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的現場記憶 —— 讀紅日長篇小說《駐村筆記》
乙未年九月初五傍晚,我與冰兒、國令以及阿揚和阿才抵達紅山村村部。聯絡員阿才同志向“前指”報告,河城縣天馬鄉精準扶貧攻堅第七小分隊奉命到達指定位置,進入前沿陣地。這既是報平安,也是報考勤,相當于往出勤欄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圈定了我們的具體位置和攻堅方向。進入具體位置,我們聞到具體的味道,樹木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谷物的味道和牛糞羊糞豬糞的味道。
——選自長篇小說《駐村筆記》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工作,各個貧困縣紛紛摘帽脫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中國發展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光輝一頁。廣西作家紅日的長篇小說《駐村筆記》為我們深入了解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文學書寫的視角。這部作品獲得了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和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駐村筆記》是中國作協和廣西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的重點扶持項目,具有特殊的文學價值和審美意義。紅日以自己的扶貧工作經歷為基礎,用筆記體的方式和第一人稱的角度展開敘事,真實記錄了扶貧工作隊帶領村民們脫貧的感人故事,描繪了如火如荼的精準扶貧現場。小說既是廣西扶貧攻堅故事的縮影,也是全國精準扶貧工作的歷史印記。
作為關注社會基層民生的現實主義作家,紅日主動參與到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中,先后采訪了多名干部和群眾,獲取了大量扶貧工作的真實素材,然后通過提煉和加工,進行文學創作。小說中,某市文聯主席毛志平擔任河城縣紅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帶領工作隊緊張有序地開展各項扶貧工作:精準識別和認定貧困戶,聯系上級有關部門協助修建公路、橋梁,建設村民飲用水庫、架設電力設備網絡、引進產業項目幫助貧困戶脫貧等。工作隊成員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為了共同的扶貧目標聚在一起,承擔起時代賦予的神圣責任。
紅山村的貧困情況不容樂觀,不僅貧困戶數量眾多,而且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后。多數村民居住在木瓦結構的房子里,村里還經常停電,部分農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問題。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人們紛紛到外地務工,村里出現了留守老人無人照顧、兒童不時輟學的狀況。更為慘痛的是,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中,一個村莊毀于一旦,房屋化為灰燼,村民們只能搬進政府臨時搭建的帳篷中度過春節,此后還要面臨易地搬遷和重建家園的艱巨任務。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第一書記毛志平帶領工作隊的同事們和村干部團結協作,克服了各種困難和挑戰,最終使紅山村人民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小說成功塑造了一批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不僅有駐村第一書記毛志平和冰兒、國令、阿揚等扶貧工作隊員,還有覃文科、吳海龍、胡宗強等紅山村的村民們。扶貧工作隊隊員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真心實意、勤勤懇懇地為紅山村謀發展、作貢獻,并與紅山村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其中,毛志平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個典型的幫扶干部的形象,在這場精準扶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紅日通過對這些正面人物的描寫,高度贊揚了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奉獻精神,弘揚了以扶貧為己任的時代主旋律。
小說也刻畫了一批相對落后的人物形象,與正面人物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既增加了小說的戲劇性和生動性,也體現了扶貧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小說的結局出人意料卻又耐人尋味。到了脫貧摘帽的“雙認定”階段,貧困戶們卻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集體拒絕在“雙認定”驗收表上簽字。經過調查核實后才發現,原來那是村民們不想工作隊離開紅山村而找的借口。這也充分說明工作隊的扶貧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贏得了他們的尊敬和愛戴。
《駐村筆記》的敘事技巧也十分講究,采用單線型的結構展開敘事,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描寫,使故事的線索清晰明了。但小說不是報告文學,其中的內容虛虛實實,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體現了作者把握現實題材和穿越世俗生活的虛構能力。同時,小說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幽默。作者不僅大量運用了桂西北地區的方言和民間俗語,就連人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體現了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氣息。
紅日對扶貧工作懷有深厚的感情,對貧困山區的人民充滿了熱愛之情。這部小說真實反映了我國開展的脫貧攻堅工作,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貧困村成功脫貧摘帽和發生巨大變革的社會畫卷。閱讀這部小說,讓人仿佛回到了鄉村扶貧的現場,充分感受到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艱辛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