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評論家的立場、操守與藝術修養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眾號) | 郭海軍  2021年01月14日08:54
    關鍵詞:評論家 修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特別強調要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明確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文藝批評褒貶甄別功能弱化,缺乏戰斗力、說服力,不利于文藝健康發展”。僅就近些年來文學批評的影響和效果而言,的確存在立場、倫理和藝術修養等方面的不少問題。究其因,雖有時代環境、社會轉型期多元文化標準等外因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來自評論者個人理論素養、發聲方式和批評文體的美學營構能力等內因的制約。

    01

    文學批評所持的立場,決定著文學評論家站在什么位置上說話。評論家需要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隨著個人認識和理解國家民族與人生人性的深廣度,適時修正或調整自己的發聲位置,但求真向善審美的本質定位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然而,文學評論界卻不時表現出立場游移混亂、立場缺失、立場西方化等弊端。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文學創作及其相伴隨的文學潮流和文學現象,正處于中國文學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紛繁境地,一些評論家對此缺少切實有效的分析和把握,從而喪失了對于作家創作與讀者閱讀的指向能力。

    例如:所謂“下半身寫作”出現時,首先從評論家那里發出了響亮的否定之聲,讓不少詩歌讀者以為尹麗川等人就是文學流氓。一些著名評論家當年對劉亮程散文一邊倒的贊美,導致今天還有讀者贊美城市里的牛糞(《城市牛哞》),認為農民進城就得要扛著鐵锨(《扛著鐵锨進城》)。某些文學新作的腰封上,赫然入目的是著名評論家精致的“推介語”,可被推介的作品多是名實不符。評論家們頻繁出入作品研討會、座談會,給出的卻是“紅包批評”或“人情批評”。第五、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公布之后,有關“羊羔體”和周嘯天詩詞引起了極大爭議,評論界任由網絡等公共媒體眾說紛紜,卻發不出本該有的客觀評價聲音。批評立場的游移、缺失,已嚴重降低了讀者的信服力,也極大傷害了文學批評的應有聲譽。

    批評立場西方化的問題,基本顯現于“學院批評”。學院式評論家大都經過專業學歷的訓練,講求評價的學理性和權威性。但一些學院評論家對創作現場把握不夠,思維刻板,審美感悟能力不足,缺少自足有效的批評立場與原則,常常把“他山之石”當作自己的立腳點,因而必然要“言必稱希臘”,“薩義德”“阿倫特”“伊格爾頓”們是筆端常客,并以其觀點生成衡定作品的理論標尺,從而把形象鮮活的藝術創造肢解成了無生氣的學術碎片,形成 “學術八股”。

    02

    文學是一個龐大的言說系統,應該包括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研究三種寫作類型,由此也形成作家、評論家、學者三種文學從業者的身份。現實中,作家與評論家的區別明顯,評論家和學者卻常被重合為一類。人們忽略后兩者的差異,是因為文學批評的獨立性沒有得到有效彰顯。個中緣由,在于是否據有了文學批評的立場、倫理、知識構成、藝術感悟力等職業操守和素養。這也是文學評論家說話的底氣所在。

    毋庸置疑,作家、評論家和學者在從業立場的本質定位上,都必須持守求真向善。以此為基準,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應該也必然各有追求。總體上,文學研究是“回望”,偏于“過去時”,更注重文學創作、文學思潮和現象的既往,以梳理和總結文學發展規律與特征;文學批評則要“即時”或“當下”,側重于“現在”和“將來”,關注的是文學創作與文學現象的現場,進而為作家、讀者提供建議和引導。概言之,學者做的是學科理論體系與專業知識的建立和辯證,強調客觀性;評論家從事的則屬于“啟蒙性”的創造性勞動,強調主觀性。從倫理角度看,文學評論家的啟蒙,應該成為批評文本的最終目標。為此,批評就要恪守求真向善的倫理原則,由此形成一定的精神高度,在準確把握創作實際的基礎上,通過批評文本與讀者一起探討“理想人生”。80多年前的《咀華集》之所以到今天還廣受贊譽,客觀上印證了李健吾堅守和踐行求真向善的批評倫理的可貴,也為當前的文學批評樹立了榜樣。

    文學批評應該具備思想高度和精神高度,同時也要有相應的審美水準。二者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思想高度指向評論家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精神高度則來自于評論家的倫理操守。雖然這兩種“高度”都與評論家的知識構成有關聯,但思想高度和知識積累的聯系尤為密切。對于評論家來說,知識是思考的依托和判斷的理據,其間不同的只是知識的多寡與思考的深淺。宏觀上看,評論家的知識結構要從業內和業外兩個方面來搭建。業內知識包括中外文學史實、理論方法以及兩者的流變沿革,業外知識則含括哲學、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既要有歷時性的把握,也要有共時態的關注。唯有如此,文學批評才能具備堅實的思考與判斷的邏輯基點。否則,就成為“智識販賣所的伙計”(梁遇春語),這種情形在當下的學院批評中屢見不鮮。

    質言之,立場、倫理、知識構成只是文學評論家的必備條件,卻不是決定性要素。只有通過藝術感悟的審美轉化,立場、倫理、知識才能在文學語境中生成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所以,藝術感悟能力或稱審美能力的強弱高低,是文學評論家立言的關鍵。評論家作為專業讀者,在對作品進行審美感悟和把握時,固然需要天賦和靈氣,但更要通過后天的學習積累培養“音樂的耳朵”。這雖為常識,卻是當前文學批評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顯見的事實是,不少評論家分析作品時,會談到哲學、歷史、社會、文化等多種內容,就是不談作品的美學元素體現在哪里。或者說,在這樣的評論文章里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文學。文學批評是聯結作家與讀者的橋梁與紐帶,所以,評論家就要一面對作者說話,指出其創作的優點與不足;一面對讀者說話,引導其接受的角度和方法。但現狀卻是,評論家很少與讀者說話,他們似乎更喜歡和作家說話,和各類媒體說話,甚至于預設結論自說自話。

    從文學創作的層面看,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發展早已超出了當代文學史教材所涵蓋的史實范圍,在傳統的文學型類之外,還有大眾化文學、新媒體文學的逐漸強盛,使得當今文壇已產生結構性變化。體量龐大、數量眾多的作者及作品,越來越顯示出從文學觀念、寫作方法到審美趣味、價值追求的分化和多元。無論是宏觀的把握認識還是具體作品的微觀分析,讀者都迫切需要評論家的指向與引導。當代中國正經歷有史以來最深刻的變革——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的社會轉型,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由落伍到勇起直追的奮進精神。但是,歐美國家一二百年前就已完成的工業化進程,與還在農業社會里踱步的古老中國形成了較長時段的歷史錯位。當我們打開國門快速追趕的時候,這種“錯位”對政治、經濟、文化直至具體民生等領域和觀念的沖擊性影響,都在新時期尤其是本世紀以來的文學創作中留下了鮮明而復雜的印跡。晚近三十年的社會發展與中國文學的同步性、互文性,恰如胡適所說的“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這就要求文學批評不僅應該重視文學創作的內部分析,還要關注作為創作之源的外部生活現實,立體性地讓讀者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以近年文學評論界的熱點議題之一“城市文學”為例。不少評論者都把晚清以降中國文學對城市的描述前后貫通,認為城市文學或所謂的“城市想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藝術表達過程。殊不知這種判斷的背后,是對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懵懂體認,由此也曲解了“城市文學”的內涵。評論家應該明白,進城的農民工對現代城市的感受和駱駝祥子對北平的認知根本不同,“打工文學”面對的燈紅酒綠與穆時英等人筆下的紙醉金迷也有本質的區別。此處的“不同”與“區別”,揭示了今天的“城市文學”只有和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相對應,才能顯見其實有內涵。

    03

    文學批評并列于作家創作,是具有獨立文體特性的藝術化表達。但現實中的批評文體實踐卻難盡人意,有些批評文本甚至令人不堪卒讀。這種讀者接受的障礙和阻隔,不僅是因為內容觀點,也源于批評家的表述語言和文體形式。典型的特征是理論術語層疊繁多,晦澀難懂;句法歐化,纏繞錯雜;借用西方文藝理論資源引經據典,狀貌高深。表達效果顯示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多知識性,對作品的具體感受疲弱,文字表達僵滯呆板,毫無文采。與此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則是貌似“質樸”實則“無文”的即興隨意。無論是“學者黑話”還是“膚淺敘說”,都是既造成了對讀者的輕慢,也直接傷害了文學批評的功能和效果。而文質兼具的批評文本,即使有言辭犀利、過度闡釋之偏,也依然會入學術之理、入讀者之心。

    僅從讀者接受的角度看,批評的“語法”需要包括形象性、情感性、啟發性和筆法的靈性。這些“語法”元素內化于批評文本中渾然交融,外顯為文學批評寫作整體上的文學性,從而達到有效引領讀者的創造性批評境界。波德萊爾認為:“最好的文學批評是那種既有趣又有詩意的批評,而不是那種冷冰冰的、代數式的批評,以解釋一切為名,既沒有恨,也沒有愛。”那種深陷于學術論文規范而不能自拔的“學院派批評”,正是無愛無恨、冷冰冰的代數式批評的最好范例。而美文批評應該形態豐富,風格多元,具有感悟性的語言和靈性的筆法,是一種能夠流傳的獨立的文學文體。

    以批評語言的文學性為基石,文學批評的美文文體建設尚需另外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批評的個性化,二是批評體式的靈活自由。批評的個性化,是指鮮明地蘊蓄在批評文本中的評論家個人才情和趣味。從寫作的角度看,常常是以文中的第一人稱“我”作為個性內涵的提領;從讀者的角度看,評論家的情與趣統貫全篇,外化成一個引導者的形象。這個形象被讀者信任,并不自覺地或主動地跟隨他的指引。譬如李健吾論《邊城》:開頭說“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接著談論評論家不是審判者而是分析者,繼而又闡述小說家與藝術家的不同,待到論述《邊城》時,前面的“題外話”已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這樣的寫法顯然不能被一般的評論者所理解,但恰恰顯示出李健吾批評文本的獨特個性。前面的“閑筆”非但不閑,還成為讀者認識沈從文小說價值必須的背景和理據。而批評體式的靈活運用,首先決定于評論家對學術論文體式是否保持清醒的認識。20世紀30年代開始,以大學、研究機構為核心的中國現代學術體制基本建立,講邏輯、重實證的西式論文體,逐漸成為中國人主要的思想表達形式。以學術研究為目標,這樣的表達體式有明顯優勢;但若用于重感性、講頓悟的文學批評,則對漢語的開放性和意義邊界形成限制,不免有削足適履之嫌。故此,評論家應根據評價對象的各自特性,可以在論文、散文、隨筆、雜文等體式之間靈活穿行,繼而依個人趣味對格式、篇幅、風格等作自由取舍。在此,文學評論家不但是作品和自我思想與情感的闡發者,更是美文形式的創造者。

    綜而言之,文學評論家應該秉持堅定而正確的立場,以公正寬容之心面對文學現實,以富有文學性的美文批評引領讀者大眾的藝術趣味和審美方向。正如中國評協夏潮主席所言:“我們需要在習慣撰寫長篇幅的學術論文以適應當前相對固化的學術評價體系的同時,動手寫更多針砭時弊的批評文章,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文風,轉換話語體系,以使批評文章更短小、更接地氣、更有靈氣。”(點擊查看)同時,還要認識到文學批評只是過程、手段,文學批評最終要超越自身,把思想的邊界和情感的觸角擴展深入到人生的最遠最深處,以充分揭示社會發展與民族進步的內在肌理。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精品videossexfreeohdbbw|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自慰|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99爱免费视频|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久久久久九国产精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毛片| 91精品视频在线| 91精品国产成人网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99| 99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jizz国产精品网站|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