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學力量 講好扶貧故事 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網助力決戰脫貧攻堅(下)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網凝心聚力,多措并舉,凝聚文學力量,發揮自身文化優勢,開展多種體裁的重大選題書寫,組織多種文學采訪活動,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無數脫貧攻堅一線的奮斗者身影,多角度呈現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進程中豐富、立體的中國形象、中國精神。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秉持做好主題出版,關注現實題材,以精品奉獻人民,策劃推出的“決戰脫貧攻堅系列叢書”,近期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該叢書由《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耕夢索洛灣》《愛的禮物》《出泥淖記》《太陽出來喜洋洋——重慶脫貧攻堅見聞錄》《國家溫度》《春風已度玉門關》《兩根絲連接一片民族情》《明月照深林——一個發生在浙江寧海關于藝術振興鄉村的故事》《決戰柯坪》等10部報告文學作品組成,集結了知名報告文學作家,他們深入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扶貧點采訪,創作出一批深刻反映脫貧攻堅戰的文學精品,成為我國決勝全面小康和決戰脫貧攻堅的一份重要文學記錄。
《中國作家》2020年在文學版、紀實版、影視版均設置了脫貧攻堅主題創作專欄。文學版發表了沈念的《走山》、賈興安的《風中的旗幟》、楊遙的《大地》,這些事關鄉村振興的主題書寫顯示出作家記錄時代、介入現實的抱負和雄心。紀實版刊發了大量有關脫貧攻堅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品:紀紅建的《鄉村國是》展現出我國扶貧工作取得的偉大功績,李春雷的《妮妮下鄉——定西“精準扶貧”紀事》書寫甘肅定西精準扶貧故事,陳果的《古路之路》講述身處高山之巔的彝村在精準扶貧下的發展之路、振興之路,逄春階、朵拉圖的《家住黃河灘——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全景實錄》展現了黃河灘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攻堅克難、重啟幸福生活的全景,哲夫的《愛的禮物》以鮮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精準的數字生動反映了山西忻州市岢嵐縣脫貧攻堅全貌。還有何建明的《山神》、賀享雍的《大國扶貧》、魯順民和陳克海的《趙家洼——一個村莊的消失與重生》、沈洋的《磅礴大地——昭通扶貧記》、毛眉的《山海心經——第七批福建援疆紀實》、林吟的《大道盡處是桃源》等一批紀實作品。它們以扶貧過程中的感人事跡為聚力點,以眾多獨特且具有樣板意義的小人物的生活和觀念變化,關聯起時代的大主題,展現了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展現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現實意義。其中,《鄉村國是》《磅礴大地》《大國扶貧》《防貧保誕生記》等作品召開了作品研討會,《鄉村國是》獲得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影視版發表了相關的影視劇本:《親吻陽光》突出基層工作者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新芙蓉渡》展現第一書記林薇歷經考驗最終帶領村民致富的艱辛歷程,《一河碧水到湘江》講述了瀏陽河沿線鄉鎮居民在脫貧致富的同時不忘保護水環境的故事,滕洲仁的《天下大事》中的鄉黨委書記吳建國用實際行動闡述了“老百姓最小的事也是我們共產黨最大的事”,歐陽黔森的《看萬山紅遍》以細膩的筆觸展現貴州銅仁萬山人民在新時代通過艱苦奮斗,使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浴火重生,最終完成歷史巨變。紀實版2020年第9期、第10期發表了任林舉的長篇報告文學《出泥淖記》、許晨的長篇報告文學《山海閩東》,文學版第11期刊發王昆關于解放軍醫療團隊參與涉藏醫療扶貧工作的長篇小說《天邊的莫云》,紀實版刊發了丁燕脫貧攻堅題材長篇報告文學《嶺南萬戶皆春色——廣東精準扶貧紀實》。2020年5月底,《中國作家》雜志社與中共貴州遵義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了“圓夢2020——中國作家脫貧攻堅遵義行”創作采訪活動,11位作家走進紅色圣地遵義,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創作采訪。
《小說選刊》以多種舉措生動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全國人民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刊物于2020年與中國作協創研部合作編輯出版《易地記——扶貧攻堅優秀中短篇小說選》,選取脫貧攻堅題材重點作品12篇,其中中短篇小說各6篇,包括沈洋的中篇小說《易地記》、老藤的中篇小說《抬花轎》、馬平的中篇小說《高腔》、李司平的中篇小說《豬嗷嗷叫》等力作。《易地記》被改編成電影《安家》,已于2020年8月在云南昭通靖安新區正式開機。2020年第8、9期策劃編發了“安徽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品小輯”,以記錄安徽人民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偉大壯舉,共刊載了中篇小說《拯救那片莊稼地》(苗秀俠)、《找呀找幸福》(余同友)和短篇小說《豬幸福》(劉鵬艷)、《春風又綠江北岸》(何榮芳)4篇特選作品。第11期“山鄉巨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欄目發表了李天岑長篇小說《三山凹》,展現恢弘壯麗的鄉村脫貧畫卷。2020年7月,《小說選刊》雜志社與河北省作協、《長城》雜志社合作,組織作家在河北省阜平縣舉辦“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采訪創作及文學交流活動,用文學的形式記錄革命老區阜平的脫貧攻堅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小說選刊》緊跟中央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部署,不斷尋求并選發多篇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講述脫貧攻堅故事的優秀小說,其中包括向本貴的《上坡好個秋》、楊遙的《父親和我的時代》、陳應松的《小半袋米》、紅日的《碼頭》、沈念的《天總會亮》、少一的《穿越》、熱孜古麗·卡德爾的《星光燦爛》等。
《中國校園文學》從少年兒童視角關注脫貧攻堅偉大歷程,發表多篇情真意切的暖心之作。2019年第9期李桂芳的《爸爸的小山村》以少年視角書寫下鄉扶貧的父親在鄉村工作的故事,2019年第12期王穎穎的《石像》書寫貧困山區在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堅守淳樸民風與奮斗精神,還有《披彩虹的少年》《我只有一塊石頭》等作品反映邊遠鄉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中國校園文學》在2020年第11期策劃了“脫貧攻堅·逐夢小康”專欄,邀請來自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廣西、湖北、山東等地的寫作者書寫脫貧攻堅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其中既有專業作家,也包括森林公安、老師、醫生、農民等職業的寫作者。在這其中,陳詠梅的《苔》以兩位山村小姑娘去城里給年輕的女扶貧干部李姐姐送杏子為主線,展現了村民與扶貧干部之間相互熱愛、相互理解的美好感情。加映的《春眠不覺曉》以鄉村女孩春曉的視角寫出了扶貧干部在工作中的堅持與偉大。何君華的《巴音諾爾紀事》以內蒙古草原的支教老師、改變自我認知的少年和堅守的老校長為原型,反映脫貧攻堅帶給草原人民生活的新面貌。李桂芳的《“撿來”的家長》通過一位調皮的鄉村少年與年輕的扶貧干部“胖哥哥”之間的故事,寫出了扶貧干部對村民無微不至的關心。還有吉布鷹升的《好房子》、沈嘉柯的《少女聶鶴》、韓佳童的《盛夏十里鎮》、單小花的《春意》、曉角的《扶貧家》等作品,生動地記錄了脫貧攻堅中鮮活的畫面,無不展示出人民群眾逐夢小康的新面貌、新征程。
中國作家網凝心聚力,不斷完善和拓展脫貧攻堅主題報道工作。中國作家網設立并完成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的專題,推送會上的作家發言與全國各地作協陸續召開的鄉村題材創作會議的相關報道。目前,中國作家網正在圍繞《人民日報》與《光明日報》推出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中國作協組織的“我們向著小康走”主題采訪活動以及全國各地作協圍繞脫貧攻堅所開展的活動,以專題的方式進行報道,并舉辦了以《文學的光照——脫貧攻堅中的十八洞村》為主題的視頻直播,暢談文學如何介入并展示脫貧攻堅這一壯舉,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另外,中國作家網已采訪近30位作家,以文字與視頻的方式推出系列深度采訪,同時策劃向相關作家、評論家主題約稿,探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相關話題,還將陸續推出相關原創作品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