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王水照著,中華書局2020年11月第一版,58.00元
本書是王水照先生“錢學”文章的結集。作者曾于中國社科院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多年,與錢先生雖無師生之名,而有師生之實,對錢先生為人為學的了解非一般人所可比,故其筆下的錢鍾書特別真切可感。作者是宋代文學研究大家,故對錢鍾書以《宋詩選注》為代表的宋代文學研究的評析極具學術深度。此外,關于錢鍾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錢氏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鍾書參與《毛選》英譯的情況、《宋詩選注》何以未選《正氣歌》、《錢鍾書手稿集》的性質和價值等等,均有深刻獨到的論述。書中還刊布了錢鍾書、楊絳若干書信,錢鍾書關于作者文章的審稿意見,錢鍾書在日本講座內容的手稿等。這其中頗有首次公開者。在洋洋大觀的“錢學”著述中,本書無疑可列入最優者之列。
《最早的農人:農業社會的起源》,[澳]彼得·貝爾伍德著,陳洪波、謝光茂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128.00元
農業的產生是一場革命,是人類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但關于人類為什么會發明農業、為什么幾乎整個世界都會轉向農業生產,我們卻知之不多,迄無定論。這本獲2006年度美國考古學會最佳著作獎的作品就是探討上述問題的一部經典之作。在書中,作者全面論述了其所提出的“早期農人擴散假說”(或稱“農業/語言擴散假說”),其核心觀點是,農業只在世界上幾個特定地區(包括西南亞、中國、中美洲等)發生,然后傳播到其他地區;傳播方式主要是移民,隨著人群遷徙,他們的語言、基因和生產生活方式也隨之傳播開來。作者運用考古學、比較語言學、遺傳學等展開研究,其方法之綜合,令人印象深刻。本書不僅關乎史前史,也有助于我們思考今日世界人種和語言分布的歷史根源。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晉永權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298.00元
攝影家晉永權多年來用鏡頭記錄著中國社會的不同側面,同時也對搜集民間影像資料情有獨鐘。本書中收入的1500多張照片即源于他20多年間自舊書、舊貨市場的收獲。這些攝于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中國普通人生活照或擺拍或抓拍,經過時間淘洗,經過晉永權的整理、分類、精選,生動展示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定格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精神氣質、情感表現方式、倫理結構、物質條件。這些照片的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的信息已無從查考,“佚名照”的說法亦由此而來,這種“遺憾”反而消弭了這些照片背后的諸多信息差異,從個人、家庭再到集體,無論拍攝者與被拍者的確切身份,皆成為寄托公共記憶的載體,也不失為一部彼時中國百姓生活的影像史。
《我信仰閱讀:傳奇出版人羅伯特·戈特利布回憶錄》,[美]羅伯特·戈特利布著,彭倫譯,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9月第一版,79.00元
美國人戈特利布曾任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紐約客》等國際知名出版機構總編輯,是20世紀下半葉極富傳奇色彩的出版人,本書是他的回憶錄。不夸張地說,近半世紀的美國出版大事或多或少與他有關,和他的出版生涯聯系在一起的作者名字既有多麗絲·萊辛、托妮·莫里森這樣的諾獎、普利策獎得主,也不乏凱瑟琳·赫本、鮑勃·迪倫、約翰·列儂等藝術家、明星,更有克林頓這樣的政治人物,所以,這不僅是一位出版人的成長、出版歷程的回顧和記錄,也是從個人視角回溯的美國文化史、出版史,其中頗多編輯、出版秘辛、門道,亦有他經手推出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寵兒》等重量級作品的幕后故事。本書回憶翔實、細節豐富、文字幽默,呈現了身為好讀者、好編輯、好出版人的戈特利布“好作者”的一面。
《小花旦》,王占黑著,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10月第一版,59.00元
這是90后作家王占黑的最新小說集,收入她近三年來創作的六部中短篇小說。之所以強調她的年齡、代際,是與她一直以來所關注的對象形成對比——這位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作家,寫作的題材側重于市井生活,特別是對這座城市的邊緣群體乃至老年人的描摹、刻畫頗有心得,并獲得越來越多評論界、讀者的肯定。在這本新書中,通過她筆下那些活在綠皮火車、大潤發超市、人民公園舞蹈角、廢棄橋洞的人們,能夠明顯感覺到作者的文字感覺更加成熟,對自己熟悉并感興趣的群體的講述更加從容。細節把握到位、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域與時代氛圍濃厚,這些都是她在這些作品中展露的特質。在賴以成名的《空響炮》《街道江湖》之后,《小花旦》中的王占黑流露出她沿著這種城市書寫、觀照現實的道路走下去的決心。
《巴格達》,[英]賈斯廷·馬羅齊著,孫宇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99.80元
從人類歷史進程看,巴格達是時光流過逾千年、浸潤伊斯蘭文化的中東古城,也是史稱“和平之城”的文明勝地,與之相對的是這座世界名城也經歷了天災人禍肆虐,分裂、交鋒、戰火紛飛的時代,特別是本世紀初美軍的進入,更是使這里成為全球注目的動蕩之地。英國歷史學者馬羅齊在這部40余萬字的中東史專著中力求對上述狀況展開探究、講述,還原這座城市的歷史,回顧它1300多年來的興衰變遷。
《風暴前線:二戰中的拉丁美洲》,[新西蘭]瑪麗·喬·麥克科納希著,任逸飛譯,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88.00元
坊間關于二戰歷史的著述很多,但涉及二戰期間拉丁美洲歷史的讀物卻并不多,這塊遠離世界大戰中心的大陸是否也被戰爭洪流裹挾?面對交戰雙方,拉美諸國如何自處?專事拉美事務報道的新西蘭記者麥克科納希依據可觀的歷史文獻,結合對有關人士的采訪,完成了這部史料豐富、敘述生動、從全球視野反觀彼時拉美處境的歷史著作,其中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容,對于今天的讀者更加客觀、全面認識那場世界大戰不無裨益。
《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陳純菁著,魏海濤、符隆文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79.80元
中國人的文化觀念里是很忌諱談死亡的,所以“拿命換錢”的人壽保險在進入中國時遇到了很大的文化障礙。這本民族志作品通過對保險公司、保險代理人、客戶等的調研,呈現了上世紀90年代上海人壽保險市場形成的過程和細節。事實上,本書試圖探討更為宏大的理論問題:文化在經濟行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本土文化如何影響了資本主義商業的跨國傳播?本書不僅對相關專業人士具有參考價值,對于一般讀者理解中國的市場轉型也能給予諸多啟發。
《王元化傳》,吳琦幸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88.00元
吳琦幸系王元化先生弟子,追隨老師二十余年,得以近距離接觸與觀察老師,對其生平和學思歷程有深入了解。在王元化先生去世前最后一年,吳琦幸與老師作了為時一個月的談話,后出版《王元化晚年談話錄》(2012年)和《王元化談話錄》(2015年)。因有這些條件,吳琦幸無疑是為王元化先生作傳的最佳人選之一。這本40萬字的傳記詳述傳主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經歷:從左翼文學青年到意氣風發的革命者,從被打成“胡風分子”到復出后位居高位,再到備受矚目的晚年反思。作者以很大篇幅探討傳主的學術和思想,使得本書具有一代左翼知識分子精神史、心靈史的意味。
《威廉·華茲華斯傳》,[英]斯蒂芬·吉爾著,朱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186.00元
這是近年來選題方向與選本譯本水準均有良好口碑的“文學紀念碑”叢書中最新的一本,作者是在華茲華斯研究領域頗有心得的英國學者斯蒂芬·吉爾,在這部傳記中以編年方式完整追溯了這位英國桂冠詩人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傳記首版于1989年問世,時隔30多年,作者在首版基礎上補充了其間華茲華斯研究界的新發現,進而對世人的創作走向與思想脈絡有了更深入的梳理。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45.00元
“中國二本院校的學生,從某種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國最為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黃燈在一所二本院校從教,十多年里,她見證了一批批年輕人的成長,也對他們的來路、去向和命運產生了探究欲望,這種探究,凝成了這本書。全書主體是一個具體學生的故事:家庭施于他們怎樣的影響,他們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并為之打拼,等等。作者似乎不欲作任何提煉、歸納,使本書顯得散漫而不聚焦,但另一角度看,記錄本身就有價值,從這些記錄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時代的影子,也感受作者的情懷。
《錢鍾書選唐詩》(上下冊),錢鍾書選,楊絳抄,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整理,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99.00元
本書是1983到1991年間由錢鍾書先生遴選、楊絳先生抄錄而成的一部唐詩選手稿整理而成。它體現了錢先生對唐詩藝術的獨特觀點,比如選詩略初盛而詳中晚,中小作家較多;注重選擇具有創新性的作品,注重選擇描述人生日常、表達人類普適性情感的作品。此外,作為比較私人化的選本,它可以和諸家唐詩選本形成視角互補,形成公與私視角的交叉,在唐詩選本史上有獨特學術價值。
《暫坐》,賈平凹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58.00元
賈平凹的這部新作以西京城為背景勾勒出十多個都市女子形象,“當代大觀園”式的書寫展現了其不同以往的敘事風格,散文化的獨特筆法將當代女性的生存狀態娓娓道來,是賈平凹的轉型和突破之作,在他的長篇小說陣營里具有特殊的意義。作者用《暫坐》為當代都市女性心靈立傳,也為自己的寫作開拓了新的可能。
《生死守護》,張平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68.00元
《生死守護》體現了張平一以一貫之的濃烈、鮮明的個人風格。作品直面現實,關注民生,探究真相,廣接地氣,涉及當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更以悲憫的情懷體察、書寫、展現諸多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書中人物性格描摹生動鮮活,跌宕起伏、多線并行、懸念叢生的情節設置體現出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得讀者閱讀體驗極佳。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戶力平著,東方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88.00元(王洪波)
蘋果園站的得名可追溯到明代皇家在此設置的御果園;木樨地站和木樨園站的得名卻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曾種植苜蓿供作御馬飼料,木樨實乃苜蓿之誤;南鑼鼓巷則是因為巷子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兒巷,后訛為鑼鼓巷,南鑼鼓巷是其南段而已……這本選題獨特、設計別具匠心(出版后榮膺本年度“最美的書”稱號)的圖書,介紹了北京到目前為止已開通的22條地鐵線路上約350座站名的掌故,包括站名由來、歷史沿革、景觀風物、地域文化、趣聞軼事等,實在是有關北京歷史地理的一個有趣讀本。
《本草博物志》,王家葵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98.00元
本草文化源遠流長,浩博無涯,但現在卻越來越遠離我們,誠為一大憾事。本書是一本關于本草文化的學術隨筆集,含81篇文章。其中大多數,一文講述一種本草,既有自然科學角度的探究,也涉及歷史、文化、民俗等方面。還有一部分文章是專題討論,如《藥物擬象》《藥名避諱》《本草文字學》等。書中頗有利用現代科學知識和觀念展開的探討,如《石頭剪子布游戲》一文,評議中醫史上“一物降一物”的求藥思路,很有趣,也予人啟發。
《望向星空深處》,[美]蒂莫西·費里斯著,遲訥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98.00元
皇后樂隊吉他手布賴恩·梅怎樣一邊研究行星際塵埃,一邊寫歌?彗星獵人戴維·列維用什么器材發現23顆彗星?從未上過學的帕特里克·摩爾如何成為英國國寶級天文學家?……這本曾獲評《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好書、國際天文年指定讀物的作品不是通常的天文科普書,而更像是講述作者本人與多位知名的專業和業余天文學家的天文工作和人生經歷的一本故事集。王爾德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卻總有人仰望星空。”星空,以其壯美、神秘,吸引著古往今來的人們(雖然只是少數人)以驚人的熱情望向它。
《爵士樂史》,[美]泰德·喬亞著,李劍敏譯,李皖校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9月第一版,128.00元
美國爵士樂演奏家、音樂史學家泰德·喬亞的《爵士樂史》,對所有音樂愛好者來說,是一場不容錯過的瑰麗盛宴。作者用通俗易懂卻又專業精妙的文字將四百年來爵士樂產生、發展、演變、融合的歷史娓娓道來,每一個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都有述及,同時將它們嵌入相應的社會氣候、時代變遷和社會文化之中作出評析,從而成就了這部被《紐約時報》稱為“迄今為止最好的爵士樂史研究”的杰作。
《土狗老黑闖禍了》,葉廣芩著,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45.00元
這是葉廣芩“耗子丫丫的故事”系列的第三部。耗子丫丫走過了頤和園寂寞的日子,走過了胡同里飛揚自在的日子,對于成長,她有了自己的感悟,對于生活,她學會了珍惜。書中特有的濃郁醇厚的京味表達,不僅寫出了北京作為千年古都曾有的獨特氣質,也寫出了北京平凡人家今日的溫情暖意。
《永遠玩具店》,葛競著,新蕾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30.00元
林林總總凝結著人們心愿與期待的玩具,成為了一種隱喻和象征,那是抱憾人生重來一次的希望之地,也是光明而溫暖的呼喊,求證著情感的力量、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這部童話作品不僅有好看的故事,誘人的懸念,還有對現實的隱喻、投射以及批判,那些真正屬于文學的詩性品格和深層思想意蘊,讓讀者們產生深深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