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詩歌批評史》
《當代中國詩歌批評史》
作者:周瓚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ISBN:9787520370936
定價:125.00元
經過各位專家學者四年多的努力,這套“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史”終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問世了。編著這套叢書,在于對1949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發展史,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進行回顧和研究,總結經驗教訓,為當下及今后文學批評的發展提供借鑒,推動中國文學藝術走上高峰之路。
70年來,中國文學批評從自我封閉到對外開放,從體系構建到自主創新,經歷了曲折而輝煌的不平凡發展歷程。從中國文學批評發展的主流看,我們似乎可以概括為“新開端、新變化、新時期、新世紀、新時代”這樣一些時段,并對這些時段分別進行分析研究。我們也可以確定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各種文學體裁,分述針對這些文學體裁進行文學批評的歷史。我們還可以把文學與藝術交叉形成的一些新藝術門類考慮進來,考察文學批評活動是如何進入這些復雜的文學現象之中的。文學批評研究是一個理論群,涉及批評對象、批評方法、批評者身份、批評目的等,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我們編寫這套叢書,就是要積極面對這種復雜性,以更為寬闊的視野,盡可能收納更多內容,期待對70年中國文學批評做比較全面的評述和總結。
相比理論著作的撰寫,歷史著作的寫作有很大不同。歷史著作要展現一個過程,歸納出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而理論著作要通過邏輯推理的展開,闡明一些道理或原則。寫70年的文學批評史,就是要將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上出現的觀念、思潮、理論,放回歷史語境之中來考察,再從中看到歷史是如何演進過來的。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出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同時也出現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要求。當時,文化建設是以對舊文化進行批判為背景進行的,因此,理論的指導特別重要。以革命的理論為指導,通過文藝批評,改造舊文藝,建立新文藝,是當時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
在這一大背景之下,當時的文學理論是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及其他領導人的著作和講話提出的文學思想、方針和政策為主體形成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毛澤東文藝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當時中國革命根據地文藝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政權,面臨著比革命戰爭時期更為復雜的情況,面臨著讓新的文藝思想占領文藝批評領域,以及在大學課堂里講授新的文學理論的任務。基于這一需要,我們在當時引進了許多蘇聯的文學理論,包括蘇聯的文論教材體系。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論和批評建設的熱潮,當時所倡導的文藝上的“百花齊放”、學術上的“百家爭鳴”,使文藝批評的理論和實踐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50年代的文藝爭鳴,以及當時出現的一些關于“現實主義”的批評觀念,都是極其寶貴的。但是,這些積極探索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錯誤的批判。改革開放后,文藝批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對新時期文藝的繁榮發展起到了推動和引領的作用。在此后的一些年,隨著國外一些文學批評理論的引入,中國的文學批評又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引進國外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給中國的文藝理論批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用國外理論剪裁中國文藝,使之成為西方理論注腳的現象。一些引進的理論不僅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有效的文藝評論,反而扭曲中國的文藝,或者將文藝現象抽離,成為理論的空轉。在這種情況下,回到文藝本身,構建立足于本土經驗的文藝批評理論,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今天,站在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之上,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感慨、感嘆、感動,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所感悟。中國人講“以史為鑒”,歷史要成為當下的“資治通鑒”。研究歷史,要照亮當下,指引未來。努力創建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應該是我們今天的中心任務。
構建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要堅持實踐性。理論要與實踐結合,特別是與批評結合。文學理論要指導文學批評,文學批評要在文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由此更進一步,要發展批評的理論。這種批評的理論,不是實用批評手冊,而是關于批評的深層理論思考。這種批評的理論,也不尋求在各種文學體裁和各門藝術中普遍適用,而是在研究它們各自的特殊性的基礎上,尋求其相通性。從實踐中來,形成理論之后,再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
構建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要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吸收一切對我們有用的理論資源。但是,這絕不是照搬照抄、簡單套用。我們曾經用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來闡釋當代的文藝實踐,從歷史上看,這樣做在當時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黑格爾說,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上述做法曾有其特定歷史語境下的合理性。但是,黑格爾還說,一切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應當實現出來的。古代文論不能完全符合當代中國的文藝實際,西方文論更不能很好地符合當代中國的實際。我們必須在吸取多方資源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實際,推進理論創新,用新時代的新理論,闡釋和指導當代中國的文藝實踐,包括中國文藝批評實踐。
構建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理論建設的努力一脈相承的。這也是我們編輯這套“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初衷。馮友蘭先生在談到哲學史時,曾區分了“照著講”和“接著講”。對于歷史事實,對于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思想,我們要“照著講”,不要講錯了,歪曲了前人的思想。但僅僅是“照著講”還不行,照著講完了,還需要“接著講”。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要面對新情況、進行新總結、講出新話來。反過來看,“接著講”與“照著講”也是一種承續關系。歷史不能隔斷,只有反思歷史,才能展望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作品”,這對文學批評提出了新的要求,確立了新的標準。我們要守正創新、不離大道,在新的時代,創新發展文學批評理論,助力中國文藝走向繁榮昌盛。
張江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