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走過青果巷
青年時期的艾青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這土地》
這是被智利大詩人聶魯達譽稱為“中國詩壇泰斗”艾青心靈真摯、生動的展現。
1936年初春,艾青曾在常州青果巷擔任武進縣立女子師范學校的老師,僅僅一個學期的任教經歷只是他人生中的一頁,卻給許多人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一
艾青(1910-1996),浙江金華人,1936年,由他的妹夫、江蘇常州東郊雕莊人、畫家張懇介紹,來常州青果巷武進縣立女子師范學校任教。為了了解艾青這段經歷,1991年10月31日上午,筆者特邀時任常州市政協委員、常州市美協名譽主席、市政協書畫室副主任委員張懇先生,到常州日報編輯部辦公室進行采訪。張懇生于1908年,是年已83歲高齡,他鬢發花白,眉清目秀,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我給他遞上一杯茶,他首先作自我介紹。他說,我學名張祖良,自幼酷愛書畫,從名師錢穆、胡汀鷺,啟發了對真善美藝術志趣的追求。此后求學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受教于林風眠、潘天壽、李苦禪諸大師。期間與艾青同窗,結為好友,并與他胞妹蔣希華結婚。
我請他談談艾青在武進縣立女師的情況。張老講述了艾青早年的留學經歷,以及回國后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與江豐、力揚等組織“春地畫會”,并和魯迅見面,一次畫展得到魯迅的支持。
1932年7月12日晚,“春地畫會”上世界語課時,遭法租界巡警襲擊,同12個美術青年一起被捕,并以所謂“危害民國罪”移送江蘇高等法院第三分院。他在獄中用鉛筆寫《蘆笛》等詩。入獄第二年即1933年冬,大雪天,因懷念他一生敬愛的勤勞、善良、家境貧困的乳母,艾青寫下了著名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震動了詩壇,茅盾、聞一多、胡風等多人均給予好評。張懇聽艾青說過:“魯迅稱他是東方詩杰。”抗戰八年,是艾青創作的高潮期,由于時代召喚,廣大青年讀者喜愛,他八年中出版了八部詩集。
艾青于1935年冬出獄。1936年初春,經張懇介紹來到常州青果巷中心橋北首武進縣立女子師范學校擔任國文教師,教授初中三年級兩個班級的國文,另外兼教畢業班的新文學。張懇則教一班語文和多班美術,還兼總務。當時規模是初中四個班、高師三個班和附屬實驗小學等,學生共1000多,教師30多名。
身著灰色長衫、26歲的艾青,面容清秀,兩眼閃爍著睿智的光芒,用一口帶金華方言的普通話,微笑著向同學們作自我介紹:姓蔣名海澄,浙江金華人。他具有新的精神境界,教授國文注重啟發學生思維,以提高她們的理解能力,對原定的教材作了篩選,補充一些高爾基、果戈里等的名篇。他的講課內容新鮮,思路開闊,條理清晰,生動風趣,常常引發學生會心的笑聲。如講高爾基的《海燕》,對時代背景、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和列寧的有關評價,都講得很清楚,十分動聽;朗誦起詩歌來,節奏舒緩,語調沉穩,情感激越。他的獨特魅力,很快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其他班級的學生也擁來聽他講課,她們用熱切的目光注視著他,臉上露出盈盈笑意,透著一種好奇與快樂。他一向主張與學生平等相處,向班里的學生宣布:我講課愛聽就聽,不愛聽可以離開,或自顧做自己的事,但不要妨礙別人聽講。還說:如果你認為我講得不對,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每當學生提一個問題,他總是耐心地引導她理解、思考。
關于作文,他從不刻板規定題材、體裁、字數等。往往出幾個題目,由她們自行選擇,鼓勵她們大膽去寫,狀物摹景,敘事寫人,抒情紀實,對大家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訓練,只是要求大家寫自己的經歷,所見所聞所思,講自己的話,抒發真情實感,對社會、對人生、對理想,發表自己的見解。他還曾接受校長的委托,主編校刊《洗心》,倡導學生寫小說、詩歌、雜文……進行文學創作。由于他的悉心指導,同學們緊密聯系實際,傾訴心曲,校刊面貌一新,內容充實,洋溢時代氣息,豐富多彩,深受大家的喜愛。在他的影響下,同學們后來紛紛訂閱《作家》《譯文》《中流》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等進步雜志和書報。
二
艾青不僅講語文,還在課外教繪畫。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帶領一些學生到校外寫生。一天,他看到一個學生畫了一棵大樹,大樹蔭下畫了一棵小樹,大樹上題了蔣海澄的名,小樹上寫了學生自己的名字。他感到奇怪,問她何意,她笑著說:“這不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是表達同學們共同的心聲。因為你盡心盡力教導我們勤學苦練,追求真理;待人熱情、真誠、謙遜,聽張老師講,你留學法國,回國后因宣傳抗日,坐了三年牢,在獄中寫出詩歌名篇,但你不事張揚,平易近人,大家都很敬佩。”還說:“我想,只要努力,將來我也會長成大樹,為國家作貢獻的。”“一定!一定!”艾青笑著連連點頭。這位學生一番發自肺腑的話語,使他深受感動,思緒綿綿。
武進縣立女師自1919年“五四”以來就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著名的抗日救國“七君子”之一、被毛澤東稱為“女中豪杰”的史良,“五四運動”中以女師學生會會長身份,聯合省立五中(今江蘇省常中)、武進男師等學生代表,成立學聯會并擔任副會長兼評議部主任,帶領常州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開展一系列愛國活動。此后她又與策劃停辦師范學校的保守派進行堅決的斗爭,帶領學生大鬧教育局和縣政府,終于取得了勝利。史良不屈不撓、無私無畏的頑強斗志、愛國精神和正義行動影響深遠,特別是在武進女師歷屆師生中廣為流傳,倍感自豪與驕傲。關于這段光榮校史,艾青到縣女師初期,張懇就詳實相告。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為反對“華北自治”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游行。在“一二·九”運動影響下,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1936年春,武進女師、省五中等多所學校學生愛國熱情十分高漲,曾組織赴京請愿團到火車站臥軌攔車。艾青、張懇參與帶隊。由于省教育廳督學曹書田阻撓,出動軍警,縣教育局又強令停課,請愿未成,群情更加激憤,不斷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等口號。武進國民黨縣黨部、教育局認為縣女師有“赤色分子”活動,把矛頭指向艾青,派了一些密探,監視他的行動。有一次督學來校視察,對艾青選講高爾基、果戈里等名篇很不滿意,便找他岔子。經反復考慮,艾青決定第二學期辭職,婉拒了蕭校長的一再挽留。
“張老,艾青在武進女師培養了一大批好學上進、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學生,你還記得一些她們的名字嗎?”我問道。
張老喝了口茶,想了一會,繼續憶述:其中的佼佼者,人數較多,還記得姓名的有這么幾位:錢立華、張月琴、吳滌巷、馮金娣、邱心保。這幾位畢業后,先后參加了革命。錢立華,學名堯茹,武進南夏墅人,是解放初武進縣縣長錢夢梧同志的胞姐,他們姐弟倆在上海讀書時參加革命工作,1942年錢立華任武南縣委婦女部長,是年6月在武南楊橋附近遭遇日偽軍,在激烈戰斗中英勇犧牲。馮金娣去皖南抗大參加革命。吳滌巷曾任上海市醫藥總工會主席。張月琴,常州人,1937年投身抗日斗爭,1939年與艾青在桂林結婚,1941年從重慶奔赴延安。1949年后她從事文藝、新聞工作,是天津作協專業作家,筆名韋嫈。
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暢談已近中午,請張老休息,并深表謝忱。過了兩天,筆者又去青山橋拜訪張老。張老熱情地引我進內室,沏了杯茶。見墻上掛了多幅精妙畫作,他正為近年去新加坡舉辦畫展作準備。瞥見書柜里陳列著多本關于艾青的書籍,張老說,大部分是艾青贈送。我請他補充談談張月琴的情況,他欣然允諾,又一次開啟了塵封多年的記憶熒屏,同時從書柜取出一份有關資料(按:張懇在一次住院時寫下長篇回憶錄等資料,曾給我看過),邊憶邊看,娓娓而道。告別時,我向張老借了《艾青專集》《艾青詩選》兩本書,有暇時學習、翻閱。
三
年華似水,情誼永存。艾青同常州的情緣與親密關系非同尋常。他的胞妹蔣希華嫁給常州畫家張懇;他在武進女師悉心教學整整一個學期,后與武師學生張月琴結為伉儷,育有四個子女。雖然他和張月琴的關系后來發生了變化,但他對常州的感情并未淡化,他仍然關心常州,懷念常州。他時而想起那些單純、熱情、風華正茂、勤學上進、追求真理的學生,有時則久久凝視送別時武師同學們集體贈送的紀念品——金表。他見到常州人,包括武師校友來訪,總像見到親人一樣異常高興。他還曾寫過一首題名《常州》的詩,“一片低矮的住房/朝向天/晃著灰白的反光”,“一串包車的鈴聲”,“混合著那店鋪里收音機的低級的歌唱”,“避路的時候/常要和人相碰”,“在僻靜的小巷里/有太多的小便處——/阿木尼亞的氣味/最普遍地流散著……”。這是對抗戰前這座蒼然古城真切、深沉的素描,蘊含著對黑暗的舊社會的批判。他把這首詩收入《礦野》詩集,表示對常州的永久緬想。
東坡云:“不思量,自難忘。”艾青畢生記住武師,記住常州,武師人也會永遠記住這位校友,常州人民也會永遠懷念這位人民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