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沒有憂傷?應傳遞怎樣的兒童觀?長三角兒童文學論壇舉辦
“長三角這片豐饒的土地孕育涵養著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及作品。新文學肇始時期,茅盾、葉圣陶、張天翼、豐子愷、鄭振鐸、趙景深、陳伯吹等一大批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文壇大家,標舉新觀念,創造新文體,引領新潮流,開啟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百年航程。新時期以來,來自滬蘇浙皖的兒童文學名家輩出,呈現出氣象萬千的創作景觀;兒童文學批評枝繁葉茂,少兒出版事業更處于中國少兒出版版圖的領先地位。”12月14日,在由江蘇省作協和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聯合主辦的長三角兒童文學論壇上,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汪興國的一番簡要梳理,點出了“長三角兒童文學”這一概念得以成立的底氣。
匯聚在這面嶄新的旗幟下,來自長三角的兒童文學研究者和出版人進行了深入誠摯的探討:新時代兒童文學應傳遞怎樣的兒童觀?該如何揀擇我們所要講述給孩子的故事?如何使童書真正回應兒童的處境?“長三角人”的抱團合作,又會打開怎樣的新空間?
正確的兒童觀是童書創作的基石。傳統社會里兒童被視為父母的私有財產,啟蒙時期法國思想家盧梭呼吁保護兒童天性,到了浪漫主義時期,“兒童是成人之父”的童年崇拜觀念開始出現,直至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兒童中心論”,兒童觀在理論層面上不斷發展,也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具體的呈現。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李燕認為,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在《我要做好孩子》中對何為“好孩子”的嶄新理解,體現了當代中國作家的自覺思考:“長期以來童書中充斥著這樣一個橋段:一個后進生如何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變成了一個所謂的‘好孩子’,黃蓓佳卻獨辟蹊徑,借小主人公之口感慨:‘好學生如果自私、怯懦,算什么好?100分再多,三好生獎狀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零分!’”李燕提出的另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是,兒童到底有沒有憂傷?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那么問題隨之變成:童書是否寫出了這種哀傷,以及我們是否真正回應了兒童的處境,介入了他們的現實,成為其成長路上的有力拐杖?
另一方面,張揚兒童的主體意識不等于放縱其“唯我意識”、無限度地張揚個性、以自我為中心。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方衛平注意到,當傳統的“好孩子”觀念被摒棄后,童書中一下子鋪天蓋地而來的是“淘氣包”“壞小子”的形象,他們調皮搗蛋惡作劇,恣意展現著兒童的刁蠻,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尊重兒童的天性不代表放棄對他們的引領,兒童文學的使命是把孩子帶向更理想的狀態,讓他們變得更加開闊和深邃,而不只有游戲和娛樂,不只有自由和張揚。當然,成人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思自我,和兒童一起成長。”方衛平說。
如何順應社會的發展、拓展童書的邊界也是近年來常談常新的話題。方衛平認為,西方兒童文學所抵達的深度和廣度值得國內同行借鑒。比如他們的童書里講一只懷抱著美好夢想的沙丁魚如何被殘酷地切割、腌制,做成沙丁魚罐頭;或一只只渴望和同類做朋友的小魚,總逃脫不了被大魚吞噬的命運。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童話在方衛平看來,是以一種充滿哲理和隱喻的方式,告訴孩子們世界并非總是浪漫美好。而對中國童書作家來說,如何把展現深刻的社會人生真相,和中國的文化背景、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思索的課題。
兒童文學作家祁智的觀察角度則更加微觀具體。他注意到,在時下的許多童書中,“風景”和“動作”已經消失了。缺乏“動作”,是指童書越來越不好看,無法吸引兒童沉浸其中、獲得巨大的精神享受。缺乏“風景”,則指向了另一個人們較少注意到的問題:曾幾何時,曹文軒筆下的蘇北水鄉成就了他獨特的美學品格,而如今,隨著“故鄉”概念的淡化,文學作品少風景、少風土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一部作品如果少了故事賴以展開的環境背景,它就不再是從人間走出的,而是空洞虛浮的。如何打造建設打造兼具地域氣韻、時代氣象、審美氣質的長三角兒童文學話語體系,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對國內出版界來說,近年來童書出版是名副其實的“香餑餑”,童書出版年產值創造了連續20年以兩位數增長的奇跡,成為整個出版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發展最快、競爭最為激烈的板塊。高速發展的童書出版,在呼喚著兒童文學的高質量發展。
安徽少兒出版社社長張堃坦承,近年來快餐文化和碎片文化的侵襲,使童書出版業出現了放棄深度,追求速度、廣度和利益度的傾向。許多小讀者們也開始片面地追求快、新鮮、刺激,放棄了對思想性、教育性和審美價值的要求。上海少兒出版社總編輯陸小新也表示,出版社的市場占有率已經不是依靠好作品來維持了,而是依靠更多更快的鋪貨來保證,重視“流量”甚于“質量”。這些對中國兒童文學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三角人”的抱團合作大有可為。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韓進建議:繼續辦好長三角兒童文學論壇,有計劃地策劃論壇主題,既服務創作實踐,又探討理論問題;加強組織建設,成立長三角兒童文學聯盟,發揮各地作協優勢,聯合區域出版機構,開展兒童文學交流、策劃兒童文學活動;推出品牌產品,如編選《長三角兒童文學年選》,編著《長三角兒童文學發展史》,出版“長三角兒童文學原創精品”叢書,設立“長三角兒童文學獎”等,不斷擴大長三角兒童文學的影響力。
一如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李學斌所言,童年是透視民族歷史的一面鏡子,是映照現實的一雙眼睛,也是參照未來世界的一個坐標,“今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當代兒童文學能夠找到通向兒童心靈的通道,在情感上親近兒童,在語言上靠近兒童,看到兒童今天的現實模樣和兒童發展的無限可能,看到他們的今天,也想象他們的明天。”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攝影 胡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