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學素養教育的真誠探索
作者: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張福貴
唐李周翰說,“序者,述集所由。”無論是出于一個教師的責任,還是源于同是教育工作者的義務,與準勝相識多年,我愿意向讀者朋友推薦《文學素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這本書。該書是趙準勝在完成博士論文之后,又用十多年的時間潛心一線去踐行自己學術理想的成果。
從學術研究來看,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一部杰出的文學作品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反映,那些辭豐意雄的云水華章,那些高文大冊的鴻篇巨著,都曾挺括地構建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的高地。在這一視角下,對文學素養的研究,自然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從教育實踐而言,許久以來,我們的一些專家學者都曾呼吁中國有語文教育而沒有文學教育,在學校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字詞、讀音和語句結構,而忽視了文學修養和審美取向的教育。在這一客觀需要下,如何將文學素養教育落到實處,也是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在我看來,所有關于文學理論的研究與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兒童文學素養教育永遠是這一宏大敘事的主體,一種具體而微的現實觀照。無論是學界還是一線教育,能真正重視兒童文學素養并在語文教育實踐中成功的經驗目前還很少。作者從對“兒童教育”“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素養”的研究,再到“語文教育”“文學素養”的實踐升華,其間做了很多研究和探索,這些做法和經驗,我覺得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準勝大學畢業后就從事少兒報紙的編輯工作,整整16年在這一崗位履職。這一寶貴的工作經歷,讓他始終置身于兒童文學的現場,從編輯到主編,從來稿的編排出版,到報紙的市場定位,都需要他更多地關注當代兒童文學的創作和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讀博士期間,他又用三年半時間對中國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育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專業的梳理。前五章,作者以“兒童觀”作為切入點,圍繞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的關系作為突破口,深入探討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文學”和“教育”作為兩個關鍵詞貫穿始終。從文學到教育,從歷史到現實,正如作者前言所說:“我堅信,對二者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會對小學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將在動態的參考和本質的探討中實現新的突破。”
從第六章開始,作者由對兒童文學的思考與憂慮轉為更有現實觀照意義的“兒童文學素養”的研究,并且就“構建文學素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與“文學素養教育的實踐策略”做了大量的、非常有實踐價值的探索。在我看來,文學素養重點是強調對閱讀者養成目標的引導上,更多的是強調文本的審美性、閱讀對象的針對性;而“文學素養教育”則更多側重教育者的主導性、教育方法的多樣性以及與被教育者的互動性上,既要有策略,還需有辦法,是一個由單向目標向雙向目標的轉變過程,“教育”在這里理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事實上,在“文學素養教育的實踐策略”中,作者也正是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并為這一教育理念的實踐提供了多種可能。就文學素養的教育實踐而言,作者的探索和思考都是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的,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說:“一直堅持初心的理由是:直面中小學生文學素養教育的緊迫性、重要性、復雜性,通過深入研究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的關系,進而探討文學素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模式,供基礎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借鑒、參考,從而有效提高文學素養教育質量,提升中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如果非要對作者今后的研究方向提點兒建議的話,我覺得媒體素養在今后文學素養教育中的地位應給予更多的重視,這是教育技術的呼喚,也是時代需求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