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主旋律書寫新時代 ——管窺2020年成都報告文學
2020年,無疑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在這難忘的一年里,有失去也有獲得,有悲傷也有歡喜……這些不僅構成了報告文學創作的巨大背景,更成為廣大報告文學作者書寫的對象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成都市文聯、市作協領導下,報告文學專委會鼓勵作家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書寫新時代謳歌主旋律,真實記錄了全民戰疫和脫貧攻堅等重大主題故事,從而收獲了豐富多彩斑斕多姿而影響巨大的報告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以報告文學的“及時性、在場性、思想性、生動性”的“四性”表達優勢,充分展現了成都在全民戰疫和脫貧攻堅的壯舉與碩果,受到廣大讀者的廣泛好評,又如一縷新風,給奮戰在戰疫和脫貧攻堅一線的英雄們送去欣慰和激勵。
講述戰疫故事的艱難與溫馨
2020年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全人類的一次巨大打擊,更是一場我們必須面對的大考。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同心抗疫,最終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定性勝利。這場大疫為文學燭照社會、透見人性等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視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題材,成了本年度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大主題。全市報告文學作家,以強烈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用不同的視角和筆墨,書寫了眾多具有成都特色的抗疫故事。真實記錄了“生命第一、人民至上”,舉國奮力馳援湖北、保衛武漢,全民戰疫等真切場景、人物和事件。
市作協副主席陳新,疫情期間不顧個人安危,數次深入四川省人民醫院、華西醫院等戰疫一線,真實記錄了一線醫療人員的戰疫故事,創作了《濟世勁草》 等多篇報告文學作品在 《文藝報》等報刊雜志發表。該文又于2020年3月20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出版社編入抗疫主題詩文集《戰“疫”之歌》一書,書中所選作品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從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網所發表和推薦的大量抗“疫”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優秀之作,編選此書,旨在以文學傳遞力量,為抗擊疫情這場特殊的全民戰爭振奮精神、吶喊助力。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鑒。抗疫戰斗中涌現出許多令人感動的閃光人物,在他們自帶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77歲資深報告文學老作家譚楷的戰疫報告文學《你們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從兒時生活的成都華西壩魯村寫起,熱情謳歌了131人的華西醫療隊東征援鄂的英雄壯舉。還有奮筆書寫華西醫院“90后”護士周嫻武漢戰疫故事的人民日報四川分社原副社長劉俗國的《原化春風》等,由此讓我們真切地看到年輕一代的成長。作家謝佼采寫的《從汶川玉樹到雷神山——千里走單騎李海軍的志愿者十年路》在新華社每日電訊發表。電力系統作家左宇龍、黃成林、李云、劉文勇等創作的《永遠的初心——特高壓錦屏換流站戰疫值班故事》及陳兆平創作的《如果病毒封門》等等。新津作家林仁清采寫了反應新津中醫院支援武漢的戰疫作品《心心相就》。大邑青年作家王亦北激情創作的《我們不是逆行,我們只是朝著目標前進》《重癥救治的先鋒》《去戰斗,我們肯定會成功》《來到武漢,我們就是武漢人》等被收錄進報告文學集《戰疫紀實--記四川醫療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武侯區望江路街道郭家橋社區離退休干部黨支部、竹蓮梅老黨員工作室、黨支部負責人、作家余懋勛,一邊組織搞好疫情防控,一邊用筆記錄下了社區戰疫故事《社區有我們,抗疫請放心——記成都市郭家橋社區干群合力戰疫情》。
高校是疫情發生高危區域,郫都區作協副主席、西華大學教授王國巍用第一視角記錄了高校人的戰疫故事,其《疫情期間的大學網課》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以西華大學為代表的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抗疫期間無私奉獻、克勤克儉、努力教學與研究的寶貴精神,全文刊發在《中華讀書報》2020年3月18日的第一版、第五版紙本和網絡媒體上,倍受關注,閱讀量突破數萬,及大量留言和互動點評。該文已由北京報刊集團牽頭推薦參加2020年由暨南大學主辦的莊重文文學獎評選。
任何大災大難面前,軍人永遠都是逆行的勇士,他們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帶給別人,脫掉軍裝的退伍軍人亦然。在疫情防控斗爭中,無數退役軍人始終牢記“若有戰,召必回”的錚錚誓言,無私無畏,沖鋒陷陣,發揮了重要作用。龍泉區作家協會理事、報告文學作家賀通,主動請纓當志愿者,連續一個多月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街道社區,寒風凜冽中白天晚上站口子、守大門,還抽空寫了《軍心永駐——退役軍人李陸伍戰“疫”記事》、《守一樹花開護一院平安》多篇報告文學作品在人民網等媒體發表,他們既是作家,更是逆行者。
書寫脫貧攻堅的客觀與多姿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最艱巨的任務。報告文學是書寫這一主題最為直接有效的文體。全市作家積極參與,匯成了聲勢浩大的主題文學創作熱潮,全景式記錄了新時代脫貧攻堅這一偉大歷史進程,書寫了在攻堅克難中形成的中國力量、中國創造和中國精神。這些作品是一個偉大時代光與影的實錄存真,而留給未來的則是關于中國脫貧史的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字檔案。
作家陳新在藏區采訪脫貧攻堅,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水土不服,高原反應很厲害,同時山勢險要道路崎嶇,暈車得不行,但是想到在藏區戰斗的扶貧干部,他便堅持了下來。基層干部的艱辛,使陳新深深地體會到:他們嘔心瀝血,潤物無聲地傳遞著國家的偉大、政府的關懷、時代的幸福,他們像雪蓮花一樣譜寫著高原贊歌。陳新告訴自己,只有自己克服對高原環境的不適,深入采訪,寫出滿意的作品,才對得住這些從事脫貧攻堅的英雄。陳新采寫的8萬字中篇報告文學作品《云上絕色誰為容》全文發表于《西藏文學》,長篇報告文學《云上光輝》入選四川省作家協會脫貧攻堅“萬千百十”重點作品,于2020年9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首印3.8萬冊出版發行,并被全國多家媒體網站宣傳推廣,其反映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題材的報告文學《盛開的雪蓮》、《云上光華》《花事桃源》等,以及反映家鄉的變化,歌唱扶貧攻堅政策好,歌唱大時代給人民帶來幸福生活的《愛怨大通》等等,分別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西藏日報》《金融時報》等報刊發表。
市作協副主席蔣藍深入藏區,克服高原反應等重重困難,深情創作了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作品《夾金山下的玫瑰》《桑登的煙與火》等,其《夾金山下的玫瑰》榮獲2020年四川省新聞獎一等獎。市作協副秘書長、作家楊虎積極致力于報告文學創作。他奔赴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社區治理等戰線,先后進入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南充市、溫江區、郫都區等地,采訪村民、扶貧干部、鄉村書記等,創作出《在昭覺的天空下》、《磨崗嶺上歌聲揚》、《黑水:卡斯達溫舞起來》、《迷人的鄉村秘境》、《中心村里種花人》、《高銀江:像菜花開在春風里》、《陳壽:三國風云入胸中蹭蹬一生笑落日》等一系列作品,刊發于《四川日報》《成都日報》《晚霞》等媒體之上。
深入一線才能挖掘到最好的創作素材,尋找到最好的創作靈感。作家羅偉章到深度貧困區涼山州昭覺縣駐點寫作,女作家熊鶯孤身一人深入涼山州布拖縣、阿壩州壤塘縣,在壤塘縣采訪過程中遭遇強降雨造成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交通阻斷,滯留災區,最終待災情過后才安全轉移。2019年2月,作家鄭赤鷹與劉裕國深入到大涼山采訪,一直蹲到農歷6月的彝族火把節結束。大涼山17個縣市,他們走了16個縣的貧困村寨,面對面地采訪了160多位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干部群眾。兩位作家走訪了幾十個極度貧困村,他們趕到這些貧困村的原址,又來到這些貧困村搬遷后的新村。這些極度貧困村大都在海拔2500米以上,海拔高,氣候異常。有時候,他們進老鄉家采訪的時候,還是晴空萬里,走出來的時候就是滿天雪花飛舞。兩位作家住過海拔2000多米村委會活動室,寒氣逼人,凍得手腳麻木;他們鼓起勇氣爬過懸崖村的鋼梯,感受到了天梯上的眩暈;這些感受,不到實地是無法得到的。
報告文學專委會副主任稅清靜,先后深入冕寧、德昌、峨邊、金口河、大英、大邑、渠縣等扶貧一線,積極采寫了大量脫貧攻堅報告文學作品。今年8月,他克服成都到西昌因滑坡雅西道路中斷、自己身患鼻炎等困難和不利因素,深入彝族大涼山腹地采訪創作,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他深入農戶,實地查看貧困戶的生產和生活變化等情況。8月21日,當他在冕寧縣金葉農莊采訪時把腳崴了后,毅然瘸著腿又堅持采訪了兩個縣,走完了計劃中的5個鄉村,并為省婦聯撰寫了多篇反映大涼山婦女參與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作品。全年帶頭創作脫貧攻堅報告文學作品近30萬字,如其在《文藝報》發表的《大涼山:脫貧攻堅從“彝”字說起》,《中國藝術報》《中國報告文學》《晚霞》人民網、光明網、中國作家網等報刊網站發表的《大涼山:且看巾幗正行動》《大田村的果子熟了》《一切為打贏》《讓陽光照耀每一朵花》《大田印記》《向著春天前進》《“東西”是一家 “浦金”架橋梁》《無問東西》等數十篇報告文學作品。同時,他還注重加強陣地建設,培養報告文學作家,聯系人民網四川頻道籌建開通了《四川報告:決戰2020》專欄網頁,在四川文化網開辟了扶貧報告文學專欄,主動擔當起了組稿和編輯工作,先后閱讀、編輯了數百萬字稿件。為省委宣傳部、省關工委組織作家采編出版了報告文學集《大愛華章》,組織作家深入峨邊、大英縣等地采寫了扶貧攻堅報告文學作品書籍《為了莊嚴的承諾》《大田春早》等四部作品集。稅清靜還數次深入瀘州古藺、敘永兩個國貧縣采訪,完成了30萬字的長篇扶貧紀實小說《烏蒙磅礴》,被列入四川省脫貧攻堅“萬千百十”工程,同時被四川省宣傳部評為2020年重點出版作品。
求真求實是脫貧攻堅文學創新的根基。“新聞的內核,文學的表達”,成為成都作家對報告文學創作走創新之路的共識。杜絕空泛地闡釋大道理,運用老百姓的現身說法,讓人從中真切感受到脫貧攻堅的意義、作用、變化、影響,這是一批又一批脫貧攻堅文學作品留給人的深刻印象。伍立楊與北京著名媒體人、專訪作家陸培法先生同往大涼山采寫“懸崖村”。他們翻山越嶺到達昭覺彝族自治縣,親自攀爬上了懸崖村,進行實地采寫的《總書記牽掛的“懸崖村”咋樣了》等多篇重點報道,點燃了所有關心“懸崖村”的“粉絲們”的熱情。章夫深入渠縣、大英等地采寫了《有一種扶貧叫“宕渠模式”》等。作家黎正明先后深入小涼山扶貧一線,采寫的《夫妻雙雙建農場》《兄弟仨》等作品分別在人民網、四川作家網等網站發表。作家凸凹創作脫貧攻堅短篇作品《大棚里的鷹與遠方》《大涼山上最美花》等。作家黃勇創作了扶貧報告文學《大山里亮起了路燈——記峨邊仲子村駐村隊隊員毛洛阿木》《和風細雨潤無聲——記南充市嘉陵區雙桂鎮鄧家溝村駐村隊隊員任磊》《小涼山的小米椒——記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巖懸村第一書記呂凱》《社區民警的初心——記南充市嘉陵區里壩鎮任家溝村第一書記青波》《家家通公路,“高山”變坦途》等分別在人民網、華西都市報、西南商報等媒體發表,部分作品分別被收錄進《大田春早》《為了莊嚴的承諾》等報告文學集。作家駱駝先后深入峨邊、大巴山、三臺等地采寫了《回鄉,回鄉》《團結路,連心路》《鑄就塔山春色》《最牽掛的你》等。作家羅薇采寫了短篇報告文學,抒寫第一書記的《朗曜星辰》《通往云端的路》《心底的那束光》《龍巴山上的守望》,抒寫農民企業家致富帶頭人《彝漢情深》《仙山支書》,抒寫行業幫扶的《匠心扶貧》《五星先生》《踏石留痕》《呼喚》等;撰寫紀實文學集一部《先行者》。作家藍帆創作的《攻堅脫貧進“小康”》榮獲第33屆中華大地之光(號召杯)征文評選特等獎。作家何競深入大小涼山等扶貧一線采寫的《大山兒女愛唱歌》《和你在一起》《平凡仁醫施啟云》《手和手相牽,心和心相“聯”》、《水的子民》、《柏嶺有個“高”書記》等分別在人民網等發表,其作品《溫暖的大涼山》入選《最牽掛的你——成都市總工會脫貧攻堅采風行文學作品集》,個人榮獲2019年度全省文學扶貧“萬千百十”活動先進個人。作家朱曉劍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采風創作了多篇作品,同時創作出版了2019年度省作協文學扶貧“萬千百十”重點作品《鑄魂:百年鄉村閱讀》一書。作家沙馬石古利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采寫了《情滿彝鄉》《幸福花開阿吼村》《回引能人當“村官”》《雙鳳村變形記》《追夢“一把手” 圓夢新時代》《返鄉》等短篇報告文學7萬余字,分別在《涼山文學》、人民日報四川頻道、四川文化網等刊物網站發表,部分篇目入編《最牽掛的你》等報告文學作品集。作家杜均反映阿壩州金川縣扶貧攻堅成果的報告文學《金川:香風花雨再寫雪梨傳奇》在《晚霞》雜志發表。龍泉作家李云以成都龍泉驛區寶勝村為創作基地,深入采訪調研,先后撰寫了報告文學《花蕊中的村莊》和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重點項目、舞臺劇本《陽光玫瑰》。成都公安作家侯建萍、大邑作家楊剛祥、賀見都寫了不少作品,特別是青年作家、大學生代表雙流作協副秘書長萬億,學業之余還創作出版的扶貧攻堅長篇紀實小說《俠骨丹心》。
探尋歷史文化的根脈與傳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成都這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城市,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須要去挖掘和保護。除了戰疫和脫貧攻堅題材,2020年成都作家們還創作了大量反映成都乃至全省全國歷史文化等其他內容的報告文學和非虛構文學作品,作家蔣藍創作了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的獻禮之作,20萬字長篇報告文學《天路敘事—-川藏公路、成阿公路筑路心史》,同時還創作出版了書寫巴蜀人物、風物的非虛構筆記系列《成都筆記》《蜀地筆記》的續篇《錦官城筆記》,自此也合稱“天府廣記三部曲”,蔣藍通過自己的“在場”,與過去進行時空對話,將歷史拉到讀者面前。陳新的非虛構散文作品《植滿時間的疼痛》被收錄進《所見微塵,皆因有光》一書中,該書系從近10年全國數百篇優秀散文中精選精編14篇作品構成,這些散文作品的作者包括魯迅文學獎得主梁衡、莊重文文學獎得主畢淑敏、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等大家;其虛構散文《峽光疊夢》獲第七屆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散文詩歌類三等獎。市作協副主席、都江堰作家王國平創作了歷史題材報告文學《李調元:貫通古今的蜀中大才》。新津作家林仁清深入小涼山彝族采寫了短篇報告文學《天上掉下來的貧困村》《醫療特戰隊》等。作家李后強、奉友湘合作創作了30萬字非虛構歷史通俗讀物專著《蜀王全傳》,被評為四川省社科院重點項目。
時代有著自在的邏輯和主題,而生活永遠是廣闊無垠的大海,作家們則從大海中捕獲不盡的寶藏。作家稅清靜將視角轉向羌族的歷史文化,創作出版了紀實散文《走,到阿壩羌都去耍》。作家楊虎創作出了反映羌族歷史集成編纂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情滿羌山》,即將正式出版發行。而作家黃勇則另辟蹊徑,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廣泛收集資料和閱讀消化,多次實地走訪進行田野考察,利用既有的相關資料,加上蜀王文集中的詩詞文獻,結合自身的領悟,以講故事的方式輔以散筆之意,創作出版了《走馬錦城西——五百年前的詩意成都》一書,在眾多反映天府文化、成都歷史文化的圖書中,獨辟蹊徑地從明朝蜀王文集珍品中挖掘出相關史料,真實還原了明朝中期時的成都文化旅游狀況,可以說是填補了一項文化空白。通過兩任蜀王的詩篇,勾勒出“成都十景”的景致,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還原更為久遠的詩意老成都,對于當今充分發揚天府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作家謝佼2020年多次在新華每日電訊上發表人物特寫,《他把一切獻給黨——記老地下黨員、紀檢干部周永開》、《無腿舞者——汶川地震中不幸失去雙腿頑強地戴著義肢舞動腰肢向截肢者們發出共舞邀請》、《中國核動力事業“墾荒牛”的“澎湃人生”》等。特別是周永開一稿, 7月1日6版頭條, 客戶端瀏覽量240萬次,推動周永開同志獲評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受中組部委托,中共四川省委12月在成都舉行儀式向周永開頒發榮譽。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邀請作者謝佼參加儀式,當面肯定稿件價值,認為這是不忘初心踐行“四力”的代表作。作家朱曉劍則把筆頭對準了成都的街頭巷尾,他創辦的“行腳成都”發表了反映成都歷史、人文、生活等非虛構作品上千篇。作家何競關注關愛下一代工作,她創作的《壯哉!我的國歌》、《異鄉人李元英》、《雄鷹展開雙翅》等短篇報告文學分別在人民網等發表,并入選報告文學集《大愛華章》《大田春早》等。作家王亦北《向前,向前》《好一朵美麗的紅薔薇》等入選報告文學集《德陽警察故事》。
坐落于四川盆地的新一線城市成都吸引了眾多文學力量,成都文學院特約作家李春雷等人創作了大量作品。簽約作家李燕燕創作的《老兵變軌記》《戰場之約》《無聲之辯》《雜病記》《在甘南,看一片云移動的光影》《信心與勇氣》《抗疫姐妹團》《尋味銀絲面》分別在《解放軍文藝》《北京文學》《山西文學》《中國報告文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其中《雜病記》被《中華文學選刊》轉載,《無聲之辯》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1世紀年度報告文學選2020》及中國作協創研部《2020中國報告文學精選》,入圍“2020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簽約作家舒德騎中篇扶貧報告文學《為了大地蒼生》入選重慶2019年報告文學年選,創作出版了反映抗戰老兵的報告文學《鐵血長空》、紀實文學《全國愛國主義基地巡禮: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其長篇報告文學《大國起航——中國船舶工業戰略大轉折紀實》列入建黨100周年重點出版物。
旅居成都的眾多外地作家也紛紛投入到報告文學之中,如李明春采寫并發表于《人民日報》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故事《鮐背紅花》和《中國作家》雜志發表的《生命的范本》。邱秋創作了短篇紀實文學《一位命殞蕪湖的廣安人——國民革命軍二十軍軍長楊干才其人其事》,反映彝族扶貧故事的《德古,新時代峨邊彝族的智者》、反映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巴山夕陽映山紅——記第七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雷太明》和為四川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撰寫的《抗疫川軍英雄譜系列》(6篇)。湖南籍作家唐雪元激情創作了戰疫報告文學《黑夜翻面后會是新的白晝》《履職有擔當戰疫挑大梁》及扶貧報告文學《八浪村扶貧故事》《百戰歸來,辭官扶犁甘荷鋤》等,以及其他題材作品十余篇近10萬字。
當前,新時代背景下的全社會都發生著深刻而急劇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生活也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往往超出既有的文學經驗,它們在為現實主義創作特別是新農村主題性創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機的同時,對作家的認知能力、把握能力和表現能力都提出了更為嚴苛的綜合挑戰。如何真實地觀察這個城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自己的作品中,以符合生活邏輯的情理鋪墊報告文學堅實的文學地基,并在此基礎上以自己的歷史觀和開闊視野探尋原型城鄉的生活真實,審視城鄉的社會脈胳和人性狀態,對新時代城鄉蝶變做出了感官視野和精神視野的雙重擴展,創作出更多更好有溫度、接地氣的報告文學作品,是全市作家的使命和責任。(成都報告文學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