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需要傳統音樂“哥倫布” ——寫于《智化寺京音樂》出版時
20世紀30年代,日本音樂學家田邊尚雄在所撰寫的中國音樂史專著中說道,中國隋唐之樂在中國失傳而在日本得到傳存。十余年后,在北京市霞公府15號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的一場重量級演奏晚會,用事實駁斥了他的這一論斷。這場演出在今天看來依然不可思議。演出由老舍先生主持,臺下的百余名觀眾是當時北京文化藝術界的知名人士,有丁西林、吳晗、葉恭綽、趙樹理、周叔迦、巨贊法師等。與臺下觀眾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臺上的演出者來自長期處于社會基層、北京各大寺廟的十幾位藝僧。然而,他們演奏的卻是此前不為學界所知,但默默傳承了500多年,之后被當今學術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現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智化寺京音樂。
在北京的數百座寺廟中,不乏年湮代遠的古剎和影響深遠的名寺,如潭柘寺、臥佛寺、法源寺、戒臺寺等等。“資歷略淺”的智化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藝術氣質。在這座寺廟中,藝僧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甚至可以擔當住持。幾百年間,27代藝僧按照傳統的傳承方式、嚴苛的傳承制度、嚴酷的訓練方式、嚴格的藝術標準,將歷史久遠的智化寺京音樂傳存下來,成為中國古代音樂的遺緒。
音樂學家田青先生曾經將音樂家對智化寺京音樂發現的意義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提并論。中國音樂界的“哥倫布”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兩位學貫中西的音樂學泰斗楊蔭瀏和査阜西。
1953年2月10日,在對佛學頗有研究的音樂理論家潘懷素、中國佛教協會巨贊法師的引導下,査阜西和楊蔭瀏先后走進智化寺。他們與藝僧深入交流,對智化寺京音樂進行細致全面的學術考察。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百廢待興,沒有能力生產先進的錄音設備,必須全部依靠進口,因此,昂貴的價格和復雜的購買手續使得國內罕有機構能夠擁有如此高級和專業的設備,幸運的是,音樂研究所擁有一臺當時最高端的美國產鋼絲錄音機。楊蔭瀏和他的同事用這臺錄音機先后數次對藝僧們的演奏進行現場采錄。考察以后,査阜西寫給智化寺藝僧一封長長的書信,信中極大肯定了智化寺京音樂的重大意義與重要價值,高度贊揚了藝僧們在長期飽受苦難、備受歧視的窘境下,對代代相傳的智化寺京音樂的堅守。楊蔭瀏從歷史、傳承以及律、調、譜、器等方面對智化寺京音樂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并油印成冊。這是智化寺京音樂第一次作為研究對象出現在學術界面前,這次出現也使得智化寺京音樂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和揭示。幾乎是同一時期,法廣和尚在智化寺如來殿藏經閣中發現了清康熙三十三年祖師永乾抄錄的《音樂腔譜》,這又是何其重大的發現!査阜西和葉恭綽親自為此譜重裝、作序、封面題寫和撰文。這一發現后來被音樂界認為是“20世紀中國音樂文獻收集的一個重要事件”,其意義在于,它向藝術界和學術界發出了重要提示,那就是蘊藏于民間的傳統音樂文化遺存是何等重要和豐富,應當予以重視、尊重、搜集、整理、研究和學習。
20世紀50年代初的這次智化寺京音樂采訪留下了珍貴的文字分析與記錄、傳世樂譜和歷史錄音。這是智化寺京音樂一直淹沒于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不幸之萬幸。更為幸運的是,這批資料一直被妥善保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相對于紙本文獻的保護,歷史錄音保存與保護的難度更大。在錄音設備和記錄載體迭代更替頻繁的情況下,為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原始錄音,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們不嫌其繁、不吝重金,采用各時期最先進的轉錄和存儲設備對其進行轉存。這批現存最早的智化寺京音樂錄音后來也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世界記憶名錄》的“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時隔70年,當時參加演奏錄音的智化寺藝僧均已故去,這批錄音資料因而成為絕響。
近期,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多媒體復合出版物《智化寺京音樂》,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藏珍品圖錄叢刊”之首卷正式出版。這部特殊的出版物中收錄了20世紀50年代楊蔭瀏、査阜西對智化寺京音樂采訪研究的第一手學術資料,即油印本采訪記錄(一、二、三)、智化寺《音樂腔譜》和智化寺京音樂歷史錄音。其中,智化寺京音樂歷史錄音為首次全部面世。音樂音響作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遺存,是其搶救、保護的重點與難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智化寺京音樂傳承人至今已到27代。在第27代傳承人完整繼承第26代藝僧音樂技藝的前提下,這部《智化寺京音樂》復合出版物的出版,在向學術界、社會大眾呈現目前所知最早的智化寺京音樂全貌之時,還為智化寺京音樂傳承人恢復傳統曲目提供最可靠的依據,成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成果。
在大力提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反觀智化寺京音樂的發現歷程,楊蔭瀏、査阜西可以說是中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早記錄者。他們率先垂范,走進民間,向民間學習。中國擁有久遠的歷史文化、豐饒的地域文化、多樣的民族文化,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如此豐厚多姿。在這樣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迅猛發達、文化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多的傳統音樂“哥倫布”去探索發現深藏于民間村落鄉野中的傳統音樂文化之根,記錄和守住傳統音樂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