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山海經·杏林傳說”領悟廣博深厚歷史文化寶藏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兒童劇《山海經·杏林傳說》藝術教育實踐系列課程暨啟動儀式,日前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舉行。
《山海經·杏林傳說》是融合藝術策劃并制作的《山海經》經典神話兒童舞臺劇系列的第二部,延續了第一部《比翼鳥》的創作思路,依然以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山海經》作為素材來源,選取其中具有教育性和啟發性的內容,運用傳統樂舞的元素加以藝術性的舞臺形式進行創作,寓教于樂的予以呈現。講述了東漢時期,出生在醫藥世家并被父親寄予厚望的董奉,從小生性頑皮,對于日復一日背誦繁雜的藥名和藥性總是任性妄為。某年秋末在突如其來的天旱下,小董奉前往《山海經》中記載的昆侖山,克服險阻找尋傳說中醫治百病的瑤草,和小伙伴們一起不斷錘煉與成長的故事。
在兒童劇《山海經·杏林傳說》藝術教育實踐系列課程暨開班儀式上,項目負責人眭靜詳細介紹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給予該劇的專項支持情況,以及這次課程的培養和成果預期。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李北達和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教授邵未秋,分別講授了《武術與舞蹈》和《走進中國古典舞袖舞》。
李北達教授深入淺出地為小學員們講解了中國傳統武術與舞蹈之間從動作到精神的不解之緣,小學員們通過老師的啟發和練習,體會武術與舞蹈的發力方式及審美意趣。
邵未秋老師帶領小學員們梳理水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以及穿戴方式,通過示范動作體驗袖舞的技術和韻律,增強學員們對中國古典舞的審美意識。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真老師為小學員們揭開了中國古老樂舞的神秘面紗,為大家解答了曾經鮮活靈動卻被歷史的層層煙塵覆蓋的樂舞,如今我們應當去哪里尋覓它的蹤跡,樂舞和今天的音樂舞蹈之間存在哪些關聯等問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晶瑩老師講授的《舞蹈語言的設計》,則從生活中尋常可見的動作動機出發,引導學員運用舞蹈思維將其轉換成為舞蹈語言,并舉出直觀生動的實例對比舞蹈思維與文學思維的異同,培養學員對舞蹈本體的認知與欣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