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與希望 ——讀《石竹花開——閩寧鎮的春天》
2020“中國一日·美好小康——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主題文學實踐活動來到寧夏閩寧鎮,和我們一起回溯侯健飛教授創作長篇報告文學《石竹花開——閩寧鎮的春天》的心路歷程。在這一特殊時刻,我們還是跟隨侯健飛教授的腳步,品讀報告文學中的文字,慢慢走進“閩寧鎮的春天”,看那一朵又一朵的石竹花在風沙中盛開,在嚴寒里堅韌地生長。
報告文學的重要特質之一是用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記錄時代的脈動,侯健飛的報告文學就是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扶貧的足跡,采訪并記錄寧夏閩寧鎮精準扶貧中發生的故事。中國報告文學史上第一座里程碑是夏衍的《包身工》,其的精妙之處就是按時間順序選取了生活中的三個場景,真實地描繪了“包身工”的苦難并輔以評論。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報告文學的創作發生了很多改變,但“講好中國故事”的內涵沒有變。為了“講好中國故事”,作家先后多次深入閩寧鎮的生活,進行采訪。最終用他獨特的視角與敘述選取了一系列寧夏閩寧鎮移民文化中的女性,抓住每位女性精神特征的“閃光點”,塑造了如同“石竹花”一樣堅韌并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女性群像。
作家侯健飛將扶貧攻堅的主角交給了女性,講述了20位“石竹花開”的女性故事,她們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她們是生活在閩寧鎮的每一個人。這次回溯創作的實踐活動讓我們有幸見到了作家筆下這些真實存在的人物。當作家、讀者、作品中的主人公匯聚一堂時,我感受到了報告文學俯貼大地的魅力。我們看到了作家筆下快70歲的非遺傳承人劉亞明老師,她雷厲風行、開朗樂觀,我想這樣一個人物一定就是作家寫的那個帶領閩寧鎮女工用技能“扶貧”并教會她們研究、發揚、傳播古老民間記憶“扶智”的主角。會議結束后,劉老師用她的行動驗證了我的推斷,她沖到我面前與我攀談,滿心都是為了她的那些弟子的教育問題,這不就是侯健飛筆下的那位無私、堅強的女性嗎?當我在讀到寧夏涇源縣黑眼灣的女孩從那個貧窮、閉塞、落后的小山村走出來的故事時,作家用他細致入微的觀察描繪了馬慧娟的手,那雙被同村姐妹羨慕的神奇的手,還有馬慧娟左手中指關節的細節描寫,那是因為生存窘迫未及時得到救治的后果。見到馬慧娟時,我立刻帶著愧疚與好奇的心理選擇與馬慧娟握手,并仔細看了看她的左手中指。我想只有真正走進這些采訪者生活的作家,才能聆聽到她們的心聲,讓我們慢慢從作品中看到那些淳樸的人性,記住沒有粉飾與雕琢、靜靜成長的人物形象。
一部好的報告文學不僅需要寫好人物,還應該安排好結構。作家侯健飛不僅關注女性個體的心靈,且客觀地書寫人文背景中的女性,構建了一個具有寧夏閩寧鎮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的敘述空間。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從年齡跨度上看,有老人(趙鴻的奶婆婆),有小學生喜七子;從職業領域上看,有女作家馬慧娟,有非遺傳承人劉亞明,有福建支教教師李丹,也有賣涼皮的馬玉萍、麻辣燙小館兒的幫工妹蕎麥花,還有扶貧工作者段晶、林月嬋等等。作家對人物身份的塑造,讓我們漸漸勾勒出了寧夏的涼皮、馓子等美食,寧夏值得稱贊的葡萄酒等產業和寧夏的編結文化等。同時作家又把國家義務教育、西海固生態移民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生態融入每個女性故事中,農田里走出的一個個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蘊蓄的是中華民族勤勞刻苦、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為了精準扶貧而付出的努力,最終為我們立體地呈現了這片“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閩寧鎮的故事。
結構的巧妙不僅需要從整部報告文學的篇章結構看,還需要從具體章節內的布局謀篇來看。作家侯健飛這部報告文學的敘事結構較為特殊,整體布局是由題注、序章和第一章《閩寧鎮》為開端;后面的十八章單獨成篇,每章講述一個故事,除了第十章西邵小站中女性形象比較模糊,十七章里共塑造了20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結尾處以《后記》收尾,雖不在章節的結構體例里,但能夠看到作者對于整部報告文學創作宗旨的總結和創作遺憾。報告文學的第十七章《閩寧鎮的春天》是作家借用喜七子充滿希望的人生來書寫閩寧鎮希望的一章,這充滿力量的一章或許應該置于此部報告文學的最后一章,那么從體例上看,侯健飛教授就是很明確地給自己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畫上最閃亮的句號,是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的充滿希望的閩寧鎮。從具體章節內部的布局來看,結構的巧妙無處不在,首先是作家巧妙地運用采訪對話、信件、歌詞等應用文敘事,在第十八章《父親的來信》中用書信的方式表達了三年駐村生活的扶貧書記禹洪亮的扶貧工作與對女兒的言傳身教。在《寫給自己的一封情書》這一章中,作者刻畫出了奮斗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女性形象,并用段晶“寫給自己的一封情書”的文稿形式完成敘事,可謂創新而獨特。最巧妙的三章當屬《尋找馬燕》《有個女孩兒曾經來過》《梅花香自苦寒來》。《尋找馬燕》中用兩個馬燕、兩種人生命運來對比女性的自我認知與覺醒將改變人生,發出“扶貧”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扶志”與“扶智”的感嘆。《有個女孩兒曾經來過》中作家用李丹和王巧林兩位女性共同譜寫了一曲丹頂鶴的故事。寫了一位從福建自愿來寧夏支教的中學地理教師李丹,在她資助的孩子中有一個叫王巧琳的女生,李丹病逝后,被資助的寧夏學子王巧琳成了李丹母親的干女兒。文中并未提到扶貧工作需要愛心的傳遞,但我們看到了她們的薪火相傳,熠熠生輝。《梅花香自苦寒來》中的小冰是個獨自承擔起照顧癱瘓父親的女孩,在敘述中作家始終運用寒梅與小冰兩個視角轉換、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完成對比敘述,不僅看到倔強而頑強的小冰,也看到了與小冰母親同齡的女性寒梅的生存境況,告訴讀者人生是可以選擇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需要讀者跟隨作家的步伐走進他的作品,走進他眼中的閩寧鎮。
近年來,非虛構創作潮對報告文學的影響已在不斷涌現的報告文學作品中呈現出來。非虛構創作促進了文體的交融與創新,推動了報告文學創作觀念、創作手法的變革。作家侯健飛在此部報告文學的創作中用散文化的語言刻畫人物性格,用生活化的對話還原生活場景,用發人深省的感嘆反思“精準扶貧”的真正內涵。同時他也在敘述視角的應用上有所思考,時而用全知的視角講述故事,時而又出現第一人稱“我”,這個“我”不僅幫助全知視角完成故事的講述,帶領讀者走入扶貧故事,交代貧困地區、扶貧故事情節等;而且這個第一人稱“我”有時又會變成作者本人,表達作者自己對扶貧故事、扶貧人物的成長經歷與心理活動的感受,并進行評價。在麻辣燙小館兒的幫工者蕎麥花的敘述中,作家“我”意識到蕎麥花把他當親人時,他與蕎麥花保持聯系,希望用他的綿薄之力對蕎麥花啟蒙啟智。漢娜尚妃美容店老板李花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努力打拼開店養活家人,作者在篇尾處又無法忍住自己的情感,用充滿關懷和無奈的語氣期望李花這一胎是個男孩,也不露痕跡地揭露了生男孩在貧困地區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影響。可以說作家侯健飛正是通過這種“轉換視角”的敘述告訴讀者他對人類生存本質、倫理、道德的深入思索,并表達他對生命的終極人文關懷。
短短的文字不能盡覽整部報告文學的光亮,正如這部二十幾萬字的報告文學不能完全描繪寧夏閩寧鎮脫貧攻堅的二十多年歷程。但我希望“摘帽”工作已經完成的,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扶志扶智”工作,不斷前行,這應該就是作家侯健飛教授此部報告文學傳遞給我們的聲音,真正的時代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