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游殿
一座山,源于秦嶺,逶迤向東,其余脈,在洛陽稱邙山,到了偃師就叫邙嶺。
邙嶺的坡坡嶺嶺溝溝壑壑散落著很多村莊,其中偃師最東端有個擁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叫游殿。
相傳游殿的得名源自宋徽宗。邙嶺東南,渡過伊洛河,是坐落在嵩山之陰的鞏縣(今鞏義市),那里是北宋“七帝八陵”的陵寢地。為方便祭祖,宋徽宗趙佶在邙嶺鳳凰山修建了一座會圣宮(靖康元年被戰火焚毀,今存會圣宮碑)。一次祭掃結束宿會圣宮時,這位文人皇帝游興大發,傳下口諭:向北,到能看見黃河的地方返回;向南,到能看到洛河的地方止步。一番“邙山遠眺”(后名列“洛陽八景”),盡賞“宛若仙域”(會圣宮碑文)之美景,趙佶愜意回京。當地官民則在徽宗看到黃河和洛河的地方分別建了一座宮殿——北游殿和南游殿,之后兩地各自形成了村落。
南游殿就是位于今偃師市山化鎮的游殿大村。窯院與溝壑,是這個古村落的兩大特色。
從遙遠北方刮來的黃土在這里層層沉積,雨水的沖刷、風霜的侵蝕,又讓這深厚的土層皸裂出無數盤根錯節的深溝巨壑,當地人因勢就形,在土崖溝坎間開鑿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窯洞和窯院。
在朝陽的崖壁上挖洞而居,俗稱靠山式窯洞;在平地挖出七八米深的方形大坑,再在四周崖壁掏窯,俗稱地坑院;在平地挖出一條街道,再在一側或兩側挖出一個個院落,這就是窯院。
地坑院在其他地方多是相對獨立且封閉的,而游殿的地坑院卻被一條明暗相間的地下道路一線串聯,連成“地下街坊”,其代表就是聞名遐邇的“九連洞”。“九連洞”往東,一處呈弧形凹進去的向陽崖壁上,密密麻麻、規規整整地開鑿了一排窯洞,當地人稱“月亮灣”。
窯洞自有窯洞的好處,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為祖祖輩輩生于斯、老于斯的村民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庇護。但其實,這是當時的無奈選擇。
至今仍住在窯院的滑奶奶感嘆說:“還不是因為沒錢蓋不起房嘛。當初挖這條地下街坊,還累死過兩頭牛呢。”聞此,同游的陶乾老師思忖片刻,在手機上打出一首七絕:坑院深深九洞連,頹垣斷壁已斑斑。游人不問經年事,草木當知肇始艱。
近些年,村人們已陸續告別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窯洞窯院,到高阜開闊的地方蓋起洋樓小院,那些窯洞連同里面一些老舊物件便被廢棄了。這些被廢棄的窯院窯洞,成為百里邙山一道難得的人文民俗景觀。
游殿村崖高溝深,隨處可見的溝壑是村子的一部分。
“月亮灣”的前面,是一條斜穿半個邙嶺的深壑,枝杈橫生、虬曲蜿蜒的溝身,像一道閃電裂向東南,恣肆著一種滄海橫流的蠻荒與不羈。
漫長的時光里,延伸的深溝大壑,是大地的疤痕;錯落林立的峰巒,是黃土與風雨博弈的定格。那有著明顯節理層的喀斯特地貌,有流水沖刷的痕跡,有風雨剝蝕的雕琢,那既是流逝的光陰,也是凝固的時間。這不禁讓人想起湖南的張家界、廣東肇慶的丹霞山和新疆的烏爾禾“魔鬼城”。
張家界、丹霞山,多是石質的;烏爾禾“魔鬼城”是在干旱中形成的一種風蝕奇觀。而游殿那些亂石穿空的峰巒,卻基本是土質的。它的奇特在此,我的擔心也在此。土質的峰巒是易變的,再過十年故地重游,也許你看到的會是另一番景象。那座圓柱形的問天峰還能矗立多久?它會在哪一天轟然倒塌?韶華易逝,煙花易冷,有些美,終究是留不住的。
歸途上我在想,游殿之美,美在何處?
美在四個字吧。
古——古村、古街、古樹、古井、古廟、古碑、古人、古事,古風、古韻。
土——土溝、土崖、土院、土窯、土峰、土嶺,甚至連村民的方言俚語民俗掌故也都是土的,土得掉渣,卻又土得出彩。
凹——溝壑是凹進去的,窯院是凹進去的,“九連洞”是凹進去的,“月亮灣”是凹進去的,連半個村子也是凹在地下的。
凸——峰巒是凸起的,塔林是凸起的,村中的滑氏祠堂,村東的玉皇閣、文昌塔,還有溝畔那棵枯死的“老龍拐”,也是凸起的。
嶺上人家,溝中歲月,窯院風情氤氳。游殿,這座凹凸在地下的古村落,莫非是一首土做的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