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多民族交往交融歷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湖北省駿馬獎獲獎作品為例
湖北省有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分別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是全國8個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縣的省份之一。同時,全省散居少數民族聚居區有10個民族鄉鎮。湖北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族、苗族、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區域外,約有15萬少數民族人民散居在全省各地。因此,湖北尤其是湖北西部既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又是一個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非常頻繁、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雜居區。
湖北少數民族文學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創作主體主要集中在恩施、宜昌兩個地區,恩施出現葉梅、李傳鋒、鄧斌、楊秀武、田蘋、徐曉華、呂金華、董祖斌、楊亞玲、羅曉、何澤勛、曉燕、崔顯實、付小平、郝在春等少數民族作家,宜昌出現周立榮、劉小平、陳剛、甘冒華、溫新階、鄧俊松、彭緒洛、彭思萌等少數民族作家。迄今為止,湖北已先后有11人(次)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其中,李傳鋒的短篇小說《退役軍犬》獲第二屆駿馬獎,田天的報告文學集《田天報告文學選》獲第四屆駿馬獎,溫新階的散文集《他鄉故鄉》獲第七屆駿馬獎,葉梅的小說集《五月飛蛾》和鄧斌、向國平的評論集《遠去的詩魂》獲第八屆駿馬獎,楊秀武的詩集《巴國儷歌》獲第九屆駿馬獎,李傳鋒的長篇小說《白虎寨》獲第十一屆駿馬獎,田天、田平的報告文學《父親原本是英雄》和徐曉華的長篇散文《那條叫清江的河》獲得第十二屆駿馬獎。湖北在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中的獲獎頻率算是比較高的。
分析湖北省各屆駿馬獎獲獎作品可以看出,這些作品都契合弘揚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題,從各個方面描寫湖北這塊土地上各民族積極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進程和現實表現。湖北少數民族文學從多個方面表現了南方少數民族文學的特點。南方少數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多數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因此,有90%以上的南方少數民族作家采用漢語創作。湖北的少數民族作家也是如此,他們大多運用漢語寫作,這種創作本身就具有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的作用和意義。
從內容上看,湖北歷屆駿馬獎獲獎作品既有歷史題材,也有現實題材,但以現實題材為主,內容豐富,文學門類齊全。其中,報告文學、長篇小說等以敘事為主的作品主要描寫改革開放以來,湖北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相互依存、相互親近、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現實生活。
《田天報告文學選》的特點是報道時代的熱點問題,宣傳改革開放中涌現出來的重要新聞人物與新聞事件,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謳歌時代新氣象,弘揚時代主旋律。田天、田平的《父親原本是英雄》以長篇報告文學的形式描寫了“時代楷模”、“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同志的英雄事跡。作品以兒子的視角描寫父親的人生歷史,不僅描寫了老英雄的英雄傳奇,重點歌頌了老英雄深藏功與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作品還描寫了漢族干部張富清在少數民族地區艱苦奮斗、為少數民族人民服務的感人事跡,展示民族地區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為偉大祖國奮斗的歷史進程。李傳鋒的長篇小說《白虎寨》用現實主義的筆觸描寫了土家山寨的新農村建設圖景,將新農村建設故事設置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山寨里,將現實性和民族性結合起來,奏響一支土家山寨的新農村建設之歌。作者一掃底層寫作對農民的苦難、灰色的描寫,將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欣欣向榮的景象,將新一代少數民族農民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的精神展示出來。
如果說,上述現實題材作品主要講述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新生活,歌頌湖北多民族地區的英雄模范,描寫各民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關系,那么,《遠去的詩魂》《五月飛蛾》等作品則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描寫各民族交往交融的情感糾葛。
《遠去的詩魂》是理論專著,通過論述明清容美土司“田氏詩派”形成的民族文化背景,梳理了“田氏詩派”近200年的歷史嬗變,逐一分析各位代表詩人的詩歌創作成就與創作風格,并詳細論述了各民族文化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特點。明萬歷年間,從田九齡開始寫漢詩,以后歷代田氏土司代代寫詩,學習漢文,用漢語寫詩,形成了包括田宗文、田玄、田圭、田霈霖、田既霖、田甘霖、田商霖、田舜年等詩人的“田氏詩派”。寫詩成為田氏土司的家風,成為一種少數民族文學奇觀。田舜年將田氏九位詩人的作品,共3000首詩文輯錄成《田氏一家言》。田氏詩歌世家所取得的成就,是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結晶。土家族以開放的心態,和漢、苗等民族互相交往交流,自覺融入華夏文化洪流。《遠去的詩魂》不僅僅是土家族文學史書寫的重要收獲,而且補充和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學史,對建構和豐富多民族的文學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五月飛蛾》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既有歷史題材,也有現實題材。葉梅一直提倡多民族文學觀念,她的小說以描寫土家族的民族特性為主,但她深刻認識到是聚居于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區的土家族人民不斷與漢文化、楚文化、蜀文化、黔中文化、夜郎文化進行交流兼容,從而形成了土家族獨特的開放包容的文化樣態。比如,《最后的土司》《山上有個洞》等作品都是在土家族、漢族的文化交流、交融背景中進行人物塑造、故事設置和情感表達。
詩歌和散文作品則以抒情和敘事相結合的方法表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學努力。楊秀武的《巴國儷歌》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文風情和生命樣態進行深情的歌頌,既展示了鄂西南山地民族淳樸、善良的優秀品質,又表達了詩人對天地萬物的哲理思考以及對生命力量的敬畏。楊秀武雖然是苗族人,但是他對土家族文化也有精辟的分析,因為他生活在恩施這塊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接受了多民族的文化滋養。他的詩歌描寫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優秀品質,表現各民族兒女熱愛祖國的博大情懷,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文學表現。溫新階的《他鄉故鄉》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故鄉——鄂西土家族地區的風土人情,描寫了清江兩岸秀美的風光,展示了這一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贊美了土家族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土家族文化,并指出土家兒女深受屈子精神的浸潤、巴蜀文化的滋養。徐曉華的《那條叫清江的河》以獨特的情懷描寫土家族的母親河清江,將土家兒女與清江的關系描寫得深刻而豐厚,展示清江的壯懷激烈和歷史悠久,描寫生活在清江邊的土家兒女向死而生、長歌當哭的生死觀,天人合一、舉重若輕的天地觀,以及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的生態觀。作者濃墨重彩地塑造了清江邊的父老鄉親形象,他們承載著土家文化,在遙遠的鄂西山村心系祖國,和漢、苗等各族人民和諧共處,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美好圖景。
總之,這些作品體現了湖北少數民族文學描寫各族人民你來我往、頻繁互動的歷史進程,展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格局。作家們用文學的方式來書寫、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