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濤:關于《郭沫若致丁山的一封佚信》的更正
編者按:學人朱洪濤《郭沫若致丁山的一封佚信》在“手稿研究”微信公眾號推送后受到較大關注,有多位學人向該公號或作者本人提出釋文商榷。手稿釋讀,失誤本在所難免。12月28日,作者特鄭重撰文更正,顯示了實事求是、嚴謹不茍的治學態度。
更 正
朱洪濤
《郭沫若致丁山的一封佚信》(點擊查看)在《新文學史料》(2020年第4期)發表后,尤其是在“手稿研究”公眾號推送之后,受到不少學界師友關注。復旦大學郭永秉老師、中國海洋大學張治老師、東北師范大學徐強老師等并悉心指謬,匡正了原信釋文中的幾處失誤。本人征得“手稿研究”公眾號同意,除向以上各位老師致以誠摯謝意外,現將已知誤釋公開更正,希望大家在看到后能繼續指謬,我將不勝感激,也將促使我進一步提升手稿識讀水平。
書信第一頁:
第二列“揀讀”應為“捧讀”。
第三列“遵令”應為“遵命”。
第七列“通達”應為“謙達”。
書信第二頁:
倒數第二列“必”應為“亦”。
倒數第二列“飭”應為“知”。
山甫先生:
你的長信,我接讀了。同時把“通史簡編批判”也捧讀了一遍。你的篤摯精神,我異常敬服。批判已遵命送達范先生并將大函也一并送了去,以供參考。茲得范先生復函,對于大作,深表感謝。并欲將直函左右,望得更多批判。范函附上一閱,想亦兄所樂睹也。范先生,弟此次來平,能得相識,為人極謙達而有操守,確是一難遇之通人也。鼎革之際,萬事須從新整頓,時有不能盡愜人意之處。在所不免。望兄持之以毅力,若有所見所感,時時向負責者陳說,當改者必能即改,弟可保證也。日前董必武先生亦言及兄,言兄曾與于力先生通信,有所陳述,囑弟代為致意。今后國事即是吾輩分內事,望共同奮勉。期以五年歲月,使之走上軌道。兄當不以為太迂緩否?倘能更加迅速,自是慶事。(弋卩)卣,弟已見其一器,覺可疑。以卣蓋與器底均有亞形貘字銘,而成文之長銘則在器之外底,與內銘不相屬。古器中無此先例, 殆妄人所為。余二卣亦同此情形。知注謹告,順致敬禮。
弟郭沫若頓首 六、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