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黔森:從“荒茅”到“花茂”,文學藝術生動譜寫脫貧攻堅時代故事
從“荒茅”到“花茂”,貴州遵義小村落花茂村是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一個縮影。著名作家、編劇歐陽黔森長期扎根花茂村,創造出《花繁葉茂》《報得三春暉》《萬山紅遍》等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生動講述花茂村人脫貧致富之路,挖掘脫貧攻堅背后的感人故事,踐行作家為時代鑄魂的歷史使命。
扶貧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中國作家網:花茂村以前叫“荒茅村”,有很多比如說出行難、飲水難,村民增收難這些問題。通過您的觀察,造成它貧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歐陽黔森:它原來叫“荒茅田”,主要就是山地,是喀斯特地貌,土地比較貧瘠,原來人口比較少,還能自給自足,人口越來越多以后,人均土地的產值是養不活這一方人的。大量人出去打工,就有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緩解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國家做了很多有益的舉措,比如“春暉行動”,春暉行動就是去外地務工有發展的人回來反哺家鄉,引導很多年輕人往回走。特別是精準扶貧以來,首先改善了交通,縣縣通高速。然后是呈網狀的公路網,每一個村莊通公路,叫組組通。組組通以后,農用小車直接可以到田間地頭,直接可以到山上,大面積的運輸問題解決以后,無論是中草藥也好,水果也好,還是附加值比較高的經濟作物也好,老百姓就對種植有興趣了,而且他能得到實惠了,經濟收入也就帶高了。另外,運輸時間縮短了以后,農副產品就可以有一個無障礙的供給制度,一頭是消費,一頭是生產。這樣的話就大大減低了成本,也把原來出不去的東西都運出去了,同時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那么他覺得在家鄉能致富,為什么還去打工?所以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前提下,很多農民覺得回鄉創業仍然可以致富,他就回來了。黨中央的政策,特別是富民富農、精準扶貧實施以來,真的是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落到了實處。
這也就是總書記說的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執政理念,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要有具體措施的。我長期在貴州脫貧攻堅第一線,基本上走了88個縣市,所有的貧困縣我都去過,特別是今年,我高密度地走村過寨,沒有見到愁眉苦臉的農民,他們的笑非常燦爛。我記得總書記說過一句非常深入人心的話,他說:“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如果他沒有獲得感,如果他沒有幸福感,他怎么可能有這種燦爛的笑容。
最近我到遵義最后的一個脫貧攻堅縣,那原來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我到最遠的紅巖村和一些組,得走5個小時,之前都沒有通公路,全是馬托人背。有的扶貧干部到那一待就是365天,一天都沒出來,帶了7匹馬進去,累死5匹。路修通以后,我記得他們在服務平臺上說了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他說,我們扶貧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我在脫貧攻堅一線采訪有一個習慣,你給我一堆資料沒用,我要眼見為實,我必須到一線,親眼看見,跟人們對話,這叫眼見為實。從眼見為實上來說,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精準扶貧的偉大。這不是說原來我們就不扶貧,原來是輸血式扶貧,你缺什么我給什么,那個是最原始的一種,后來就改成造血式扶貧。
造血式扶貧是什么?是我教你技術,讓你去做,后來發現這個也效果有限,比如有的人沒讀過書,深山老林的貧困戶,你教他現代科技也沒用。那么我們精準扶貧是什么呢,就是給每一個人都建立檔案,針對每家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脫貧措施。像貴州那是百萬干部下鄉,你不脫貧我不脫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貴州的易地搬遷涉及人口188萬的搬遷,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不可想象的。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這是多高的要求。這種要求如果沒有科學研判,沒有制定各種政策的可持續性、可操作性,是做不到的。
另外,要保住脫貧成果,必須來一場產業革命,只有產業革命才是最好的扶貧,要調整產業結構,要優化產業結構。
所以說貴州這幾年的脫貧攻堅成績真是有目共睹,貴州應該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因為我們人口最多,面積最大,貴州省委提出的是什么呢?絕不拖全國人民的后腿,感恩奮進,牢記囑托,后發趕超。
有這樣一個事,有一個脫貧干部他貧困戶家去了15趟,但老大娘還是不認識他,因為老大娘96歲了。我就問他,我說你來了15趟,老人家都不認識你。這名干部說了一句話,他說她不知道我是誰沒關系,因為我知道她是誰。這句話非常感人,為什么?他去15次了,按道理你都不認識我我老來干什么,但他說這句話那就厲害了,她不認識我不要緊,因為我認識她,她是我的扶貧對象,她要是不致富,那就是我的失職,所以他不在乎她認不認識他,因為他是一個扶貧干部。我覺得扶貧干部真的不容易。我們的扶貧干部也是上有父母、拖兒帶女,但是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們就是公仆,真有那種為老百姓謀福利,為脫貧攻堅戰沖鋒陷陣的信念和作為,特別是到了最后向貧困堡壘發起沖擊的時候,他們是有那種智慧和力量去完成的。
中國作家網:是不是村民觀念上也有一些改變,比如說路修通之后,他這個地方不再閉塞了,其實除了能為他們的農產品銷路創造增收以外,他的觀念也在逐步去改變。
歐陽黔森:它不光是公路通,網絡通,電信通、衛視通,外面世界信息量大了以后,實際上當地人也接受了很多與時俱進的、先進的東西,眼界就寬闊了,再加上那么多扶貧干部下來跟他們交流、改變他們的觀點。只有徹底轉變觀念,才可能與扶貧干部更好地配合,達到精準扶貧的效果。
傳承鄉愁文化,保存記憶景觀
中國作家網:村莊發展了,您覺得如何去看待鄉愁這件事情,村莊該怎樣更好地發展呢?
歐陽黔森:我覺得鄉愁它主要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它精神層面的東西更多一些,其實是我們的一種生存方式。鄉愁它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河流、大樹,它是一個綜合的、更深層的意義,我認為是傳承的優秀的鄉村文化,它給我們留下很多文化的記憶烙印。精神層面的和自然景觀的和原來我們留下記憶的當時那個時代的那種景觀是相統一的,構成了一種整個的鄉愁。
中國作家網:花茂村它是如何鎖住鄉愁的?
歐陽黔森:花茂村是黔北民居的風格,新房子也跟原來的老房子風格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是舊貌換新顏。還有對古老手藝的繼承。比如古法造紙,這源于最古老的一種工藝,就是用原始的方法做成紙漿,然后釀成一張張的紙。那種紙很柔軟,持水性很好。這種紙是有市場的,用以書法繪畫,所以不愁賣,也就有了經濟收入。傳承祖輩傳下來的古老技術,也是一種鄉愁。
把握文脈,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好故事
中國作家網:您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契機來到花茂村,寫了《花繁葉茂》?
歐陽黔森:《人民文學》有個編輯是我同學,有一次葉辛說我們貴州的花茂村好,可惜沒有人寫報告文學,我那個同學很敏銳,他就約我寫稿子,當時我也在創作電視劇,我就下到農村來了。
當年我到茍壩這個地方來,路是爛泥漿,吉普車才進得來。路顛簸的,一般人五臟六肺都被顛出來了。當年叫荒茅田,大家有良好的心愿,取名花茂,但愿望沒用,依然很窮,直到后來打造“美麗鄉村”,再到總書記來,那更是一個飛躍。花茂村才名副其實有了花,花繁葉茂。
2017年我再次到茍壩村第一感覺就是換了人間,這種感覺很強烈。花茂村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是新農村建設或者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現在花茂村早脫貧了,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并且成為“生態美,百姓富”的村莊。這種質變不就是換了人間嗎?
當時感觸很深,我就覺得寫一個報告文學還是不夠的,開始醞釀根據報告文學來改編電視劇,所以最后就有了《花繁葉茂》的電視劇。
中國作家網:您覺得為什么《花繁葉茂》電視劇能這么火,而且在b站上那么多年輕人去追捧這個電視劇?
歐陽黔森:當時我們在做電視劇的時候已經想到了定位,因為精準扶貧是減貧脫貧最有效的舉措之一。但從藝術上來講,我們要把一個嚴肅的事情用喜聞樂見的形式詮釋出來,這是我們作家創作手法之一。所以定位為輕喜劇,但不等于是鬧劇,我們的故事是讓人物輕松地來說話,不去生硬地解讀政策,這樣的話年輕人他容易接受。
中國作家網: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王志強說他的飯店因為電視劇火了,帶動客流量。這是不是文學的力量所在?
歐陽黔森:我認為是這樣,文化是軟實力,文學是支撐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值得回憶和記憶的,我們要記下來,文學的力量就是這樣的,大家也看得見。文化塑造的人物或者藝術品,能助推當地的文化旅游,推動經濟增長,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報告文學的意義在哪?它是文學形式里面的一把匕首,短、平、快。但是報告文學變成影視劇,這好像還是不多。它實際上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影視的代入感很強,扶貧干部一看這是我的影子,老百姓一看這就是我,這樣的話代入感就強,為什么年輕人喜歡呢?年輕人覺得把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說得很清楚,知道原來國家下這么大力度扶持農村發展,另外扶貧干部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實際上也在報告文學和影視劇當中充分展示出來了。
扎根一線,為時代奏魂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作家在脫貧攻堅戰役中需要承擔哪些責任?
歐陽黔森:我覺得作家不能缺失對當代、對當下的關注,脫貧攻堅一線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跡無處不在,作家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說走馬觀花一次就回來了,而是要真的生長。跟著扶貧干部和百姓在一起,才知道他們想的什么,他們做了什么。脫貧攻堅一線絕對不能缺失了作家,用我們手中的筆記錄下這個時代的英雄,是作家必須踐行的,也是作者的責任擔當。塑造這些人物,就是為時代奏魂。中國作家網:最后一個問題,您之前說花茂村的扶貧模式是紅色加綠色,您能不能簡短的給解釋一下紅色和綠色這種模式?
歐陽黔森:紅色是說花茂從1935年到現在紅色文化的傳承,當年這個地方是革命老區,是革命的搖籃,當地百姓與紅軍的感情是血肉相連,它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非常重大。 我們講好當年的長征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就是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斗。
綠色是說生態這一塊,有一段時間確實對生態造成了傷害,但是總書記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這個理念后,退耕還林等一系列舉措,讓生態得以修復。
貴州沒有平原,總書記曾經提出了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我們要念好山地經,利用山地特色同時保護生態,所以綠色發展是根據山地經濟的需要,來發展貴州山地特色的農作物,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方面,貴州是做的不錯的,,保住發展和生態的兩條底線。如今貴州很多地方都在踐行這種山地特色的綠色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