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劇《熊佛西》首演,回首來路并共同展望未來—— 培養青年藝術家需要更寬厚的人文土壤
昨晚,原創大師劇《熊佛西》正式首演。作為中國話劇的奠基人和拓荒者,熊佛西畢生戲劇教育事業最輝煌的階段就是在上海。從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一路走來的上海戲劇學院,給了熊佛西一方精彩的人生舞臺,而他也為這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至今仍然受用的戲劇教育遺產。 “熊佛西和朱端鈞,是上戲人心中的兩座豐碑。”導演熊源偉說,當二位先生昨夜在舞臺上“重逢”,“全體上戲人的心靈在共振”。
為迎接上海戲劇學院75周年華誕,除大師劇首演之外,佛西書院成立儀式、熊佛西主題展等一系列精彩校慶活動,講述著這座中國著名藝術高等院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75年的歷史中,這里誕生了諸多個 “第一”:第一個電影百花獎女主角獎祝希娟、第一個在百老匯中擔綱男一號的中國演員王洛勇、第一個參與奧運開幕式煙火禮花設計的設計師蔡國強,以及焦晃、胡慶樹、奚美娟、王扶林、胡偉民、毛衛寧、胡歌等活躍在中國各個文藝領域的專業人才。作為中國話劇誕生地,上海也是全國影視、戲劇創作橋頭堡,1945年誕生于此的上海戲劇學院,被譽為 “藝術家的搖籃”,從中走出了一批批德藝雙馨的導演、編劇、演員和藝術工作者,不斷為中國銀幕和舞臺塑造經典。它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汲取了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上戲在獲得這座城市滋養的同時,也將繼續為上海以及國家藝術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必須看到,近年來專業藝術院校在藝術觀念、培養理念上發生著根本性的轉變。 “學生過早進入專業化,有其優勢的一面,但也可能讓人才培養的通道變得狹窄。要讓學生自然而然發展真正的興趣,必須要有寬厚的人文土壤打底。”上戲院長黃昌勇說。因而,近幾年上戲在招生改革中提高了文化課考試成績,以喚起學生對文化素養的重視。而上戲的這一做法,與日前舉行的世界戲劇院校校長論壇上,多位世界知名院校負責人的看法頗有共鳴。
西奧表演藝術學院院長戴維·雪利指出:戲劇學院塑造了想象、自我的表現、共情的技藝,表演藝術可以提供讓每個人找到自信的基礎。專業的藝術院校不僅僅培養和訓練這些有藝術修養的年輕人,還持續打造可以在舞臺上綻放光芒的年輕人,“當全世界都在面臨共同的挑戰時,也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去思考一下,如何使用不同的才華,為社區、為世界作出一些貢獻”。英國皇家威爾士音樂學院院長海倫娜·高特則進一步指出,全球如何從新冠疫情挑戰當中恢復過來是個難題,文化、藝術領域亦無可幸免。疫情之下“教”與“學”的問題,以及面對疫情帶來的社會壓力,藝術院校應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是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