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穩:脫貧攻堅戰,作家不缺席
中國作家網:在扶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您認為作家的使命和角色是什么?
范穩: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作家首先是一個見證者,我們見證了偉大的時代的變遷,見證了脫貧攻堅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工程。除了見證,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參與,作家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其中,做時代的記錄者。脫貧攻堅是一項惠及人民群眾的偉大工程,作為作家,我們有責任通過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多種形式記錄和書寫,傳之于后世,讓我們的后輩人能讀到這些作品,感受到在21世紀初期一二十年代,在中國大地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各個行業貢獻出各自的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壯麗圖景。這也是我們作家為脫貧攻堅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一個貢獻。扶貧的形式千千萬,比如科技扶貧,送溫暖或者送農資,也可以直接去幫助當地修路蓋房,作家的專長是記錄和書寫,把脫貧攻堅這項偉大工程通過文學的形式傳遞出來,展示和謳歌脫貧攻堅進程中涌現出來的感人奮進的光輝事跡和先進人物,讓更多的讀者知道這項偉大的行動中給貧困地區的人們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我覺得,“見證”和“參與”,是我們作家在這一場行動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中國作家網: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在這場戰役當中,作家的書寫方式會有所改變嗎?
范穩:書寫方式應該不會改變,因為面臨的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本質上都是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但對作家而言,可能對農村的認識會發生一些變化。
中國作家網:具體來講,農民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
范穩:脫貧攻堅工程確實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生活。我有一次去拉祜族的一個農夫家,他告訴我,以前他去鎮上趕集,花兩塊錢他都覺得心疼。政府實施脫貧攻堅之后,他通過種植業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家里有兩輛車,還開了一家農家樂餐廳,他告訴我說他每天開著車去地里干活,來往于田間地頭與家之間,就像城里人開車去上班一樣。他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交通狀況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我感到非常的欣喜,我們的農民兄弟也可以開車上下班了。
我生活在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在脫貧攻堅戰略實施之前,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沒有公路,交通不便;人們的住宿條件也很差,有的人住的還是幾十年前的舊房子,就是那種十分簡陋的土坯房、茅草屋。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惠及少數民族地區,城鎮修了公路,柏油路通到了每個村莊;老鄉們的房子都煥然一新,家家戶戶幾乎都有新房,整個鄉村也煥然一新,道路通暢,鮮花盛開,這就是典型的新農村建設。人們對生活也有奔頭了,交通的改善擴大了村民的活動范圍,當地的農副產品可以運出去,而村民所需的生活物資也可以很便利地運進來。
中國作家網:您的長篇小說《太陽轉身》書寫云南省脫貧攻堅,創作初衷是什么?
范穩: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云南省脫貧攻堅題材的文學創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績,我的長篇小說《太陽轉身》聚焦脫貧攻堅題材,試圖通過時間的演變來寫出時代的巨大變遷,我關注的是變遷的過程,包括人的命運的改變、觀念的轉變。
中國作家網:您覺得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最重要扶持的是什么?
范穩:我們也一直在強調扶貧要先扶志,即志氣的“志”;扶貧也要先扶智,即智力的“智”。如果人們的思想觀念能夠轉變,脫貧并不難。比如,加強對貧困地區群眾的教育培訓,積極引導他們學習農業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經營觀念等理論知識,這些技術和知識會讓他們學會“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通過發掘當地優勢資源實現脫貧致富。
今年4月份,我跟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去云南瀾滄江拉祜族地區,在那里有一個扶貧點,專門為當地的農民進行教育培訓,講述農業科學和作物種植等知識。過去,云南地區有些少數民族在冬天是不種植作物的,云南地處亞熱帶地區,冬天其實很溫暖,可以種植糧食作物。朱有勇去了之后,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種植模式,他考察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建議當地農民在冬天種植冬洋芋,還開展了相關技術培訓。當地農民通過種植冬洋芋,利用了土地資源,增加了收入。
朱有勇院士這些科研人員通過身體力行,深入基層,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同胞們傳遞農科知識,當地開始嘗試種冬洋芋和各類藥材,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通過開展教育培訓,轉變了當地人們的觀念,讓他們能借助當地優勢實現脫貧致富。在脫貧攻堅中,各行各業都在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送糧油,修路,蓋房子,甚至直接給予資金補助,這些都可以。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要轉變觀念,扶貧先扶“智”,通過教育、培訓等科學方式,結合當地實際條件發掘地理、資源、人力等優勢,讓當地農民從根本上找到一條脫貧致富路,這才是長久之策。
中國作家網:那么作為作家,由于角色的特殊性,您覺得作家如何參與到脫貧攻堅這項偉大工程?
范穩:我自己是不到生活現場中就沒法寫作。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生活基礎,我不敢寫作。所以,對我而言,面對脫貧攻堅這項偉大工程,就應該深入生活,扎根真實的現場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對作家而言,這恰恰也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因為脫貧攻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宏闊的生活現場,展現出很多我們在書房里看不到的東西,深入現場后,我們也能具體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見到很多鮮活的人物,把脫貧攻堅進程中那些感人的事跡和人物寫出來,同樣,這對作家的創作也大有幫助。
(李英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