苤藍贊
萬伯翱 文圖
悠然說出這個菜的學名,也許不少人會感到陌生,實際上它作為咸菜的原料經常出現在百姓餐桌上,“咸菜”二字掩蓋了它的本名。
苤(音piě)藍,口感不錯,營養價值頗高。我系統性地認知苤藍是在最近兩個月,因為腰椎摔傷發生骨裂,醫生建議食用鈣性高且利消化的蔬菜,查來比去,苤藍成了“首選”,于是乎就翻著花樣地吃它,果不其然,加上各種治療和適當運動,并沒有像老話說的那樣“傷筋動骨一百天”,一個月剛出頭,我就能獨自下地遛達,慢慢也可以彎腰了。這么快的康復,有它的一份功勞吧!一個耄耋老人要感恩于它,寫寫它、畫畫它,為的是謝謝它。
苤藍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球莖甘藍、擘藍、玉蔓菁,在北方俗稱撇列、不留客、大頭疙瘩等等,我更喜歡叫它“撇列”。它的故鄉在地中海,16世紀傳入中國。其根系淺,莖短縮,葉叢著生在肥厚的縮莖上。葉片橢圓、倒卵圓或近三角形,綠、深綠或紫色,葉面有少許蠟粉。以肉質球莖和嫩葉為食用部位,球莖脆嫩清香爽口,適宜涼拌鮮食;嫩葉含鈣量很高,適宜炒食和作湯等。維生素C是它的招牌營養,維生素E的含量也極高。另外,它還是一味不錯的中藥材,據《滇南本草》載:“治脾虛火盛,中膈存痰,腹內冷疼,小便淋濁;又治大麻風疥癩之疾;生食止渴化痰,煎服治大腸下血;燒灰為末,治腦漏;吹鼻治中風不語。皮能止渴淋。”
記得孩提時代,遇上困難時期,奶奶總會給我在那不好下咽的粗糙窩窩頭里裹上幾條自制的這種“老咸菜”,我們都根本不知道它叫“苤藍”,只覺得是有滋味的醬菜而已;河南十年下鄉當知青,每到冬前,我也會跟著老鄉們學腌這種大頭菜,用的也是被我們稱為“撇列”的苤藍。把新鮮的苤藍去皮,切片后改刀切成絲,調味料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添加,然后放在壇子里腌制一番就可以吃了。考上大學后乃至參加工作,食堂里總能聞到那些經過腌漬散發出來的醬菜香味。改革開放后,在北京不僅吃到正宗的精致“六必居”大頭醬菜,還在六必居博物館內,把苤藍做了個基本了解,也就慢慢地把“撇列”改叫“苤藍”,這么一叫覺得很時髦。
用苤藍腌制醬菜,不僅北京有,全國各地都有老字號,比如陜西潼關醬菜,保定槐茂醬菜等等。在我的老家山東,有個成武縣也是遠近聞名的“中國醬菜之鄉”。相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下江南途經此地,成武縣令吳秉仁貢以“老銀昌”產的成武醬大頭,深得稱贊,賜名“紫琥珀”。光緒年間,成武醬大頭作為貢品年年上貢京城,深合慈禧太后的口味,曾賜匾一塊。改革開放后,我也常品嘗到故鄉的此種苤藍醬菜了。
作為一種低調而普遍的菜,苤藍不僅僅是“咸菜”中使用量最大的原料菜之一,當下還隨著人們對膳食結構的重視,直接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錄入正式宴會菜譜,如涼拌苤藍、雞蛋炒苤藍、醋溜苤藍、青椒苤藍、肉絲苤藍等等。在下康復期間,用苤藍燒制的各種菜,也都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喜愛。早餐,涼拌苤藍,中午苤藍炒肉絲,晚上苤藍芹菜羹,翻著花樣地做,我也換著味地吃著,既不厭煩,更利于身體恢復。昨天,竟然能拋開拐杖,參加一些活動了,甚至能底氣十足地做上一場小報告。
為了抒發一下內心對它的致禮,伏案提筆,一幅幅《撇列圖》問世。有畫界好友稱贊古往今來,還無畫家將其入畫呢。也算是個首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