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格瑩瑩的彩》:苦難與巨變時代社會的兒童文學書寫
作家王曉一的新作《藍格瑩瑩的彩》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兒童文學作品。作為長篇小說,它用幾條線索、多層面地表現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城鄉巨大變化,反映了城鄉教育和農村留守兒童心靈精神成長,抒寫了陜北高原祖孫三代過去的苦難和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及命運的巨大改變。
作品試圖描寫三代人的成長和命運縮影,塑造了一批鮮活生動、個性獨特、命運迥異的人物群像,讓讀者在歷史的縱深中體驗和感受今天的幸福。貫穿始終的“經線”情節脈絡,前半程敘寫了主人公小學生鮑榆林在陜北鄉村老家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由此展現出鄉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緒,并折射出陽光下的瞭望、懂事的期待,還通過鮑榆林從鄉村小學轉走前侯校長為其一人舉行的升國旗的儀式,鋪展出了鄉村小學的寂落、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堅守和情懷。情節的后半程,則以兒童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歷程——轉學為切入點,透視出社會巨變后優質的教育資源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但是,作者并沒有以裁判者自居,而是讓面對矛盾的角色人物蘇校長掙扎于現實和情懷之間。小說塑造的鮑濤、鮑榆林、鮑秀秀等兒童群體,反映出孩子們真誠理解、守望與期盼,讓讀者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前景。
作品主人公鮑榆林的爸爸鮑谷,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獲得了生意上的成功,家庭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在城里開了公司,買了房子。在爺爺的逼迫下,將兒子從陜北老家的鄉村小學轉到省城的五大名校之首——長虹小學的艱難過程中,歷經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拉鋸戰。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一連往長虹小學跑了七趟,前六次的結果,總是令他感到意外,甚至驚愕!他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可是,由于他那盲眼的老父親鉆牛角般的固執,又使得他無法罷手,只得繼續苦苦“鉆營”。于是,他巧鉆空子,施展大手筆——給長虹小學的每間教室、辦公室安裝了一部空調。然而,這卻令蘇校長產生了一種被“綁架”的感覺,從而激怒了蘇校長,責令鮑谷立刻全部拆走。在蘇校長的怒斥下,絕望的鮑谷一掃前幾次面對蘇校長時的怯懦,爆發出了陜北漢子的氣概,終于與蘇校長進行了一番平等的懇談。在鮑谷不可抑制的、動情的訴說中,蘇校長得知了鮑谷一家過去生活中的苦難、現在一定要讓孩子上名校的深刻苦衷。由此,在文本的敘事布局中便牽拉起了一條“緯線”,它與“經線”中所涉及到的鮑榆林的家庭生活之情節相互交叉,自然而然又牽涉出了鮑榆林的父輩、祖輩的生活經歷。從而牽出其父輩、祖輩在改革開放前受過的艱辛、苦難和現在生活富足的顯著比照以及由烙印于心底的艱苦記憶而產生出對文化、文明強烈渴求和報效家鄉的深切情感。
鮑榆林的爺爺是一位民間說書藝人,多年前憑著一把三弦、一副竹板,以“陜北說書”苦苦地討生活、拉扯著兒子鮑谷。鮑谷的童年,整個陜北高原都是貧窮的;再加上爸爸眼盲、媽媽多病,家境尤為貧寒。作品中所講述的苦難,是改革開放前陜北高原上絕大多數人的共同經歷,那片黃土地上的人們幾乎都深切地體味過那濃郁、苦澀的艱辛。改革開放使得國家以及陜北高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鮑谷迫于生計,早早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改革開放,憑著政策和努力奮斗改變了個人及家庭的命運,一家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變。爺爺經歷了時代的變革、生活的苦樂,卻一直未曾改變對文化、文明的強烈渴求,這種執著的渴望幾乎達到一種“迷信”的程度。當蘇校長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終于曲折地明白了這種“迷信”的意蘊,并從中凝練出了一種崇高的象征意義后,不禁大為震動,并深深為之動容。即便鮑谷使盡心機、費盡周折,蘇校長都不為所動予以堅拒,竟然因老人對文化固執的“迷信”而破例收下了鮑榆林!這峰回路轉、喜從天降,令鮑谷深深地驚訝和感動!也有其必然的生活邏輯。
鮑谷的情感總是牽動著盲眼的老父親、兒子鮑榆林的情感。他們的情感有時交融、有時離析,但無論怎樣,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是以“陜北說書”“信天游”來進行表達。這就盤繞起了又一條“緯線”,從而呈現出以三弦、竹板、遼遠的民歌曲調渲染出的陜北高原的精神風情、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間藝術魅力與生活習俗,描繪出陜北高原神奇的民俗民風。
小說在敘事布局上使用了“網狀結構”,使得經緯線索脈絡相互扭結,張力極強。在跌宕起伏中層層遞進、轉折,既有鮑榆林的父親為把他轉入名校而與校方屢屢周旋所產生的幽默,又有回望往昔苦難生活的沉重,還有觀照留守兒童的感傷、感動與溫暖,更有現在生活的喜悅以及收獲后的歡欣。他們有著對美好人性的真誠追求、對成長的關懷、對家和親人的眷戀與思念、對知識和文化的渴望與追求、對城市的向往以及不忘報效家鄉的深切情感。這些都從一系列的轉化中體現出了一個個奇跡,令人在失望中盼望、在絕望中希望,并升騰起一種溫暖和熨帖。這些不同的情感色調組配在一起形成了絢麗的藝術色彩,深刻解讀了陜北高原一代又一代人經受的艱辛以及改革開放后的幸福生活和命運的巨大改變。
正像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先生的推薦語所說:“我們再有豐富的童年經歷,都沒有這一代農村孩子的經歷豐富,因為他們有的歷經農村、城市兩個生活場景。小說中的這個九歲孩子,就是穿行在鄉村和都市兩個世界的精靈。他的好奇與錯愕、快樂與憂傷,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心靈感知,也是一個時代的激變與震蕩。”
這些苦難讓我們銘記,這些奇跡也是對這個偉大時代的深情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