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特寫與親歷 ——2020年抗疫題材報告文學印象
2020年的中國抗疫斗爭是一場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壯舉。在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中,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城市管理、學校企業、黨政機關、部隊、水路交通等等,幾乎各條戰線、各個行業的干部群眾都投入到了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防控戰、阻擊戰之中,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廣大作家關注抗疫斗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深入抗疫前線的各個環節,采訪不同崗位的不同人物,記錄平凡而真實的抗疫過程,發揮報告文學文體的優勢,為講述中國力量、中國擔當、中國精神履行了作家的使命和責任。
全視角、全方位講述抗疫大戰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 。要想完整地再現人類同疾病展開的這一場英勇的斗爭,需要把抗疫的進程和階段、每個階段的策略和任務、代表人物、主要事件、重要現場、典型環境等等,都納入作家的掌握之中,總之,要有開闊的視野,盡可能覆蓋抗疫戰場的空間和范圍,才能比較全面展現偉大的抗疫斗爭。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的《2020:以生命的名義》 《抗疫英雄譜》 《眾志成城——武漢戰“疫”記》等,中國作協2020年度定點深入生活項目《大戰“疫” 》 《疫線》等都屬于全景式反映武漢戰“疫”的長篇報告文學。作為一部集體創作的報告文學集, 《眾志成城——武漢戰“疫”記》在采寫選題、篇章結構和編排上都有鮮明的特色。在“前線阻擊”中, 13篇作品講述了鐘南山、李蘭娟、張伯禮、張定宇、劉智明等抗疫英雄以生命相托、與時間賽跑,在抗疫一線忘我奮戰的事跡。同時,其他的篇目聚焦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血漿、疫苗試驗志愿者、社區衛生中心以及危重癥的攻關,這些題材在抗疫題材的創作中通常關注的不多,但它們卻是一線阻擊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皯北U稀敝械?2篇作品集中再現了抗疫期間醫療資源的保障(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的緊急建設) 、居民日常生活物資的組織、運輸,疫情中的城市管理、水電氣的保障,以及云端教學等。社區群防群控是阻斷傳染源最重要的堡壘,也承擔著保障居民生活、化解矛盾、轉運病人等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吧鐓^防控”中6篇作品有3篇直擊社區“最后一公里”的抗疫斗爭,呈現了社區工作者、廣大市民和志愿者堅韌不拔、守望相助、命運與共的精神畫卷??傊?, 《眾志成城——武漢戰“疫”記》的結構與武漢抗疫主戰場的進程和環節高度契合,在內容上比較完整地觀照到了抗疫的各個側面??挂咧校錆h市有4萬余名民警、輔警奮戰在定點醫院、發熱門診、方艙醫院、車站、碼頭、機場、出城卡點、社區、隔離酒店等戰“疫”關鍵地點。但侯國龍的長篇報告文學《疫線突擊》 (發表于《啄木鳥》2020年增刊)并非只是以一個戰線的抗疫為對象,而是以方艙醫院的建議提出、緊急搶建、運營管理以及休艙的全過程為經,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醫療資源緊急動員、社區封閉管理、居家隔離、物質保障、社會管理、離漢通道打開等武漢抗疫各環節、各陣地為緯,串聯起一個個警察、警察家屬、護士、醫生、志愿者、醫務人員家庭、工程建設者、環衛工人的感人事跡,編織起一幅武漢抗疫全景圖。
多點位、多手法聚焦抗疫大戰的特寫
在抗疫過程中,全國有400多萬社區工作者、 180萬環衛工人、800萬志愿者、 200多萬警察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在武漢主戰場, 4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員與武漢20萬醫務人員一起為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構筑起堅強的防線。每一條戰線、每一個環節,都有默默奉獻、臨危不懼、舍生忘死的平凡而普通的抗疫戰士,還有那些克服巨大壓力和困難居家堅守的市民。他們都是偉大抗疫精神的塑造者。因此,在大空間大范圍全景描寫抗疫進程和過程的同時,拉近距離,貼近那些逆風前行的腳步和堅毅、溫暖的臉龐,也是抗疫報告文學創作應當追求的。幾乎是伴隨著抗疫大戰的展開,作家們也就開始了深入一線的采訪和“報告” 。比如,李朝全《一位叫“大連”的志愿者》對滯留武漢在醫院做義工的“小強”的描寫;普玄《找到了當志愿者的價值和理由》對沒能去新加坡過年的蘇毅與沒能去黃石過年的衛婧內心世界的描寫,就是如此,他們都組織了各自的志愿者團隊。關于志愿者的還有《他們的名字叫美德》 《老唐這一路》等。比如,紀紅建《武漢“轉運兵” 》《一個武漢民警的春天》對轉運病人的民警趙闖、易鑫、沈勝文的描寫。不少報告文學作品把對人物的近距離特寫放在一個抗疫陣地、環節的背景下,在對一個個平凡人物的塑造中折射出一個戰線的抗疫風采。比如李朝全《 “同濟”戰疫記》通過對同濟醫院院長王偉以及陸俊、趙建平、李樹生、陳廣、袁明、徐鋼、張霓等不同科室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和護士的采訪,不僅記錄了一個群體的抗疫經歷,而且生動詮釋了醫療機構如何落實中央提出的“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降低重癥病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紀紅建的《生命之艙》聚焦于在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方艙醫院,既講述了應急管理局干部魯剛、方艙醫院改建者馮光樂,援漢醫療隊員孫潔、黃鐘等人的心路歷程,也展現了方艙醫院的改建、運轉、治療等整個戰場的抗疫場景。理所當然,在這場空前的抗疫阻擊戰中,身處社會關注中心的科學家、科室專家和醫院負責人也是特寫的對象,李春雷的《鐵人張定宇》 《金銀潭》 、熊育群的《守護蒼生》等都是這方面的力作。 《金銀潭》稱得上全面而完整地向世界介紹這個疫情“風暴點”的作品,當然更是塑造和描寫張定宇豐富而完整的作品。作品挖掘了之前外界所知不多的諸多細節,張定宇疫情之前陸續購進近100臺呼吸機、發揮ECMO的作用、創建新藥試驗平臺,疫情之初立即改變病人餐飲供應方式,等等,刻畫了一個集使命感、職業敏感與高度自覺于一身的院長形象。 《守護蒼生》在對鐘南山緊張而忙碌的行程的敘述中,回顧了鐘院士科研、工作、生活中的典型細節,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鐘院士對人和生命的理解,對事業和生活的態度。鐘院士對科學的認真,對事業的熱愛與赤誠,一輩子對病人的在乎,在作家飽含敬仰之情的敘述中,情理并致,溢滿紙上。在主戰場之外,還有何建明的《上海抗疫的第一時間》 ,作品通過上海啟動“一級響應”前后的各種細節,描寫了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硬核反應。
主戰場作家對主戰場的親歷及描寫
湖北、武漢的作家身處主戰場,無論是在社區、居家隔離,還是在抗疫一線,他們對現場和環境有更切身的感受,他們目睹了萬眾一心和慷慨前行,他們親歷了荊楚大地上一個個城市、一個個鄉村的暫停和重啟。親歷,是湖北作家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特點。在76天的抗疫進程中,盡管大多數作家按照防疫防控規定居家隔離,但不少作家也下沉社區,參與社區防控和居民生活保障服務,有的作家在方艙醫院協助管理,有的作家在治安巡邏路上,有的作家自身就是醫務工作者,有的作家奔赴在采訪一線。
湖北作家圍繞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創作了大量報告文學作品。題材豐富是湖北作家抗疫報告文學創作的另一個特點。除全景式作品《生命之證——武漢“封城”抗疫76天全景報告》 (劉詩偉、蔡家園)之外,作家們不僅創作了許多反映以張定宇、張繼先等為代表的一線抗疫醫務人員的作品,還創作了許多反映市民居家隔離、社區防控、志愿者、工程建設者、方艙醫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疫苗科研等等各類題材的作品??梢哉f,湖北作家的創作觸及了抗疫進程和過程的每個環節、每個階段、每個陣地。在這些作品基礎之上,湖北省作協編輯了報告文學集《較量——2020湖北保衛戰紀事》以及報告文學集《致敬了不起的她——中國女性抗疫故事》 。
湖北主戰場報告文學創作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各地作家對援鄂醫療隊的書寫。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3月1日,全國累計派出344支國家醫療隊(其中中醫醫療隊17支,軍隊醫療隊3支),根據疫情的形勢和各地的需求,湖北省安排了11支醫療隊支援武漢以外的黃岡、鄂州、孝感、咸寧、荊門、荊州、襄陽、仙桃、天門和潛江等地市,這些天南地北的逆行者千里挺進湖北戰“疫”最前線,不僅緩解了各地基層醫療資源不足,而且用最美的逆行,詮釋了醫者仁心和大愛無疆。這些支援各地醫療隊的工作是中國抗疫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的戰“疫”經歷是中國抗疫故事的一部分?!陡糯河臧倩ǚ薄幽甏涵偦浽G抗疫側記》(蔣彩虹)、《桂子香沐阿詩瑪——云南援鄂醫療隊及對口支援咸寧抗疫紀實》(陳敬黎)、《來自北方的天使——遼寧醫療隊支援襄陽紀實》(蔡詠梅)、《劉利民和他的伙伴們——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戰“疫”紀實》(全雪蓮)、《一束光的堅守——貴州對口援助鄂州抗疫紀略》(劉國安)、《英雄有淚——重慶醫療隊支援孝感紀實》(周芳)等等,這些作品講述了援鄂醫療隊員在湖北各地如何用自己的專業、認真、規范的技能,展現醫務工作者的風采,并把患者當親人與湖北人民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這些作品的產生豐富和完整了中國抗疫故事。
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獨具優勢的文體,可以迅速對重大事件作出反映。2020年中國抗疫報告文學創作不僅彰顯了作家的擔當和自覺,而且為偉大的抗疫精神提供了豐富而鮮活的例證。在當代中國歷史進程中, 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舉國動員應對一場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14億中國人民風雨同舟、不屈不撓的壯舉必將成為作家在文學創作中不斷挖掘和反復表達的重要題材,而這一過程也必將增強作家對家國情懷、生命至上的不斷理解,對中華民族堅韌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的不斷體悟,從而促進作家把書寫過程變成一種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過程,創作出更加精湛的精神產品。
(作者系湖北省作協副主席,武漢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