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對傅聰說過的話,你對孩子說過嗎? ——《傅雷家書》中的教育智慧
一些經典著作帶給人的心靈滋養、震撼與啟迪是綜合的、多元的、持久的,《傅雷家書》就是這樣的經典。《傅雷家書》于1981年出版,穿越了40年的悠悠歲月,至今仍長盛不衰,不知多少人從中汲取了智慧與力量。書中深刻的哲理、雋永的語言、真摯的情誼、淵博的知識都給人極深的印象。近日,鋼琴家傅聰離世的消息,使很多人又重新拾起這本書,重溫傅雷在家書中對傅聰的諄諄教誨,思考教育的智慧與秘密。
傅雷在家書中對傅聰說的話,內容涉及文學、禮儀、音樂、藝術、詩詞等,可謂包羅萬象,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以真摯、真誠、真切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家國情懷、高尚品格與鋼鐵意志。傅雷對孩子,最為重視的還是心靈教育、品格教育,這既是為人之根本,也是教育的根基,是我們今日強調的“立德樹人”。
傅雷告訴傅聰“民族觀念是立身處世的根本要求”,要求傅聰“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同胞的事發生。否則藝術家的慈悲與博愛就等于一句空話了”。傅雷無數次提醒孩子感性認識要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以“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靈”、把“心靈中最優秀最特出的部分”牢牢抓住,他還告訴孩子“我認為教育當以人格為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系”。對于鋼鐵意志,傅雷不僅授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常心對待得失”的人生境界,還鼓勵孩子要堅強,“你能堅強(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們掌握之內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賦,但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習上的——打擊。”
雖然傅雷說“知識其次”“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系”,但對如何做學問,卻反復強調“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不僅與傅聰溝通如何提升鋼琴水平,鼓勵他勤學苦練,告訴他自己對音樂和藝術的體悟,還引導在海外的他廣泛閱讀,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爸爸說,除了你鉆研業務之外,一定要抽出時間多多閱讀其他方面的書,充實你的思想,培養各方面的知識——爸爸還希望你看祖國的書報……”而對于如何學習,他告訴孩子:“求學的目的應該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識。”“在具體的學習方面,我一向不大重視學校的分數,分數同真正的成績往往不一致。”
今天,家長都對教育有一種目標設定。傅雷期望傅聰成為“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那么,他的這一目標實現了嗎?霍夫曼教授評價傅聰說“在你的心里有肖邦的靈魂,而波蘭的鋼琴家們卻沒有”。傅聰自己也曾說:“我的東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對西方文化鉆得深,越發現蘊藏在我內心里的東方氣質。東方自有一種和諧,人和人的和諧,人和大自然的和諧。東方的藝術是要化的,因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和音樂合一,音樂、音樂家、聽眾都合一。”
某種角度講,傅雷并不是一個“民主型”的家長,而是一個事無巨細都提出嚴格要求的家長。但《傅雷家書》所及話題無不是引導孩子求真、向善、審美,談論的都是“肖邦的詩人氣息”“宋元明清的畫作”“漢魏人的胸懷味道濃、蒼茫一片,千古之下仍令人緬想”。也就是說傅雷所要求與談論的不是車子、房子、票子、分數、成績,語境之中毫無世俗的喧鬧與功利。而今天家長提出的要求即使不是“分數”,也是“有用”。我們總是在反思,今天的教育到底缺少什么?重讀《傅雷家書》,可以感覺我們現在的教育大體上缺少的是超脫與寧靜,而畢其功于“有用”。如果說《傅雷家書》反映了那個時代人的精神狀況,相比之下今人更為追求“快”“多”和“有用”,在信息泛濫全媒體時代“靜為躁君”“寧靜致遠”“靜以修身”這樣的智慧似乎被淡忘了。一味追求與索取,到頭來所收獲的物質、金錢,卻是無趣的。今天,如何把節奏慢下來,把心安頓好,獲得內在的從容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客觀上從不存在一個沒有煩惱、挑戰、困頓的世界,但唯有內在的頓悟才能讓人安靜下來,看到詩和遠方。
高喊“減負”很多年,但學生的書包依然沉重;小學下午三點就放學,家長接上孩子后再匆忙趕往自己認為有用的課后輔導班。也許功利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功利”都懶得功利,取而代之的是浮躁、膚淺與虛擲光陰。
(作者:任增元,系吉林大學匡亞明學者、領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