及從事兒童純文學創作的作家、暢銷書作家也自主地或是在出版社編輯的策劃組織下加入了兒童科幻的寫作陣營。境外作家也有力量注入,中國臺灣地區多年致力于中文科普科幻推廣工作的葉李華、馬來西亞兒童文學作家許友彬均開始進軍兒童科幻。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作家的介入豐富了兒童科幻作品的價值體系和藝術準則,使得2019 年兒童科幻作品漸呈現出紛繁多元的面相:有基于對科學與兒童關系的反思批判而構織的溫情、趣味兼具的科幻故事,也有將科幻、探險、戰爭、懸疑等元素融為一爐的游戲化超文本科幻。這兩種創作分野與日本以及西方一些國家關于“藝術的兒童文學”和“大眾的兒童文學”的劃分遙相呼應。

    2019 年的兒童科幻小說題材除了繼續書寫常見的異時空世界、克隆人、腦科學之外,對人工智能的關注有所增加;人物塑造多圍繞幾種典型的科幻形象——機器人、外星人、克隆人、隱形人等展開,由此衍生出對人工智能、超能力與兒童關系的探討;兒童科普型科幻開始被重提并得以發展。長篇兒童科幻小說系列化、套書化出版現象明顯,不乏商業化注水之作。相較而言,短篇科幻反倒涌現出不少佳作。

    一 人工智能的兒童化書寫

    王泉根認為,“智人體”是幻想文學的一類典型形象,主要存在于科學幻想文學中,包括機器人、外星人、克隆人等形象[1]。人工智能是繼外星人、克隆人等常見的科幻題材之后,于近年涌現的科幻文學創作熱點,也是兒童科幻近年來創作較為集中的題材,主要圍繞“人工智能能否變成擁有自主意識的存在”“人工智能能否戰勝人類”“人工智能和人類共處的關系”“意識儲存與轉移的可能”等思考展開故事的架構。兒童科幻作品關注機器人對兒童的影響,對孤兒、亞孤兒②、有自閉癥的兒童等弱勢兒童群體的生活、學習介入彌補的可能性,擬想機器人的介入對兒童人際信任安全感和心理健康等帶來的可能影響。

    劉芳芳的短篇《來自他的父愛》寫了患有腳疾的“亞孤兒”小尼,先是父母離異、父親組建新的家庭,之后母親因病去世,與外祖父一起生活。父母的缺位使得少年小尼家庭教育處于不充分或缺失的狀態,外祖父為了彌補這一缺位,給小尼打造了一名機器人父親——盧卡。盧卡的腦芯裝有身為人父的責任與意識,一步步帶領小尼由原本孱弱、自卑的小男孩逐漸成長為一名真正男子漢,小尼與盧卡的關系也經歷了拒絕—被迫接受—融洽相處的過程。小說刻畫了聰明可愛的機器人形象盧卡,他對小尼的教導既有程式化的責任感,又不乏溫暖動人的情愫。這篇小說是同類作品中的佳作,但美中不足的是,小說的前半部分結構略顯失衡,花太多筆墨鋪敘了小尼的家庭背景。

    陳茜的《道格的秘密》以抽絲剝繭的“破謎”之筆層層切入,少女一雪到最后發現真相:由病轉好的金毛狗玩伴道格、陪伴自己多年的父母均為仿真機器,而親生父母早已在一雪幼年時的一場車禍中去世。作者“安排”一雪對這一切選擇了接受——“她才不在乎他們皮膚下是血肉還是金屬呢,他們是陪她長大的人,有無數共同的回憶,將來還會有更多。”小說中的仿真機器人與自然人類并無二致,幾乎可以完美地成為人類的替代品。

    丙等星《“忠實的”伙伴》是一篇饒有趣味、耐人尋味的作品。小說圍繞少年兒童與機器人玩伴的關系展開構思,構想了當機器人玩伴作為一款兒童玩具類的產品被普及,會發生怎樣的鏈條反應。小說塑造了蕭鏡與唐軒這對因隙而疏的朋友,蕭鏡有了父母贈送的機器人玩伴小鵬后,一度沉迷其中,小鵬能在語言和行為上刻意討好主人,讓人覺得它是世界上最棒的朋友和伙伴。直到某一天,蕭鏡得知這款產品的負面效應:使用者會過度沉迷于這款產品所構建出來的所謂順暢自如的討好型虛擬世界,甚至逐漸喪失在人類社會中的社交能力。相比自然人類的復雜情感,與電子產品交流顯然會輕松很多。作品富于哲學思辨意味,思考了人類與機器的一種關系型:人類自以為擁獲“機器摯友”之際又何嘗不是被機器反控制之時?

    攸斌《我的神秘同桌》刻畫了“我”智商高、情商低、不懂變通的機器人同桌杜小度。該作者的另一篇作品《智“逗”機器人》寫了機器人與人較量的小故事,機器人在腦筋急轉彎、魔術等“把戲”上敗北于人。兩篇故事充滿諧趣,隱含共通的設定是機器人變通性不夠,不可能全然超越人類。除了專以機器人為主角來塑造的作品外,還有一些作品將機器人當成一種推進情節進展的符號性裝置。何濤《喚不醒的機器人》借一個因不滿地球生態惡化而自我關閉、若干年后被喚醒的機器人的視角,表達了對生態環境向好的驚異感,也隱含了對當前地球生態恢復的期冀。

    長篇小說對人工智能的書寫多結合歷險、偵探、戰爭等元素展開。姜永育的《大戰超能機器人》講述了機器人金剛不滿于人類的奴役,背叛策反,與其創造者杰姆博士斗爭的故事。機器人金剛外表看上去與人類無異,具備了人類獨立思考、對各種事物做出判斷和應急反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擁有了智慧和情感,它對人類主人的叛逆和反抗的形象儼然如孫悟空一般躍然紙上。姜永育的作品富于理趣,致力于講好精彩的科普科幻故事,不太重視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心理、情感描寫。

    《開心機器人》系列是科幻作家凌晨2019年度的作品,也是其類型化寫作的嘗試,包括《神秘機器人》《黑暗大冒險》《重返舊時光》三部小說。該系列主要人物是三個性格各異的五年級學生,好脾氣的徐小胖、學霸張小磊、小霸王宋東。這與致力于兒童文學類型化、商業化推廣的楊鵬的模式化設定一致:一般設計三名少年人物形象。《開心機器人》中的三名兒童無意中闖入“未來無限智能機器人制造基地”,利用帶回的零件組裝了名為“開心”的機器人,它可以像變色龍一樣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形狀和顏色,且智力在不斷增長。三個孩子跟隨開心經歷了外星旅行、穿越時空,將報廢的汽車改造成低空高速飛行器等,游歷了未知世界。小說的情節設定符合類型化兒童科幻作品的一般模式:因某種契機,主人公獲取超能力,或擁有了具備超能力的玩伴,由此開啟歷險之旅。

    馬來西亞作家許友彬創作了人工智能科幻三部曲《聽說你欺騙了人類》《醒來還能見到你嗎?》《你在我的宇宙里仰望火星》,其中前兩本已由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于2019年引入出版。該系列作品圍繞兒童的家庭、校園生活設定了AI 母親、AI 保姆、AI 秘書形象,與不同境況的兒童相映成趣:童童與AI 媽媽,AI 保姆杏仁與孤兒甄聰明、甄美麗,小學生米糊與AI 秘書,由此,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可能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影響。該系列小說將溫情、懸疑、幻想等要素融在一起,故事較為吸引人。相關題材的作品還有牧鈴的《智能少年·心靈大盜》《智能少年·人腦聯機》、王勇英的《雪山上的機器人》等。

    二 長盛不衰的外星人書寫

    太空題材是科幻作品中的經典類別,亞瑟· 克拉克(Arthur Clarke)、艾薩克· 阿西莫夫、拉里· 尼文(Larry Niven)、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波爾·安德森(Poul Anderson)等科幻作家均有經典太空類作品問世。這些小說多描繪精彩曲折的太空歷險,體現了深刻的探索宇宙的精神。外太空以及外星人是兒童科幻創作中經常書寫的元素,2019 年兒童科幻小說相關主題的中長篇代表作有江波的《無邊量子號·啟航》、彭柳蓉的《我的同桌是外星人》、楊鵬主編的《大戰外星人》(國際版)、小酷哥哥的《神奇豬俠:外星人入侵地球》、楊華的《少年、AI 和狗》等。短篇有趙華的《除夕夜的禮物》《阿爾法泡泡》、劉芳芳的《倒著生長的星球》、翟攀峰的《恐龍星球》、陸楊的《薩嘎星的螞蟻人》等。

    《無邊量子號·啟航》是江波初試兒童科幻的一次嘗試,以他擅長的太空歌劇敘事展開。故事從一場發生在22 世紀全球性的毀滅開始,人類被艾博人工智能幾近滅絕,幸存的人類被迫離開地球,進入太空生存。他們的第一站,是建設太空城和火星基地。少年李子牧和阿強在這種背景下登場,他們通過月球上的深井測試,贏得了成為無邊量子號實習船員的第一關考驗,后又經過射擊考核、快速反應、飛梭駕駛、迷宮穿越、詩歌背誦等數輪考驗,終于成為代表人類出征第二地球的一員。該小說顯然受到了《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設定和架構的影響,因襲痕跡較為明顯——遴選出優秀的兒童出征,率領人類艦隊對抗蟲族/邪惡的人工智能。不過,江波對太空題材的科幻故事顯然駕輕就熟,想象汪洋恣肆,在主打軟科幻的中國原創兒童科幻作品中,為不可多得的硬科幻作品。

    楊鵬主編的《大戰外星人》(國際版)系列是國內作家首部與國外兒童文學作家、科幻作家聯合創作的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兒童科幻作品,意在嘗試新的童書產業化路徑。國際版的作者是由楊鵬及其團隊從世界兒童文學作家和科幻作家中挑選出來的15 位組成的創作團隊,2019 年推出的國際版是作為同名書系的第二輯推出的。此次推出的國際版由來自美國、英國、博茨瓦納的5 位作家創作而成。小說延續第一輯楊鵬國內版的主題,圍繞“外星和外星人”“保衛地球”“保衛人類”展開敘事。每本作品的主人公都是11~15 歲不等的孩子,他們不但擁有對抗外星人的超能力,而且智慧、勇敢、團結、有責任感。塑造這樣一群拯救地球的少年英雄,無疑暗合了每個孩子內心深處潛藏的英雄情結。楊鵬早在2015 年就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了《大戰外星人》,2018 年,該套書系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再版。楊鵬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兒童文學的“大眾化”“類型化”寫作,充任兒童科幻文學“商業化”運作的“急先鋒”,其做法成效顯著,也招來不少非議。此次嘗試的積極意義在于,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兒童科幻文學的品種結構。

    彭柳蓉的《我的同桌是外星人》是寫給低年級兒童的科幻童話,類型化構思明顯。作者將科幻元素與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相結合,講述一個外星小男孩在地球的經歷以及與一個普通的地球小女孩之間的一段特殊的“星際友誼”。主人公是名叫朵朵的7 歲小女孩,她與自來潘多拉星球的阿爾法既是鄰居,又是同班同學,還是好朋友,在阿爾法的帶領下增加了許多新鮮有趣的體驗:星際旅行、到月球上玩、合作變魔術等。外星男孩阿爾法在作品中是近乎魔法師的形象,具有不斷制造驚異感的能力。而他與地球人之間基于不同背景的相互審視,造成了審美上的間離效果。

    實際上,很多標為“兒童科幻小說”的作品,尤其是以中低年級為讀者對象的作品是科幻與童話的雜糅,即為科幻童話——一種交叉混合性幻想文體。小酷哥哥的《神奇豬俠:外星人入侵地球》講述了偶然吃掉無限神果的安小帥,突然變成了一個長著豬頭的人,擁有了千變萬化的神奇技能,惹來了潛入地球的外星人的注意,由此引發一連串的故事。在該作的故事鏈條中,“無限神果”的設置具有夸張性和神奇性,符合童話的文體特質。臺灣兒童科幻作家黃海認為,兒童科幻作品,十之八九為科幻童話③。首先,幻想的邊界性并非截然清晰的,而是模糊的、漫漶的,甚至經常是溢出邊界的;其次,面向中低年級的作品中科幻童話居多,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易理解繁復的科學設定,重趣勝于理,因而也不需要詳盡敘述情節背后的科學支撐,這也導致兒童科幻作品中的“黑匣子”比比皆是。沐沐的短篇《記憶碎片》,寫到克隆體為了拯救地球,以飛船撞向小行星的情節,作者并未交代是如何撞擊的,究竟能否改變小行星的軌跡?這種設定不在于“理”,更多是為了服務于故事情構思。邏輯上的斷節犧牲了科學性,導致故事敘事的隨意性增加,但也使得故事讀起來有隨時可能爆發的驚喜感。

    趙華在眾多兒童科幻作家中一直顯得很特別。這種特別基于兩點:一是他的作品極為關注弱勢群體,經常設定一個相對完滿的結局,《猩王的禮物》中的腦癱兒加西亞、《外星瞳》中的盲女貝蒂等皆是此例;二是作品的背景設定尤為鐘情于他的故鄉,選定西北貧瘠鄉村,多以賀蘭山為坐標,如《除夕夜的禮物》《世界第一朵花》等故事的發生地均為西北貧瘠干旱的簡泉村,這種安排無疑增加了敘事的驚異感,也是作者在科幻書寫中的中國化嘗試;三是他的科幻作品既非類型化、商業化創作路線,也不汲汲于對科技感的追求,更側重人物情感的刻畫與描寫,這與他以主流兒童文學作家的身份切入科幻寫作的路徑也有關系。外星人在他的作品中更多是推進故事發展的輔助性元素,他的短篇《除夕夜的禮物》《來自波江座》構思相近,均寫到了誤入地球的外星人,趙華無意于深入外星生命群落去探求可能的鏈接與邏輯關系,他更多將其視為一種闖入式的異己力量,筆墨更多傾注于地球生命,探索地球生命與外星力量的關系。

    三 兒童科幻書寫的多元化嘗試

    2019 年的兒童科幻創作除了圍繞上述兩種習見的科幻題材展開創作外,還出現了拆解科幻構想、極富科學思辨意味的科普型科幻作品。該類作品門檻較高,要求創作者有堅實的自然學科知識背景,劉慈欣對于科普型科幻這支“消逝的溪流”一直大力提倡[2]。臺灣科幻作家葉李華多年從事科普科幻的推廣工作,近兩年開始著手原創兒童科幻小說的創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論物理博士的學科背景,加之自幼飽受科幻的浸潤,使他的創作充溢著濃郁的理趣。他在2019 年發表了《獨樹一幟》《隱形奇案》《生日禮物》《爺爺的心事》《明明知道》5 個短篇兒童科幻作品。《獨樹一幟》寫了“我”在與爸爸媽媽的共同討論中,如何分別圍繞太陽、小行星、導航衛星構織一篇合格的科幻小說的故事。其中“爸爸”是科學家的形象,不斷糾正并引導“我”往一篇標準的科幻小說的方向去構思。該篇小說將科幻構思層層拆解,有一種反敘述化傾向,即把敘事行為作為被敘述的對象,討論如何構思、鋪陳情節。綜合來看,葉李華的小說有著堅實的科學理論支撐,多以人物對話推進,充滿對硬核科學思辨的樂趣。然而,這種不重情節推進、矛盾沖突、對話錄式的寫法,也導致了小說的弱情節性,而其中的知識塊則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方能消化。

    如果依據面向的讀者年齡段對兒童科幻小說進一步細分,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作品是以小學階段7~12 歲的兒童為潛在閱讀對象而創作的,該類作品大多具有溢出邊界、卡通化、童話化、游戲化、商業化的傾向。面向13~17 歲讀者的少年科幻作品數量較少。馬傳思近年涉足少年科幻的創作,佳作頻出。2019 年出版的《圖根星球的四個故事》《螻蟻之城》均是他寫給少年讀者的科幻小說。《圖根星球的四個故事》由四個小故事組成,更像一個有象征意味的科幻寓言故事。少年馬塬、雌性圖根人“艾瑪”、壯年期的“士兵”、老年圖根人“薩布”、智能生命“后羿”各代表生命的不同階段,小說以這幾個人物的視角,講述了他們各自關于“尋找”的故事。現實在幾個人物各自的想象中幻化成了一個頗具荒誕派戲劇的敘述情境,在互文互融中構織成復調的關于信仰的言說。馬傳思一貫堅持將其對生命的思考融入到創作之中,他的小說沉潛而詩意,結尾常常步入卡爾維諾式的輕逸之境,試圖解構因思考帶來的沉重感。

    超俠于2019 年推出新作《功夫恐小龍》,講述了未來世界因環境極度破壞引發災難,垃圾場長大的野孩子小龍接受孔新子的指導,野性漸收,為了改善環境,獲取更多的食物供給村民們,前往垃圾山峰鬼蜥洞尋找能源的故事。小說將科幻、懸疑、武俠、冒險等元素融為一爐,具有熱鬧、游戲、大話、戲仿的超文本狂歡化敘事特征。其作勝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整體敘事稍顯粗疏。小說善用悖論式敘事策略設置情節:烤豬會說話、克隆孔星子和天宇恐龍、小孔星子復活了、天上掉下一堵墻、穿過村主任的軀體、恐怖的山路、能吞掉恐龍腦袋的大嘴巴……悖論是有意識地在敘事文本中將兩個相互對立的主題(觀點)、表現手法、敘述方式等共時態地呈現出來[3],從而造成一種矛盾、荒謬的鏡像,有助于增加閱讀的參差體驗。

    書寫新科技、新發明在當前生活的應用并描述其產生影響的“技術型科幻”,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主要科幻類型。在2019 年的兒童科幻創作中,仍然在延續著對科技發明式科幻的書寫傳統,劉金龍的《我的魔法筆》《會發熱的發卡》均為這一類型的科幻。此外,小高鬼、徐彥利等水平較為穩定的兒童科幻作家,也均有新作推出。小高鬼的《完美缺陷》為兒童構織了變身“超人”的夢想,通過服用藥物獲取超能力,進而實踐超能力,不過,這類“超人型科幻”大多不再止于“十七年時期”對科學的膜拜,而是在變身超人后轉而反思其負面作用。

    四 兒童科幻創作的癥結、反思及走向

    綜合來看2019 年兒童科幻的創作,人工智能、太空、外星人題材仍是兒童科幻文學選題重鎮,這對主流兒童文學一直過于強勢的“兒童社會”和“人與人”的關注未嘗不是一種反撥與開拓。對“兒童與機器人”“兒童與外星人”等關系的構擬,有助于培養兒童博大的生存哲學意識。科普型科幻的泛起、個性化寫作的嘗試也讓我們看到兒童科幻更多可能的空間。不過,伴隨著作家數量、作品類型、題材、風格的拓展,也出現一些需要警醒的態勢及反思的癥結。

    首先是商業化、產業化創作模式凸顯。由于科幻近幾年趨熱,不少主流兒童文學作家、暢銷書作家、媒體從業者等紛紛加入兒童科幻文學創作中。類型化創作無疑是最易模仿的一種路徑,誠如楊鵬所言,類型化的文學作品,由于數量龐大,結構簡單,重創意而不重文學性,是一種格式化的寫作,更容易衍生模仿[4]。如此,出現大量披著科幻外衣卻缺乏創意、雷同化的構思也不足為奇,這種趨同化寫作使得科幻故事呈現平面化、碎片化、快餐化的特征,科幻不過是開啟狂歡和游戲的裝置。故事中的兒童形象塑造標簽化、臉譜化,盡管其對兒童的主體性(冒險精神、超人之力等)極力彰顯,但始終缺乏撼動人心的力量。遺失了童年精神中本質意義的審美品質,人物形象的內涵是概念化、虛空的,缺乏把人帶往更高境界的精神力量[5]310。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商業化寫作、產業化IP 打造在兒童科幻創作中的擴大化趨勢,這種商業化意識變成作家、出版商、文化經紀人以及廣大讀者都樂在其中的集體意識,會進一步擠壓其他類型的生存空間。

    其次是科幻想象創新性不足,科幻的核心構思、科幻原型等方面因襲痕跡明顯。在2019 年的科幻故事中,很容易找到對《盜夢空間》《隱形人》《機器貓》等歐美、日本習見科幻元素的模仿,也不難見到趨同化的構思。這一方面是類型化創作的影響,另一方面與作者創作價值取向、科學想象力不足有關。在通俗性、消費性兒童科幻文學作品中的因襲現象較為常見,文本營造的氣氛淺顯而喧囂,科幻意象可以被隨意拼湊,接近現代傳媒學中所說的“擬像”,最終成為失去所指的能指,漂浮的能指[5]310。讀者閱讀這類作品,無法體驗到科學所帶來的思維上的樂趣以及崇高的美感,祛除了理性的束縛,看似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兒童,但是,這種漂浮又在很大程度上讓兒童失去根基[5]310。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緊抓當前的科技發展開拓創新,創造出新的具有中國兒童特色的科幻構思,需要創作者切入當下兒童生活情境。當作者步入科幻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時,如何切入兒童生活的“當前時間”,從而引導讀者認識到他們當前的生活狀態的變動、重構與復數化?科幻作家應當如何書寫社會轉型期時的兒童精神生活內容的變化也許是接下來的挑戰。

    作者簡介

    姚利芬,中國科普研究所創作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普科幻創作。

    注釋和參考文獻

    注釋

    ①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科幻小說在中國的譯介及影響”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8BZW145)。

    ②“亞孤兒”由徐夫京提出,指“父母雙方有一方死亡、服刑或喪失勞動能力,另一方放棄撫養責任,組織了新的家庭,由孤寡老人代養,事實無人撫養的兒童”。

    ③此為黃海與筆者交談時所提及的觀點。

    參考文獻

    [1] 王泉根,趙靜. 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2] 劉慈欣:大力發展兒童科幻和科普型科幻 避免把美國科幻衰落的原因當成經驗汲取[EB/OL].(2019-11-03)[2020-03-21]. http://www.donkey-robot.com/n1/2019/1103/c404080-31434489.html.

    [3] 李遇春. 悖論中的《扎根》和《扎根》中的悖論[ J]. 小說評論,2005(4):45-49.

    [4] 李學斌. 沉潛的水滴:李學斌兒童文學論集[M]. 北京:接力出版社,2009.

    [5] 吳其南. 成長的身體維度——當代少兒文學的身體敘事[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本文轉載自《科普創作》2020年第4期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第一永久AV网站久久精品男人的天堂AV| 91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精品.com|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任我爽橹在线精品视频| 91亚洲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久热re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69pao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理论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思思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66|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97视频在线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