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的評估體系 ——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研討會舉行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文學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網絡文學IP改編形成影視劇創作新的潮流。這些熱播網劇一方面制作上越來越精良,另一方面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盡快搭建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的評估體系,促進高質量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作品的誕生,形成健康的、良性的網絡文學影視化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12月10日上午,在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下,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中國影協編劇教育工作委員會聯合發起的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主題論壇——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研討會在三亞海棠灣舉辦。本屆論壇以產業數字化為背景,考察網絡文學和影視之間的深度融合,搭建網絡影視劇的評價體系。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興文化,為影視作品的改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副秘書長周結在視頻致辭中講到,“以2018年至2019年度視頻平臺月度播放量和熱度最高的影視劇為研究對象,發現在309個熱播連續劇中,由網絡文學改編的共有60余個,占比約為21%,而在熱度最高的一百個連續劇中,網絡文學改編占比高達42%。如何將近年來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的得失進行總結, 開啟更多討論方式和研究手段,進行網絡文學IP影視化相關探討,對于主管單位了解專業評論、制定政策,為今后的學術研究提供資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作。”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系主任等十余位業內人士針對未來潛力IP類型、網絡文學改編方法論、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的價值和規律等進行了探討。
黃丹談到,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作為一種新興文化,網絡文學快速發展,為影視作品的改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電影視聽化的優勢,使網絡文學作品能夠獲得更廣泛的關注與傳播。據不完全統計,在網絡文學改編成影視作品之后,觀眾對于劇情的討論明顯超過原著。影視劇既是網絡文學IP價值的放大器,但本身也是高風險、高成本的藝術創作門類。
優秀的作品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
孟中提出了粉絲經濟對網絡文學改編的影響。他認為,今天的IP已成為一種泛化的理解。網絡文學發展重構了人們對文學生產方式的認知,網絡文學作為互聯網的原生文化產品,能夠成為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源頭,即粉絲經濟使網絡文學具備了更有效的IP價值,是網絡文學改編成為其他藝術形式的重要消費基石。雖然在經典文學改編理論里,沒有粉絲經濟的概念,但對粉絲的關照及顧及成為網絡文學改編很大的助力,但也是要考慮的要素。
“能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是決定網絡文學改編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標準。”孟中說,基于大數據對用戶評論結果進行量化計算分析,探索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從而利用科學的方式評估網絡文學IP影視改編的潛力。
研討會上,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網絡文學實際上對應通俗文學,對應劇情和故事。網絡文學中的人物和情節,即在影視創作中對應的角色和編劇,是影響改編成敗的關鍵因素。聚焦人物和情節,正是網文改編進入“內容為王”階段,是用戶對網絡文學IP改編作品藝術品質要求提升的標志。影視劇改編的過程實現了網絡文學IP的多維增值,即包括社會價值、藝術品質的提升,也包含拓展用戶興趣點,從而滿足用戶更多文化訴求。
網絡文學IP改編缺少好編劇和尊重編劇的行業業態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師張鉑雷牽頭與多位編劇深入探討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如何忠于原著的問題。
她建議,改編期間編劇與平臺雙方有必要圍繞基礎劇作理念先進行充分溝通。否則在改編的過程中,編劇會受到大數據的干擾。“我們強調的是對原作核心的重視度,在人物角度、角色角度方面,怎么吸引非網文受眾和觀眾產生共情。”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師谷一盈認為,傳統影視編劇要打破常規思路,不要帶有對網絡作品的偏見,對熟悉網絡作品的責編也要充分信任,在基礎的劇作理念基礎上,可和網絡環境相結合,達成改編的共識,能夠令網絡文學IP改編達成更佳呈現效果。
“改編編劇是否找到了網文的脈絡和屬性很重要。”中國戲曲學院影視導演專業主任楊超不否認傳統影視編劇面對網絡文學IP改編時存在的“水土不服”情況。“一旦不了解原著,容易將網絡文學當成素材,丟掉粉絲所理解的那個點。”
楊超對比貓膩的作品,提出網絡文學IP改編的傳統影視編劇要抓住網文的脈絡和屬性,不要輕易改變原著的“腦洞期待”以及粉絲對人物的滿足感,再調動傳統影視編劇文字工作者的精神儲備作為結構,會呈現出更好的影視改編效果。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范小青認為,網絡文學在寫作模式、傳播模式和評價機制上都和傳統文學不一樣,所以“日更”這個詞成了打開編劇與粉絲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網絡文學的創作手段。
“我是擁抱網絡文學比較早的傳統影視編劇,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傳統影視編劇,只有懂市場、了解觀眾的編劇,是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編劇。”在研討會上,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著名編劇張巍提出了不同觀點。
她認為不應將編劇明確劃分為傳統影視編劇和網絡文學編劇,因為門戶之見將局限了編劇們更好地認識市場和觀眾的需求。同時,作為原著大IP的網絡文學作者、有意向影視化改編的方向的作者,應該多與傳統影視編劇交朋友,在創作的時候,保障影視化的效果。
“我國目前不缺好演員,也不缺好故事,但是缺少好編劇和尊重編劇的行業業態。”周蓉提出要尊重編劇,未來我國的季播劇要依靠專業編劇來建設行業業態。
網絡文學類型給影視改編提供了重要的創作來源
周蓉結合數據為當前市場中的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進行詳細分類總結,并進行了網絡文學IP改編作品成功作品的個案分析,通過同類作品對比,總結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作品的成功規律,為未來相關影視作品改編方向提供了清晰線索。
豐富的網絡文學類型給影視改編提供了重要的創作來源。從還未被開發的IP來看,現實題材勢頭仍然強勁,其承載的社會價值不可小覷。
對于科幻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師孫婉儀認為,創作不能就科幻寫科幻,很多時候編劇刻意去營造視覺懸念,把一些科幻元素作為鏡頭去進行文學創作,就容易陷在里面,只有空殼沒有故事。因此,無論是科幻、玄幻應該都是表層,真正里面的內核是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人和故事。
周蓉說:“在未來科幻影視劇改編的過程中,部分架構和設定龐大的科幻網絡文學文本都超越了目前中國影視工業發展的速度,使得此類型作品的影視化開發呼喚中國影視重工業的發展。”
影視劇改編應當從故事向文化轉型,精品內容才能破圈傳播
牛夢迪談到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應當從故事向文化轉型,精品內容才能破圈傳播。
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與精品內容生產扶持下,網絡視聽行業一改原來野蠻生長的狀態,開始逐步進入有序發展的階段。而隨著網絡文學影視化產業鏈的日趨成熟,更多制作精良的優質劇集正源源不斷地在行業市場涌現,不僅讓觀眾看到了劇情細膩、邏輯清晰、節奏明快的好故事,更讓劇集展現出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精神。
未來,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的方向將走向何方,被影視制作公司廣泛關注,科幻、幻想、現實主義等新類型都是面向未來的。隨著網絡文學IP影視改編方法論的成熟,以及高潛力IP的相繼涌現,“從各大平臺年底的發布會來看,2021年會有大量的頭部類型劇進入市場,明年將是整個IP在五年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