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加強文學評論工作 推動當前文學批評健康發展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強文學評論工作,12月3日至4日,中國作協加強文學評論工作會議在京舉行?,F摘發部分同志發言,以饗讀者。
張燕玲
文論期刊的時代表達
張燕玲
我們知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在新形勢下的文學場域,進行文學經典化工作的文論期刊,如何在更廣泛的時代平臺上為文學史的良種庫提供文學良種,為當代文壇提供富有學術性的鮮活現場,催生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與批評家,為學術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進行多元的有效的建設,或許這是今天文論期刊所面臨的新任務。近年,《南方文壇》比任何時候都更注重凸顯雜志的時代性,比如注重發揮文學評論的引導、砥礪、推介作用,組織好文學思潮、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注重文學創作的方向和重點,堅持“以選題提升品質,以選題強化活動”的理念,在全國性活動中發出廣西聲音,讓廣西的活動做出全國影響。
如選題的時代性。紀念巴金誕辰115年的“巴金研究”專輯,以及“共和國七十年電影文學研討”“汪曾祺百年誕辰”“百年新詩學案”“AI來了”等專題,充分體現時代前沿的學術成果。選題還帶動文學研討活動,加強協作,以克服邊地短板,發揮聯動效應。如今年5月在南寧,聯合中國作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以舉辦本刊年度“廣西青年批評家培訓班”為契機,以“新時代青年寫作的可能性”為主題,召開了青年作家批評家研討會。10月在桂林,與中國現代文學館、廣西師大出版社聯合主辦第十一屆“今日批評家”論壇,研討“王蒙與文學中國”。11月在北海,主辦“文藝史料學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活動,都反響熱烈,研討內容一一入刊。這既增強了雜志與時代與歷史共振的能力,又增強了文學評論工作的銳氣與活力。它們與持續20多年、已推介過130多名新銳批評家的品牌欄目“今日批評家”一道,有效地加強了雜志的隊伍建設。我們還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要時代主題,對中國現當代鄉土文學新的闡釋(包括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鄉土文學)等主題進行策劃組稿。
2020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收官之年,中國文藝在此期間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呈現出了新的發展狀貌,《南方文壇》2020年第6期特別策劃編發了“新世紀20年文藝”專題,邀請丁帆、王一川、傅謹、洪治綱、耿占春、王兆勝、李朝全七位名家,從文學批評、影視、戲劇、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門類,對21世紀的中國文藝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解析,深度探析其中的發展歷程與內在形態,以期繼往開來,再發新聲。
比如2021年于中國,又是一個富有紀念意義的百年,時代要求我們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歷史時刻,強化歷史擔當,策劃好選題。為此,我們開辟實施“百年敘事”為主題的專欄,巡禮與研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新文藝,以編者按的方式,通過向重點作者約稿和廣泛征稿,將全年推出系列文藝研究和評論文章。2021年第1期我們約請五位專家,描述百年中具有時代意義的五個時間節點的文學現象:計文君研討上世紀初年革命先驅“吶喊著誕生”的新文學,薩支山論述延安文藝的代表趙樹理,還有孟繁華對新世紀20年長篇小說的新論、徐剛的新中國十七年時期的工業題材小說研究、梁向陽關于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標志性作家路遙的新解讀。
又如對當下眾多新文藝群體(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自由編劇導演、演員、歌手、制片人,戲劇、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舞臺藝術自由編導,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自由美術、書法、民間文藝工作者、自由攝影師,網絡藝人,直播網紅等新階層或自由職業者),以及眾多新興的藝術樣式,新興的文化企業(實景演出、抖音、微電影、網絡文藝、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其審美方式、生產方式乃至讀者群都與傳統的文藝有所變化。但新的力量帶著對社會新的理解加入文藝事業,需要我們在關注、學習中發現新質,更新、擴大視野,激濁揚清,進行有效的文藝評論。
其次,辯證地與媒體深度融合,以多樣化實現文學評論的時代表達,以及文論期刊的創新發展。
近期,中國作協聯合沈陽廣播電視臺遍及全國的兩場活動,直播流量輻射全國全網,關注度極高。2019年11月,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紅色經典手稿大展“初心與手跡”,通過訪談與“大家聊”,評論家、作家和讀者從不同角度解讀和評論作品,甚至還有一些新的活態史料。這種靈動的展現,不僅致敬共和國成立70周年,還以鮮活而專業、學術又有活力的文學評論活動,豐富了對紅色經典的新解讀。這樣的文學傳播工作,在2020年11月再次呈現。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作家網承辦的“2020中國一日·美好小康——隨作家走進故事”全媒體直播活動,20余位中國知名作家,以不同方式參與此次直播活動,真所謂“為民族復興書寫‘信史’,為新時代中國留下‘小康印記’”。承辦單位用活了新媒體,線下廣泛聯絡全國相關單位、廣電和融媒體中心,線上采用5G、衛星、云傳輸等最新播出技術,大屏小屏聯動50家網絡平臺,同步網絡直播,100余家媒體進行報道,當天活動結束時全網流量竟達3億。我以為這是文學界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一個成功范式。
信息革命引發萬物互聯,催生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文論期刊這樣的傳統媒體在表達技術和傳播方式上,自然被新媒體遠遠地甩在后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傳統媒體具有信息供應者的獨家優勢,專業化的作者隊伍、長期形成的品牌效應、廣闊的信息渠道、豐富的經驗、傳播時間長遠,都不是新媒體在短期內可以造就的。
我以為,新媒體不可能輕易取代傳統媒體的位置,如此情形,文論報刊如何在這巨大變化面前與多媒體鏈接,寓意著這個時代對我們關于 “變”與“不變”的辯證要求。
它辯證地告訴以內容為王、品質為上的文論期刊:沒有網絡技術支撐,好內容未必不能傳播,但缺乏更大的傳播力,這需要改變。變化不能以自身衰退為代價,這是文論報刊有待探索與推進的新課題。如今大多數文論期刊都開通微信公號,這只是新媒體的初級版,但也面臨沖擊與困難。因為數字化實際上是在加速雜志紙板的衰退,如電子版上網,讀者便捷地從網上獲得免費的主要內容,只能加速紙媒衰落,是傳送全部還是開通付費服務?我們如何與新媒介深度融合?這是我的困惑,以此求教于方家。這需要我們盡快找到新發展路徑,盡快找到與時代相匹配的表達方式,才可能從理念和技術等方面走向深度融合,從而以多樣化方式實現文學評論的時代表達和有效性。
因此,在新形勢下,文論期刊還需把握好變化的尺度與辯證關系,繼續以內容為王、品質為上,鍛造自身與時代與歷史共振的情懷和能力,從而對這個時代有所創造、有所擔當。
潘凱雄
關于推動當前文學批評健康發展的三點看法
潘凱雄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總書記先后在不同場合就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與此同時,從《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的出臺到“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這一系列的頂層設計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了方向性、指導性和制度性的安排,為我們做好文學和文學批評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提供了基本遵循。
具體到文藝批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彼麖娬{:“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彪m不足百字,卻是對文藝批評基本定位、重要作用和基本功能的高度概括和精辟闡釋。
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學批評重要指示的過程中,我認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還有幾個十分重要的“點”是必須牢牢聯系在一起予以認真學習與準確把握的。
一是對“兩個大局”時代方位的準確把握??倳浿赋觯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二是對“兩個百年”時間節點的準確把握。第一個百年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百年是到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講話全面系統的準確把握??倳浾f:“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p>
基于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文藝和文藝批評工作重要指示學習的上述體會,結合出現在當下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評論中具有某種思潮性和癥候性的若干重要現象和問題,在新形勢下推動文學批評創新發展,我覺得有必要對如下三個問題予以格外的關注和研究。
文學批評的時代性要求我們特別注意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說到文學批評的時代性,就很容易自然地將之與“當下”這個詞聯系在一起。這當然不能完全算錯,但如果僅限于這一點,對時代性的理解則未免過于狹隘,也自然隨之影響到文學批評本身的厚度與寬度。
這也是我一開始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在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文學批評重要指示的過程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還有幾個十分重要的“點”是我們必須牢牢關注的。
比如總書記強調的“兩個百年”,從字面上看,這雖然只是一個時間概念,但本質上則是涉及歷史與現實直到未來的“百年大計”,套用老話就是“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終極追問。這固然是一個時代,但卻是一個大跨度的大時代,而非簡單的一個點。
再比如總書記強調的“兩個大局”,看上去雖也涉及“兩個一百年”,但我自己體會它更是一個空間的概念,既是中國這個空間,也包括世界那個更大的空間,同時還有更復雜的事關這兩個空間的關系。
踩住這幾個十分重要的“點”再來理解文學批評的時代性,其內涵就至少應該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也要以宏闊的視野注意世界文學發展新動態,吸納人類文化精華。我們文學批評的“中國方案”固然應該立足中國、立足當下,但同時又應該是發展的、開放的、足以能夠與世界平等交流對話的。將這些“點”的要素以及“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平衡好,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時代性,也就是別林斯基所認為的文藝批評要真正成為“一種不斷運動的美學”。
文學批評的學理性要始終堅守在真切體驗的基礎上
文學批評本身固然就是一種創作,但這種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豐富的文學創作,包括作家作品、思潮現象等為基礎。因此,我們講文學批評的實踐性除了指批評自身的修煉外,也包括對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和文學思潮的密切觀察,說白了,就是要認真讀原著,也是我所講的真切體驗。
將認真讀原著列為推動文學批評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看上去有點搞笑,但的確又是立足于文學批評現狀而言。認真閱讀批評文章,批評者是否認真研讀過原著其實是不難辨識的。分析其原因,應該說主客觀因素皆有。一個客觀事實的確是我們的文學創作,不僅整體產量越來越高,而且表現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如果將所謂網絡文學也囊括進來,那更是一個難以窮盡的“天文數字”,也是任何一位批評家都無法窮盡的。從主觀上說,我們的一些批評主體對豐富生動的批評對象也或多或少存在著或無視、或草率、或生搬硬套等現象。我們強調批評的獨立性和學理性以及批評本身的細分都不是問題,但只要是涉及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和文學思潮,如果缺乏對創作文本本身的細讀,缺少真切的體驗,其結果恐怕就不只是批評主體的學風問題,而必然影響批評自身的公信力,也根本無從達到總書記明確提出的“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以及“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等根本要求。
文學批評的學術與學科建設也需要分工協同
對文學批評自身的學科建設而言,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工是自然的、正常的。比如,高校、社科院系統可能偏于學理研究、體系建設,而作協系統或文學出版領域則重在當下、偏于具體評論,包括對作家作品的微觀切入或重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的宏觀分析等。事實上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文學批評發展的歷史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這樣一種自然分工、協同發展的基本格局。這沒什么不好,反倒是一種為中國國情所決定的中國特色。
面對這樣的現狀與客觀存在,今天我們作協主導的推動文學批評發展的研究則不妨鮮明地張揚自己的這一特色,以嚴謹的學風、科學的理論為主導,立足當下,面向現實,以培訓、研討、評獎等多種不同方式為抓手,扎扎實實地推動文學批評向前發展。事實上,在這些方面,多年來中國作協也一直這樣在實施并形成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機制和辦法。如果要提點建議的話那就是研討的話題與形式似乎還可以更加多樣豐富一點?,F在作協組織的研討會大多以新作的研討為主,形式規模也大體相差無幾。以后是否可以在內容上、規模上更加靈活豐富一點,比如針對某個重點項目面世前的“會診”,對某種現象、某個話題、某種可能出現的趨勢的研判等等。至于方式則可視研討的內容而定,規??纱罂尚?,時間可長可短,這樣顯然更有益于研討面的拓展和研討度的深入。
桫 欏
文學的人民性與新時代的文學批評
桫 欏
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常被比喻為“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在新的時代語境中,面對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感召和藝術的吁求,文學批評如何“展翼”和“轉輪”,是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在成為一個文藝批評概念之前,在馬克思那里,人民性是被作為一個政治概念提出來的,他在《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之二中寫到:“所以這些哲人和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的塑像一樣極少人民性;他們的運動就是自我滿足的平靜,他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同他們對待實體一樣地客觀。”這里的人民性沒有體現在那些脫離普通人、對社會大眾沒有情感的人身上,因此這段話同時隱含著馬克思對人民的理解。在我國,人民通常被用來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現代漢語詞典》),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內涵變得更具體,以及更具從實踐上加以理解和把握的可能性。有批評家在談到讀者和人民的關系時提出,“人民還意味著屬于同一個共同體,是共同的歷史、共同的傳統和共同的價值觀把我們連接在一起?!痹谶@個角度上理解新時代文學的人民性,就是指那些認同民族文化身份和傳統價值觀念,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樂,滿足了人民的需要,對人民飽含深情的作品所具有的普遍的思想和藝術特性。
新時代文學的人民性是從無產階級革命文藝中繼承而來的,在時代生活的錘煉和淘洗中得到發展和升華,呈現出新的特質。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當前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偉業,以及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都為人民性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人民為什么需要文學藝術?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有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边@不僅回答了人民需要文藝和文藝如何回應人民需要的問題,在文學批評層面上,更從生活與文學的關系角度提出了評價文學作品的人民性的價值標準和美學標準。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中國融入全球化浪潮中,農耕文化及其思維方式受到沖擊;伴隨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活方式成為時尚并得到普及,傳統禮教文化和道德觀念面臨新的挑戰,商業和技術文化催生出新的倫理道德情感。在這一背景下,個體取代集體成為社會的主要單位,人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對世界的看法、生活的期待和心理上的情感需求多種多樣。從文學的細部而論,環境的典型性呈現弱化態勢,以對“現實的反映”為主要表達方式的經典現實主義創作,難以尋找到可以代表整個中國全貌和中國人生活的典型環境,亦難再以大一統的方式表達多樣性的個人情感,更不宜表達出人民對當下和未來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理想期許。在典型環境中表現典型人物的經典現實主義,被改造為新寫實主義等文學思潮和寫作手法。在新的歷史時代面前,文學實現對新的人民性的建構和表達,需要創造新的美學標準和表達范式。進入新時代,文學如何反映、表達和建構起新的人民性,是擺在作家和評論家面前的新課題。
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學詞典》中,文學批評被定義為“是研究有關界定、分類、分析、解釋和評價文學作品的一個總的術語”,而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鑒于文學對于人類的重大作用,文學批評絕不僅僅是文學的內部活動,而同時對社會文化有著重大影響。先秦諸子、漢魏文士對于文藝并非系統化的評價和論說,已然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中難以剝離的組成要素,對中國人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梢哉f,文學批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基之初,以及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們所蘊含和表現出的價值觀念,正是人民認同和堅守的最強大的傳統力量之一。因此,文學批評在完成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解讀、鑒賞和評價的同時,更肩負著對人民性加以指認、辨析、闡述和傳導的使命,而將這一使命放置在時代語境中,其重要性會更加凸顯出來。
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研究互為支撐,經歷長期的學科和理論體系建設,我們有了更多的中外理論工具來解讀和闡釋作品。在文學批評中,一方面我們要廣泛吸納古今中外的理論資源指導批評和創作,既要實現中華文論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也要變“西化”為“化西”,形成有時代特色的理論評論體系;另一方面,假如我們承認文學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的時代、地域和民族的多元文化會催生出不同的藝術表現和主題表達形式,當下的文學批評就應當回到新時代中國文學的現場中來,以中國人的審美視角審視當下的中國文學及其與時代和社會的關系,不僅要從中發現獨特性、規律性的美學變化,更要善于發現其中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的力量。
文學批評要處理好人民性與審美性之間的關系,好的文學作品,其對人民性的書寫一定寓于審美性之中,別林斯基說過:“人民性算不得真正藝術作品的優點,只不過是它的必要條件?!奔瓤隙巳嗣裥宰鳛槲膶W的內在規定性,也指出了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優秀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文學批評時,仍然要從審美的角度把握作品,既要肯定正面反映社會生活、弘揚社會主流價值的精品力作,也不因為一些作品含有諷刺、批判的內容而無視它們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地位,批評是建構的方式之一種。而對于一些集中表現社會重大活動的主題創作作品,更不能因為其主題上的“政治正確”而在批評中束手束腳,不敢說真話,忽視其藝術表達上的缺陷。
新時代的文學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革,是文學賴以存身的媒介發生了顛覆性改變?;ヂ摼W作為人文工具和公共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文化結構,科技支撐下的數字媒介功能致使文學面臨諸多始料未及的新變化,網絡文學的崛起只是這種變化的極端表現。更嚴重的是,人類思維、審美和表情達意的傳統方式正在被裂解,深度影響了文學的發生、傳播、接受的過程、方式和效率。過去強調的文學的雅俗之分現在看來是與當時的時代風潮分不開的,雅與俗或精英與大眾之間并不是截然相對的,在印刷媒介中存身的嚴肅文學及其審美范式與大眾接受之間產生隔膜,制約因素更大的是在表現方式上,而非內容和主題上。網絡時代的文學需要尋找到適應中國人審美習慣的表達,才能重新贏得人民中的大多數讀者的青睞;文學批評也只有在網絡上的眾聲喧嘩中增強有效性,才能實現肩負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