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人鬼之間:宋代的巫術審判
《甲骨文所見動物研究》
單育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系統探討了甲骨文中的47種動物字形,以及以動物形體作偏旁的300余種字形,分為獸類、爬行類、鳥類、魚類、貝類、昆蟲等六類,對這些甲骨文字形進行了全面整理。
本書釋讀出了一批甲骨文字,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同時也為動物學家提供了晚商時代中國動物種類、動物生存環境的原始記錄,為人類學家提供了有關動物馴養與狩獵活動的早期材料,豐富了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
《兩漢數術原理導論》
劉晶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基于兩漢傳世文獻,探討數術原理,主要對兩漢數術所秉持的基礎理論和具體數術部類的推占機制、理論應用進行研究,相信數術原理研究能為傳世文獻與出土簡帛數術的對接提供條件。
《人鬼之間:宋代的巫術審判》
柳立言著,中西書局
本書是一部法制史研究著作。全書共分四篇,分別是社會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選擇以所謂的“靈異”案件入手,嘗試從司法角度進行研究,比如對靈異案件如何進行搜證和推理以及影響審判的因素,希望透過對《清明集》和《夷堅志》的個案分析和綜合比對,既看到文學甚至志怪資料對法史學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審判靈異案件和各種影響審判的因素,從而指出“國家”(統治階級)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社會”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兩者之間的一致和不一致。
《辨色視朝:晚清的朝會、文書與政治決策》
李文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嘗試疏通晚清時期中央政府的政務流程與決策過程中諸多細節,包括清代三種朝會的主要內容及其在決策中的作用,政務文書的產生和流轉過程,垂簾聽政、訓政、歸政時期皇太后、皇帝、軍機處各自的權限,晚清的“廷議”,新政時期內閣與軍機處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兩次責任內閣的區別,尤其注意對重要史料的細致解讀和細節的深入挖掘,補充原有的制度史結構,全面搜集晚清高層的政務文書,對與其運轉相關的重要內容進行了細致釋讀,在牢固的細節考據的基礎上,從朝會議事和文書流轉的視角闡釋了高層的權力運作及其演變,對咸豐帝晚年的中樞權力結構、垂簾聽政、光緒帝與慈禧太后關系、清季的責任內閣制、晚清士人對議會的理解,都有較新穎的解釋。從制度史的視角,探討晚清高層政治決策的特征。
《光緒之死:悲情天子的掙扎與隕落》
徐琳玲著,岳麓書社
本書圍繞光緒帝之死疑案,全面回顧了光緒帝一生:從他幼年獲得儲位,跟隨朝臣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受慈禧指導處理朝政,進而親政,開展百日維新;最終被困瀛臺,抑郁而終。全書還依托奏章、日記、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資料,立足于對史實的細致剖析,還原了光緒帝和慈禧之間種種恩怨糾紛,以及他對百日維新的真實態度。
《在國家與親屬間游移:一個華北漢人村落宗族的歷史敘事與文化實踐》
杜靖著,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為一部歷史人類學著作,本書重構了華北一個鄉村宗族的千年歷史進程,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該村落宗族的文化命運,描繪了二元裂變分支運作模式下的宗族圖景,從歷史實踐論的角度追問了宗族的本質是什么,即宗族究竟是屬于國家的還是屬于親屬體系的問題。本書希望通過這一案例來窺探傳統中國如何一步步走到現代,并進一步思考其未來的走向。
《中國思維的根系:研究筆記》
蕭延中著,中央編譯出版社
本書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思想史論著,而是從整體的認知論域出發探尋中國思維的基本特征和呈現形態的研究筆記,在與西方漢學的對話中,在新的視角下重新透視先人們的歷史境況和思想邏輯,以此喚醒、重現中國思維的“語法”。作者認為,作為維系中國數千年悠久傳統的內生文化要素,中國思維是形塑中國精神特質的重要歷史能量,而中國思維的“第二域”,即中國古代思想者論證具體問題時所持有的一般性認知規則、推理形式和思維路徑,是規定“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關鍵要素。
《中國畫派論》
周積寅著,浙江大學出版社
該書融合了周積寅教授自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以來的五十余年中出版的專著和發表的文章,是他多年研究中國畫派的成果匯總。本書分總論、分論兩大部分。選錄歷代畫派開派大師、大家及其弟子、傳人代表作二百余幅,以資對照。書末還附錄了薛永年、馬鴻增、樊波等專家諍友的有關文章,對周教授以往“畫派”研究的辯難或評論,可作參閱。
《人類世的哲學》
孫周興著,商務印書館
本書的主題是“技術與未來”。書名《人類世的哲學》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人類世”意味著一個文明大變局,即自然人類文明及其精神表達系統的頹敗以及技術統治時代新文明的形成。作者力圖突破技術樂觀主義與技術悲觀主義的線性思維藩籬,開展一種“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術哲學和生命哲學之思,認為“人類世”的哲學人文科學必須調轉目光,以“未來性”為指向,把新生活世界經驗的重建視為本己的任務。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王水照著,聚珍文化·中華書局
王水照教授曾于中國社科院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多年,二人雖無師生之名,卻有師生之實,始終保持密切的來往。王水照對錢鍾書的學術、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他在宋代文學領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亦曾受錢鍾書啟發。王水照認為錢鍾書手稿中尚有大量相關研究未及整理發表,實為學界之憾。而關于錢氏曾被誣告的經歷、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鍾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等眾說紛紜的問題,亦以親身見聞,結合自己對學術的理解,給出了答案。本書共分四輯,涉及錢鍾書的生平曲折、為人處世、學術成就尤其是宋詩方面的成就、對錢鍾書手稿集的解讀與探討等多個領域,既有作為學界同仁對錢鍾書學術上的精辟解讀與探討,亦有作為朋友、學生角度的溫情緬懷。
《桃花樹下的魯迅》
黃堅著,胡楊文化·九州出版社
本書通過魯迅與親人的生活、魯迅的重要行跡、生命中的波折以及為人旨趣與審美傾向等十多個角度,對魯迅進行解讀,旨在探究“魯迅之所以為魯迅”的結構性規律和因素。
《行走的博物館指南》
杜宇、陳沛渝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本書是由兩位博物館旅行達人歷經8年親身發掘體驗,用心整理出的一部世界級博物館攻略指南。133所世界級博物館、美術館,橫跨18個國家,將近50座城市。從冰激凌、巧克力到啤酒,從樂高到姆明,從法拉利到路易威登,藝術與設計,酷炫的科技,歷久彌新的建筑,讓人足不出戶,就能在紙間開啟一場博物館的靈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