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對詞體藝術的貢獻
《柳永及其詞之研究》(AStudyofLiuYongandHisLyr?ics),是中國詞學史上第一部用雙語寫成的詞學研究著作。原用英文寫成,后由作者自己重寫為中文。近日中譯出版社將其英文版和中文版合并出版。
作者梁麗芳(LaifongLeung)女士,是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執行會長。她原籍廣東臺山。從小隨家人移居香港,接受英語教育。在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肄業,轉到加拿大阿爾伯達省的卡爾加利大學學習。大學畢業后,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師從著名詞學家葉嘉瑩先生讀研究生,1976年完成碩士論文LiuYungandHisLyrics。
《柳永及其詞之研究》是我所見成書年代最早的一部柳永詞研究專著,距今已有40多年。讓人驚嘆的是,現在讀來依舊充滿了新鮮感和厚重感,完全沒有被后來居上的同類著作替代的陳舊感、違和感。作者當年的創新意識是何等強烈而超前!學養又是何其深厚!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祖國內地的詞學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即使偶有論著,也是政治批判的多,鮮有純粹的文學藝術的探究。而本書注重柳永詞詞調特色、用字與意象、節奏與結構等藝術研究,放在當時特定的時空背景來評量,更是空谷足音。
詞之為詞,詞體與詩體有別,在于詞有詞調。作為一種音樂文學,詞要配合音樂曲調來創作。因而,用什么調、創多少調、用多少調,能體現詞人的創作個性和藝術貢獻。柳永的創調之功,雖然歷來受到重視,但本書著者是第一次用具體的統計數據,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闡明了柳永的用調特色和對慢詞的藝術貢獻。作者依據具體的統計數據,指出柳永213詞用了127個詞調,有17個詞調分屬不同的宮調;進而指出,柳永慢詞自由及富有彈性的分句形式,是與他的音樂造詣分不開的,他懂得在什么地方把句子加長或縮短,以配合音樂,又能兼顧到歌者的演唱效果。若不是柳永,北宋流行民間的慢詞早已銷聲匿跡,這一份豐富的文學遺產便會付諸東流;若不是柳永大量填寫慢詞,奠定了長調的形式體制,則在北宋小令山窮水盡之后,詞的生命便會完結。這是很有學術見地的判斷。
作者學術視野開闊,有著強烈的詞史意識,不是就柳詞論柳詞,而是在詞史流變中考察柳詞的特色,既探討了柳詞的貢獻,也揭示了詞史的變遷。
柳永奠定了慢詞的體制,早成共識。但過去很少有學者闡明柳永在創造性運用慢詞的同時,給詞開拓了什么樣的新境界。本書作者在《柳詞的主題世界》一章中,從主題的角度系統分析了柳永對詞境的轉型與拓展。唐五代的閨怨詞,雖然精美,但女性抒情主人公是類型化的。而柳永筆下的婦女,一改唐五代詞中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女性形象,大多敢怨、敢怒、敢言和敢愛,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生活氣息。唐五代時期典雅溫柔的思戀詞,到了柳永手中,也發生大幅度的轉變。原來多是女性思念男性,而柳詞則多是男性對女性的思戀;以前寫男歡女愛都比較矜持,柳詞則大膽而毫無保留。
柳永詞在轉型之外,更多有開拓。在詞人的內心世界層面,他第一次以自我化的男性身份,坦白直率地描寫了在羈旅行役途中的忐忑心緒,也毫不隱諱地表達了對往日京城風流生活的留戀,一改往日詩人提到京城總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思維定勢。在詞人外在的生活世界層面,他像寫生的畫家,描繪了羈旅行役途中所見自然山川的大好風光;又像攝影師,以遠近鏡頭交替的方法,藉著富于代表性的意象,形象地描寫了杭州、蘇州、成都、汴京等城市的風貌,從而大大拓展了詞的藝術空間,把詞從閨怨亭臺的狹窄范圍解放出來,而換之以廣闊的大自然背景,以及生氣蓬勃的市民活動場面。
柳永對詞境有開拓,在詞的語言、節奏、結構方面也多有探索和新變。最值得關注的,是他長期生活在底層市民之間,以反叛的精神,漠視一般士大夫文人以白話入詞為俗的觀念,大膽吸收民間的俗語、口語入詞。作者指出,唐五代詞的語言,經過兩百多年的重復使用,已經變得陳詞濫調,若不革新,則會變成死文字。詞的生命也就完結了。幸好柳永及時利用慢詞的形式,吸取了民間的口語,豐富了詞的語言,恢復了詞的生命。他的羈旅行役詞,把白話與雅詞成功揉合,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應。
為了與慢詞的體制相適應,柳永創造性地運用了此前詩詞中很少用的新句式,如領字句、連綿句。作者獨具慧眼地指出,柳永是北宋第一個成功大量運用領字的詞人,領字對慢詞的影響極大,它不但影響了慢詞的句式與節奏,還改變了慢詞的結構。作者還發現,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大量運用連錦句的詞人,也是第一個利用連綿句大大改革了詞體結構的詞人,連綿句創造了慢詞的流動性節奏與連貫性結構,皆發人所未發。
柳永的慢詞,為后來詞人建立了典范。然而,這個典范體現在哪些方面,前人語焉不詳。作者從三個層面作了精細化的分析:一是用韻上,柳永慢詞的韻位比較稀疏。唐五代小令韻距緊密,節奏易趨緩滯,而慢詞稀疏的韻距,可延長語句,加上虛字的運用,可淡化意象的濃度,進而強化節奏的前動性。二是在句式句法上,柳永創造性地用對句、排句、領字和連綿句來創造慢詞的連續性與統一性。三是結構上,用層層鋪敘的手法和戲劇性呈現、情景的遞進,形成一種線性結構模式,融敘事、言情、繪景于一爐,而層次分明,易于聽眾接受和理解。
作者發掘出柳永的多個第一,從不同角度探析了柳詞的創造性,立體地建構出柳永詞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