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紅:向令人仰止的“高地”沖刺
馬繼紅(右)與劇中毛澤東的扮演者唐國強
“從事電視劇創(chuàng)作近30年, 《外交風云》完成了我的一個夢。”2020年,以反映新中國外交“創(chuàng)業(yè)史”的電視劇《外交風云》,在中國電視劇領域的最高獎“飛天獎”和中國電視金鷹獎的頒獎舞臺上大放異彩,接連拿下第32屆飛天獎優(yōu)秀編劇獎和第30屆金鷹獎最佳編劇獎的馬繼紅,在回顧自己從上世紀90年代初涉影視編劇行業(yè)至今的創(chuàng)作之路時如是說。從15歲入伍、22歲開始發(fā)表作品起,一路走來,軍人馬繼紅始終以真切反映現(xiàn)實生活、振奮民族精神、高揚主旋律的創(chuàng)作捍衛(wèi)并守護著身為一名編劇的尊嚴與使命追求,從《天路》《紅十字方隊》《光榮之旅》到《向前向前》《鐵肩擔道義》《彭德懷元帥》等,她用厚積薄發(fā)的優(yōu)秀作品點亮了當代熒屏。“扎根人民、用心靈寫作”,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影視劇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寫什么、如何寫以及為誰而寫?馬繼紅用她的創(chuàng)作給出了堅定的回答。
那是一片待開墾的沃土
記 者:電視劇《外交風云》聚焦新中國從孤立無援到立足國際舞臺的曲折艱辛而又波瀾壯闊的歷史,無論對當代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選題突破還是您個人創(chuàng)作領域的開拓而言,都是一次充滿勇氣的選擇。
馬繼紅:《外交風云》的創(chuàng)作說來有一定偶然性。2016年,由我任編劇的電視劇《彭德懷元帥》在央視播出后,收視成績亮眼,中宣部還專門召開研討會對作品給予了很高評價。面對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我于是開始思考,下一部戲該寫什么?是繼續(xù)“駕輕就熟”地寫將帥傳記,還是另辟蹊徑、挑戰(zhàn)自我?此時正好有一個朋友來找我,希望由我執(zhí)筆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周恩來總理外交生涯的電視劇。這個提議頃刻間將我的創(chuàng)作欲望點燃,在跟團隊進行了認真討論后,我決心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以一部反映新中國外交史的電視劇向祖國獻禮。
做出這個決定也是因為,回溯以往的獻禮劇,“工農(nóng)商學兵”題材幾乎都涉及了,唯獨“外交”領域書寫不多,因此這一次我們決定把“外交”作為創(chuàng)作攻堅的主戰(zhàn)場。“外交”題材既重大,又十分敏感,在以往我們的影視劇中還較為少見。俗話說,外交無小事。正是由于創(chuàng)作門檻太高,導致很多作者都被迫在“門前”止步,即使有幸完成了創(chuàng)作,也可能在投拍環(huán)節(jié)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項目流產(chǎn)。因此,要做外交題材的電視劇,“想做”是一種愿望,“敢做”是一種勇氣,而“能做”則是運氣與“功力”共同造就的。就我個人經(jīng)歷而言,從15歲參軍到退休,我在部隊服役共46年,也許正因為是一名軍人,也許也因為剛剛拍完《彭德懷元帥》,彭大將軍給了我一身的膽氣和豪氣,所以我才會下定決心,向這個令人仰止的“高地”做了一次沖刺。
記 者:題材的突破是電視劇能夠成功的基礎,但取得成功的關鍵還在于編劇理念上的藝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
馬繼紅:是的,因為題材的特殊性我們在一開始創(chuàng)作時就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僅申請“立項”就需要過許多“關口”,一旦某一關口被卡住,就可能前功盡棄。這期間也確實有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絕望,但我們沒有灰心,仍然執(zhí)著頑強地往前走,終于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經(jīng)過各方的嚴格審查,《外交風云》終于得以正式立項。因此我很珍惜能創(chuàng)作這部史詩大劇的機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從寫故事大綱、分集大綱到完成劇本,我們前后經(jīng)歷了差不多一年時光,期間遇到過無數(shù)失敗、挫折,我甚至一度崩潰,最終在各位老師、專家及導演的鼓勵下,才能四易其稿完成了劇本。
電視劇播出后,有一次我去理發(fā)店理發(fā),一進門就碰到一個“小工”正捧著手機津津有味地看著什么。他告訴我,他看的就是《外交風云》,他還說,過去他看劇都用倍速看,但這部劇是按正常速度看的。我并沒有告訴這位年輕人我就是這部劇的編劇,這部作品能如此深入人心、受到觀眾歡迎讓我感到由衷欣慰。我們搞創(chuàng)作的人常常有一句話,就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外交風云》播出后不僅在報刊獲得好評,而且在微博、朋友圈、抖音等社交、視頻媒體也受到了很多網(wǎng)友尤其是青年觀眾的厚愛,他們要“為中國外交天團點贊”“為阿中哥哥打Call”……這些質(zhì)樸而滾燙的語言令我十分感動。
記 者:解讀與理清這段復雜的歷史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轉(zhuǎn)換,您是如何做到的?
馬繼紅:在開始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之前,我對外交的了解可謂只鱗片爪。對寫好這段歷史一直有種如履薄冰的忐忑。為了較徹底地摸清新中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路徑,我用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閉門讀書,先后閱讀相關書籍一百多本,對同一歷史事件常要結(jié)合不同書中記載的有關內(nèi)容進行綜合分析、深入思考,從中捕捉敘述亮點。比如科學家錢學森歷經(jīng)千辛萬苦回到祖國這件事,實際就是日內(nèi)瓦會議結(jié)下的一枚碩果;還有如今我們國家的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但在1958年以前,我們的領海寬度卻只有3海里,從3海里到現(xiàn)在的12海里,如此遼闊的海域當年卻是靠“炮擊金門”“打”出來的;還有我們的民航事業(yè),如今中國的民航飛機可以飛往世界各地,可在1964年以前,我們沒有自己的航線和航班,每次領導人出訪都需要租借他國飛機,為此常常會遭受一些冷遇和尷尬。而當年中國民航第一次飛出國境,落地坦桑尼亞首都,就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冒著巨大風險和飛行員一起跨越萬里完成的……就這樣,我一邊看書一邊思索,一邊挖掘一邊發(fā)現(xiàn),先后寫下了60萬字的讀書筆記,此外還看了大量的紀錄片和影碟,找到一些老外交官進行采訪,并先后召開了4次高規(guī)格的專家研討會,僅分集大綱就六易其稿。這些努力使我對新中國的外交史基本理清了頭緒,如此,當我再次走進歷史深處和偉人對話時,我的心便終于踏實了。
然而,新中國的外交史終究是一個宏大而厚重的題材,其中不僅牽涉人物、事件及國家眾多,而且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中還包含著各種矛盾糾葛。如何撥開歷史迷霧,讓棲伏在教科書中的歷史名詞和沉睡于檔案文件中的歷史頁卷幻化成熒屏上的精彩故事;如何將開國領袖和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官走過的篳路藍縷的征程,展現(xiàn)為一個個立體、真實的鮮活瞬間,我認為就必須用全新的、當下的視角與思維,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勢,以大歷史的深度和大戰(zhàn)略的高度,將思維從“一枝一葉”的微觀世界里跳脫出來,從“杯水風波”的小眾情懷中解放出來,重新審視歷史。因此為寫好這部劇,我專門買了一個地球儀,在創(chuàng)作的那段時期,常利用工作間隙輕輕轉(zhuǎn)動它,看那上面藍色的大海,看那褐色的廣袤的土地,看那用五顏六色標出的一個個國家,我想把整個世界都裝進心里,然后再張開想象的翅膀,去打撈那些被歷史塵封的往事。
以紀實風格彰顯史詩品格
記 者:從1948年遼沈戰(zhàn)役結(jié)束,到1976年毛澤東第二次會見尼克松,《外交風云》全劇歷史跨度近30年,這樣的創(chuàng)作架構(gòu)是如何形成的?
馬繼紅:圍繞這部劇的“起點”和“終點”我們曾討論過很多方案。一開始想把起點放在開國大典,后幾經(jīng)考量決定把起點前移。因為新中國成立前曾發(fā)生過兩件重大外交事件,第一件是遼沈戰(zhàn)役后,東北野戰(zhàn)軍理直氣壯地收繳了美國駐沈陽總領事館的非法電臺,第一次摸了美國人的“老虎屁股”;第二件是1949年渡江戰(zhàn)役前夕,我第三野戰(zhàn)軍炮擊了闖入中國內(nèi)河的英國軍艦“紫石英號”。這兩件事都曾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它們向全世界證明并宣告,即將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敢于維護國家利益的政黨,中國人任人欺侮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至于全劇的收尾事件,在外交部等有關部門的建議下,我將原定的香港回歸改為了毛澤東與尼克松的第二次會面。事實證明,這個修改是科學的,尼克松的再次訪華為新中國外交的“破冰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也為后續(xù)故事的展開做足了鋪墊。
起點、終點設計好后,我便把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想象成一根繩子,將這期間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都系于這個時間的鏈條上。從開國大典、外交部成立到選拔外交大使;從毛澤東訪蘇到抗美援朝;從日內(nèi)瓦會議、萬隆會議到“打開西門”與法國建交;從支援第三世界朋友,由周恩來率團出訪亞非14國、援建坦贊鐵路,到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從中美握手再到中日建交……按照時間順序,我一件件地往下捋、做加法,再一件件地把一些可有可無、說不清道不明或是多余的、過于敏感的事件剪掉,做減法,經(jīng)過如此一番細致梳理,寫哪個不寫哪個,哪個要濃墨重彩地渲染,哪個需云淡風清地劃過,我的思路變得越來越清晰,劇情節(jié)奏也變得更加疏密有致、緩急相生了。
記 者:您曾說為這部劇定下了“紀實風格,史詩品格”的創(chuàng)作方針,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來說,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人物塑造的把握是一個創(chuàng)作難點,對此您都做了哪些思考?
馬繼紅:與紀錄片相比,電視劇在“紀實風格”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用藝術創(chuàng)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中,主要人物大都是真實的,如何把他們寫得鮮活生動,又避免“堆積”事件“淹沒”人物,就需要精心打磨劇本。在這部劇中我著意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頂層”人物,即負責外交決策的“大人物”,如開國元勛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毅等,還有退居中國臺灣的蔣介石、遠在國外的斯大林、赫魯曉夫、杜魯門、艾森豪威爾、尼克松、戴高樂、蘇加諾、田中角榮等。第二類是“中層”人物,他們的作用是承上啟下,其中包括王稼祥、黃鎮(zhèn)、喬冠華、黃華、王炳南、龔澎、伍修權(quán)等外交官,也包括蘇聯(lián)的米高揚,美國的杜勒斯、基辛格,日本的大平正芳,中國臺灣的蔣經(jīng)國等。第三類則是普通人,他們中有不少是虛構(gòu)的。由于這部劇年代跨度較大,貫穿始終的領袖人物不可能時時都出現(xiàn)在前臺,所以“虛構(gòu)人物”可以實現(xiàn)為真實故事進行補充和粘合的作用。比如我劇中虛構(gòu)的一個外交世家,老爺子凌嘉圖是舊中國“跪著辦外交”的親歷者,他的兩個女兒凌玥、凌雁都是新中國培養(yǎng)起來的優(yōu)秀外交官,其中凌玥還在“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事件中壯烈犧牲。這種虛實結(jié)合的方式讓虛構(gòu)人物在“真實”世界中活了起來,也把歷史故事講得更加精彩,幫助觀眾形成了一種新的對真實的認知,使電視劇可以在更開闊的敘事空間里為觀眾更好地提供“可看性”這一選項。
記 者:從編劇角度,您是如何為本劇中的“頂層”人物賦予獨特氣息的?
馬繼紅:主要是抓住人物的特點和性格,盡量避免“標簽化”“臉譜化”。比如寫斯大林,主要表現(xiàn)他的桀驁不馴和英雄霸氣;寫赫魯曉夫,主要展現(xiàn)人物的不拘小節(jié)和大國沙文主義導致的內(nèi)心傲慢;寫戴高樂,我著力寫他與生俱來的“高冷”和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寫杜勒斯,就寫他的狡黠、執(zhí)著以及對共產(chǎn)主義的敵視等。除了這些外國人,劇中蔣介石的塑造也較為特別,與此前熒屏上常見的霸道、兇殘的他不太一樣,劇中的蔣介石自1949年退居臺灣后,就沒有一天不想著“反攻大陸”的,一開始有美國人做靠山,在外交上他不遺余力地一次又一次和毛澤東、周恩來“過招”,但最終隨著與臺灣建交的國家越來越少,他的容顏也變得越發(fā)蒼老。老年的他時常孤獨地站在思鄉(xiāng)亭向大陸眺望,“恨不得跳進大海,游回故鄉(xiāng)”,然而最終他還是病逝于小島臺灣,但他自始至終堅持的還是一個中國。
對劇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毛澤東與周恩來,我做的思考則更多。作為世界公認的外交天才,周恩來虛懷若谷的儒雅氣質(zhì)、接人待物的彬彬有禮,還有他綿面藏針的談判藝術、無與倫比的政治智慧等都凸顯出人物超強的人格魅力。特別是當周總理臨終前得知美國總統(tǒng)福特來訪,用微弱的聲音對守護在床邊的鄧穎超說“這應該是我的工作”時,這一個催人淚下的畫面就將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刻畫了出來。對于毛澤東的外交智慧和風骨我也進行了著重表現(xiàn)。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凡涉及國家利益,毛澤東無論遇到多強的對手、多大的風險、多難的困境,他都從不示弱、絕不退縮。毛主席看世界總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悟得透。1950年,一窮二白的中國面對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挑起的朝鮮戰(zhàn)爭,毛澤東敢于以一場抗美援朝之戰(zhàn),打出中國人的民族尊嚴,打出新中國的國際地位。20年后,當美帝國主義的概念已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之時,毛澤東又能在與斯諾的談話中詼諧地歡迎美國總統(tǒng)來中國訪問。于是尼克松真的跨越了太平洋,萬里迢迢飛到中國和毛澤東握手。在毛澤東的心中,浩瀚的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小小的環(huán)球,世界上任多么厲害的總統(tǒng)也罷,首相也好,只要踏進他那間只有幾十平方米的會客室,都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強大的“磁場”所征服。
寫出一個民族勇敢自強的精神之魂
記 者:《外交風云》拉近了普通觀眾與神秘又遙遠的外交工作之間的心理距離,您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馬繼紅:確實,很多人一開始都會認為外交題材劇是一部“行業(yè)劇”,并懷疑,這種“不接地氣”的作品老百姓會喜歡嗎?如何讓電視劇貼近百姓思維?我努力從真實的事件中去尋找、挖掘帶有溫度的、暖色的人和事來與觀眾進行情感對接。比如劇中我寫過三場不同尋常的宴會。第一場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官兵從朝鮮凱旋,周恩來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而此時的毛澤東卻悄悄拿出了珍藏的愛子毛岸英的遺物,把臉貼在曾帶著兒子體溫的襯衣上,禁不住淚流滿面……這個情節(jié)的靈感來自前些年我看過的一則報道,說是毛主席逝世多年后,韶山紀念館在收集主席生前遺物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衣柜角落不引人注目的小箱子,打開一看,里面放著毛岸英的一件襯衣、一雙襪子和一頂帽子。從毛岸英犧牲到毛澤東去世,整整26年,這位偉大的父親就這樣把內(nèi)心熾熱的父愛隱藏在了一個孤寂的角落。第二場宴會寫的是1959年,蘇聯(lián)專家接到命令要在一周內(nèi)全部撤離中國,盡管毛澤東對赫魯曉夫這一行為表示憤慨,但他還是囑咐周恩來,一定要為這些專家舉辦一場送別宴會。會上,中蘇兩國專家戀戀不舍,相擁而泣。第三場宴會發(fā)生在1961年,彼時國內(nèi)連續(xù)遭受自然災害,毛澤東早就宣布不再吃肉了,但他卻惦記著那些在荒漠上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家們。這一年除夕,周恩來代表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辦了一次特別的宴會,參會的是研制原子彈的一線科學家們,他們每人面前都放著一碗紅燒肉。整部劇中,這種令人動容落淚的溫暖細節(jié)還有很多。
記 者:這部劇播出后受到了包括年輕觀眾在內(nèi)的普通觀眾的喜愛,也得到了外事工作者的高度肯定。
馬繼紅:是的,這部劇播出后我曾應邀前往外交學院與那里的青年學子座談。那些未來的外交官爭先恐后地與我交流觀后感,還有同學把他觀劇后創(chuàng)作的詩歌朗誦給我聽。今年初,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樂玉成在外交部和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組織的一次活動中,還對這部作品給予了很高評價,稱其為一部可以與歷史、與世界、與當下、與觀眾對話的優(yōu)秀作品。
在很多人眼中,外交家是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卻不知他們心中也有許多難以訴說的苦澀和心酸。比如劇中我著重刻畫的黃鎮(zhèn)這個人物。作為軍中不多見的藝術家,他早年畢業(yè)于上海美專,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周恩來“親選”的第一批將軍大使。1950年他被派駐國外后,先是在匈牙利待了5年,回國后,夫人朱琳剛剛生完孩子產(chǎn)假還沒休完,為了萬隆會議,他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印度尼西亞;1964年中法建交,他是首任中國駐法大使;1972年又擔任了首任中國駐美聯(lián)絡處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他前后在國外待了整整21年,由于駐外使節(jié)不能帶孩子,所以他們夫婦和孩子之間很陌生,家中幾個孩子是怎么長大的他們不知道;孩子畢業(yè)升學、生病住院,他們都未能守候在旁。一次,朱琳不無辛酸地對黃鎮(zhèn)說,“我們是‘有國無家’的人”,黃鎮(zhèn)卻糾正她道,“我們是‘以國為家’的人”。這樣感人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正是由于將熾熱的情感灌注進了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空罅隙里,觀眾們才能在觀看時不僅能觸摸到外交的深度和厚度,也能觸摸到它的溫度。
記 者:與您以往的作品相比,這部劇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有哪些繼承與創(chuàng)新?
馬繼紅:《外交風云》一路走來得到過很多人的肯定與幫助,給了我很大鼓舞。其中特別難忘的是,當我第一次把寫好的幾十萬字劇本交給導演宋業(yè)明時,他給過我一句評語,認為“劇本寫的挺順,但缺少魂”。當時我就蒙了,連著幾天幾夜睡不著覺,自問什么是“魂”?這部劇的魂在哪里?最后,在反復的體悟、思索及大家的幫助下,我明白了,回顧新中國外交走過的艱難道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突破重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我們“不怕”,不怕手握核武器、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敢于迎頭痛擊,以弱勝強;我們也“不畏”,面對蘇聯(lián)老大哥,我們先和斯大林斗智,接著和赫魯曉夫斗勇,堅定地維護了國家利益;我們也不“示弱”,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盡全力幫助坦桑尼亞、贊比亞人民修鐵路,在世界傳為美談;我們還不“逞強”,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朋友遍及全世界。“宣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就是本劇應當濃墨重彩渲染的“魂”。的確,我一直認為,一個劇本寫得好不好,關鍵不是看故事講得有多“完整”,有多“精彩”,能給予觀眾多少感官刺激,而是要看劇作家能不能通過講故事傳遞某種精神,讓觀眾相信、接受并由衷地理解和贊同這種精神。順著這個思路,我把劇本重新打散,將其中的事件進行了重新設計,讓紅線貫穿始終,并特別注意挖掘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比如上世紀60年代初,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和一夜間撕毀合同、撤走蘇聯(lián)專家的危局,毛澤東在大雨如注的夜幕中一把打掉警衛(wèi)員手里的雨傘,對著老天大喊:“我不要保護傘!”正是這些給力提氣的情節(jié),引發(fā)了當代年輕人的心靈共鳴,為全社會愛國熱情的抒發(fā)提供了一個出口。不少“90后”“00后”看后都覺得這部劇很“燃”,他們在彈幕中留言:“太愛我的祖國了!”“最后一集看完,深夜哭到不能入眠……”
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
記 者:由于外交題材牽涉面廣,劇中演員陣容十分龐大,如何表現(xiàn)好這些人物也是電視劇真實感得以體現(xiàn)的關鍵。
馬繼紅:由于劇中人物眾多、篇幅較長,劇組從成立到主創(chuàng)人員圍讀劇本、拍攝殺青,再到后期制作完成,用了約一年時間,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花費了大量心血。記得劇組籌備時,有一次我去找導演宋業(yè)明,一進門就嚇了一跳,只見兩面墻上全部貼滿了照片。中國人的照片貼了一面墻,外國人的照片也貼了一面墻,每個人物不僅有真實照片,而且每張照片下面還貼著三四張備選演員的照片。導演說,演員的選擇形似是必要前提,但關鍵還是要看演員在精神氣質(zhì)上是否能實現(xiàn)“無縫對接”,能否演繹出所扮演人物豐富復雜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以達到藝術呈現(xiàn)上的形神兼?zhèn)洹_x擇外籍演員尤其困難,從杜魯門到福特,光美國總統(tǒng)就有六任,加上其他各國首腦、外交大員,角色加起來就有51人。語言溝通不便,再加上地理限制,還有檔期、簽證、酬金等種種問題,即使有想合作的演員最終也未必能實現(xiàn)。所以就這部戲而言,演員的挑選確實是一項巨大而艱苦的工作。
在表演方面,要感謝劇中所有演員的貢獻。如飾演毛澤東的唐國強,飾演周恩來的孫為民,飾演鄧小平的盧奇、飾演劉少奇的郭連文、飾演朱德的王伍福、飾演陳毅的谷偉、飾演鄧穎超的黃薇等。他們本身都是國內(nèi)一線特型演員,在不同的影視劇中飾演同一角色已經(jīng)幾十次。盡管如此,他們?nèi)匀挥眯挠霉Φ匮莺妹恳粓鰬颉S浀媚且荒曛星锕?jié)我去劇組探班,想請幾位主創(chuàng)老師過個節(jié)。可那天,唐國強正要演毛澤東思念兒子毛岸英的那場戲,于是他找導演商量,說重場戲需要醞釀感情,希望把這場戲調(diào)到最后。結(jié)果那一晚這一場戲反反復復地拍,不知拍了多少條,我們在餐廳一直等到晚上9點,才等來了滿臉倦意的唐國強和導演。飾演周恩來的孫維民亦是如此,在過去30年里他曾50多次飾演過周恩來,但這次在《外交風云》的拍攝中,他依然試圖以全新的藝術感受去面對,努力還原、提煉、再現(xiàn)外交家周恩來的精神境界和形象風采,從說話方式、走路姿勢到衣著風格,力求形神兼?zhèn)洹3酥袊輪T,飾演外國元首的國外演員也非常敬業(yè)。他們大多是各國的功勛演員,不僅演技好,工作態(tài)度也十分認真。一次,導演在現(xiàn)場拍戲,發(fā)現(xiàn)飾演赫魯曉夫的演員耳朵后面別著一根牙簽,問后才知,原來真實的赫魯曉夫是招風耳,為了把人物塑造得更加逼真,在不穿幫的情況下他就使用了這一招。
記 者:除演員的表演外,本劇中大量細節(jié)和足以“亂真”的拍攝環(huán)境也幫助觀眾得以“重返”歷史現(xiàn)場,這方面你們又是如何設計的?
馬繼紅:這部劇中我們按1:1的比例搭建了中南海毛澤東居住的菊香書屋、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還有政治局開會的頤年堂、懷仁堂,以及尼克松的專機、毛澤東的專列、周恩來陪同尼克松游覽西湖時乘坐的畫舫等大大小小380處場景,其中最令人糾結(jié)的是要不要搭建聯(lián)合國大會議廳,這個場景在劇中戲并不多,但十分重要,找了許久都沒找到能夠替代的實景,如果搭建,勢必又耗資巨大,最終在與投資方反復商量后,我們還是下決心搭建,用真金白銀置換出觀眾眼前真實可感的視覺效果。
除了大的置景,由于《外交風云》講的是全世界的故事,不同國家、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禮節(jié)又不盡相同,所以,劇中的每樣道具、每件服裝,小到一個杯子、一枚紐扣,都需符合那個國家、那個年代、那個人物的特點。為此劇中光服裝制作就達數(shù)萬套,租賃的各種道具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有些老式汽車都是從上海運過去的。可以說這部劇是我從事電視劇創(chuàng)作多年來,工程量最大、難度最高、花錢最多的一部戲。劇中后期制作涉及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爆炸、英國“紫石英號”軍艦遭炮擊、周恩來專機遇險等需靠電腦輔助制作合成的場景則是以秒為單位收費的。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些錢花得值,我們盡全力去拍攝了一部對得起觀眾,也對得起歷史的能“留得下”的作品。
記 者:您如何看待這部講述新中國外交歷史的電視劇對于當下的價值與意義?未來在創(chuàng)作上您還有哪些期待?
馬繼紅: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說過,“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新中國的這段外交史算起來與我們今天并不遙遠,但對今天的年輕人而言,卻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與70年前相比,當今世界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的大格局沒有變,世界人民愛好和平的愿望也沒有變。今天,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正譜寫著具有空前引領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新篇章,中國正重新成為影響世界、塑造未來的重要力量。回想當年,從戰(zhàn)爭廢墟中站起來的新中國,面對帝國主義的封鎖和挑釁敢于說不!今天,歷經(jīng)70年滄桑巨變?nèi)諠u強大的新中國,更應該勇立世界潮頭,迎接風雨挑戰(zhàn)。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這也是我們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呈現(xiàn)給電視觀眾的意義所在。至于這個故事要不要繼續(xù)講下去,比如第一部叫“破冰”,第二部叫“回歸”,第三部叫“揚帆”,那還要再等等。現(xiàn)在香港回歸了,澳門回歸了,但臺灣還沒有回歸,我期待著臺灣能早日回到祖國懷抱,我們也好把《外交風云2》的故事繼續(xù)講給世界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