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文學報好書榜
虛構
《時間的仆人》《欺騙》《沉石與火舌》《小花旦》《聊齋汊子》《狗夫200天》
非虛構
《碎片》《中國文學課》《慢慢微笑》《目光》《鰻魚的旅行:一場對目標與意義的探尋》《春天的來客:陳布文文集》
(排名不分先后)
虛構類
《時間的仆人》
蒯樂昊 /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凌俊
如何不盲從于時間,在暗流涌動的日常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支點,或許是我們所有人一生的功課。
一直羨慕擁有兩種筆鋒的寫作者:書寫現實時精準、克制、無情,讓人又痛又驚;而一旦深入人物的內心,他又開始變得輕盈、傷感,如同不可捉摸的幻夢。
蒯樂昊就是這樣的作者,她在中短篇小說集《時間的仆人》里提供了十個好讀的故事,小說處處可見作者對現實的熟稔把握,巨大的如同冰山一樣的生活陰影籠罩著主人公,但在某個時刻,他們突然靈魂出竅或墜入夢境,透過開了一條縫的門,庸常生活的決定性時刻猝不及防地展現在主人公和讀者的眼前,然后,戛然而止。
書名很有意思,確實,誰又不是時間的仆人?可有時確實也很難說清,飛快流逝的究竟是時間,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蒯樂昊說,忠誠與忍耐,是我們面對時間唯一能有的態度。如何不盲從于時間,在暗流涌動的日常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支點,或許是我們所有人一生的功課。
《欺騙》
菲利普·羅斯 / 著
王維東 /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傅小平
如果你想體驗閱讀的眩暈感——羅斯還有意在這通篇對話里模糊現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真是夠你細加分辨的。
小說最考驗作者的該是敘述吧,對話更應該是提神的點睛之筆。如果不是想偷懶,小說作者通常是不寫太多對話的。但凡事都有例外。譬如海明威的《殺人者》、普伊洛的《蜘蛛女之吻》,還有羅斯這部純粹到只剩對話的《欺騙》。小說中心人物是一對出軌的情侶:“他”是菲利普,一個已婚美國作家。“她”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卻受困于無愛、不光彩婚姻的英國女人,“他”和“她”的大部分對話都發生在菲利普位于倫敦的工作室。于是,我們讀著就仿佛置身于聲音錄制現場。但對話總會有省略、空白、破碎、重復、乏味,羅斯怎樣帶出人物身份和故事背景?他又怎樣確保小說結構完整,并且始終有戲劇性的張力呢?你讀后就知道了。總而言之,如果你想體驗閱讀的眩暈感——羅斯還有意在這通篇對話里模糊現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真是夠你細加分辨的——就請讀讀這部《欺騙》吧。
《聊齋汊子》
董均倫、江源 / 編
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張瀅瑩
民間故事那種經由講述人幾十年在腦海里藝術加工的韻致,和活潑潑的口語表述,大概是書中最彌足珍貴之處。
1940年代開始,董均倫、江源夫婦二人花了大半輩子在蒲松林的老家、膠州半島搜集民間傳說和故事,編寫了這套《聊齋汊子》。一邊采訪做資料的搶救、一邊獲知之前訪問的老人已陸續故去,這種夾雜著焦急和惋惜的心情,大概這些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奔波的人都能理解。山東的故事,自然有山東的風味,而民間故事那種經由講述人幾十年在腦海里藝術加工的韻致,和活潑潑的口語表述,大概是書中最彌足珍貴之處。正如董均倫所說,有無講述本領的人嘴里講同一個故事,都是天差地別,而他和妻子的努力,便是保留那些活潑之處,又像文物修復一樣重新以生動的語言工筆描繪。如在故事的筋骨上貼上皮肉,一個個帶著憨厚之氣,卻又仙味十足的藝術形象就此佇立。
《沉石與火舌》
[瑞典]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 著
李笠 / 譯
雅眾文化 | 南京大學出版社
對其他詩人而言,特朗斯特羅姆本身就給了當下詩歌一個穩定的存在感,而站在2020年重新閱讀他的詩集,或許會同樣“感到時間在下沉,下沉。”
鄭周明
今年諾獎頒給詩歌之后,讓人想起了上一次諾獎對詩歌的選擇,來自瑞典的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很少有詩人一生的作品能夠容納進一本詩集里,但他做到了,自從上個世紀九零年代重病后,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作言辭變得越來越沉默,如這本全新修訂的全集書名中的“沉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原本就擅長簡短的力量,蘊含咆哮般的吶喊,往往穿透人的心靈,就像他自信地說:“我站在一間容納所有瞬間的屋里。”
特朗斯特羅姆完全稱得上是語言的煉金師,他的大部分詩句不僅足夠經受時間的消磨,也能對今天流行的網絡金句實現降維超越,比如他寫于23歲的“醒,是夢中往外跳傘/擺脫令人窒息的漩渦/漫游者向早晨綠色的地帶降落”,又比如詩集中隨處可見的大自然、太陽、孤獨,“我必須孤獨/早晨十分鐘/晚上十分鐘/——無所作為。”對其他詩人而言,特朗斯特羅姆本身就給了當代詩歌一個穩定的存在感,而站在2020年重新閱讀他的詩集,或許會同樣“感到時間在下沉,下沉。”
《狗夫200天》
陳紫蓮 / 著
九州出版社
何晶
面目上這似乎是一部公路片,于寬闊無人處,有點怪癖的老人和孤獨的年輕人相遇,但實質上,它儼然是美好童話的一種變種。
陳紫蓮無疑是個陌生的名字,她寫作的時間并不長。《狗夫200天》也不過源于她在駕校學車時,每天從練車場坐公交車回家時途中的一塊鐵銹斑斑的廣告牌,一頭看起來是P上去的牛在草地上吃草,她構思起一個關于“尋找草原”的故事。于是,一輛破舊的大眾高爾夫,載著在駕校結下忘年友誼的68歲神秘老太張倩影和30歲失業青年陳志勇,從福建去往內蒙的海里大草原,悲喜交加的故事在眼前呈現。
兩個主人公,年長的女性依然極富活力,是整個事件的主導者,并不像一個老太太;年輕的男性,溫柔,軟弱,沉默寡言,似乎沒有諳熟社會規則,某一部分永遠停留在童年。面目上這似乎是一部公路片,于寬闊無人處,有點怪癖的老人和孤獨的年輕人相遇,但實質上,它儼然是美好童話的一種變種。
《小花旦》
王占黑 / 著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在新舊的風景流轉間,暗含了隱秘的聯系,是作者對人與時空的關系的再一次的發問。
袁歡
喜歡遛街的王占黑的新作,依然充滿著她所熟悉的街道江湖氣息,只不過比起第一本《空響炮》,這本作品的主人公們從城市的社區走出來了,走到了更深更遠的世界里。如她所說:“這本書中的每個人都在路上,他們看戲,也演戲。”在新舊的風景流轉間,暗含了隱秘的聯系,是作者對人與時空的關系的再一次的發問。
就像是第一篇作品里的小花旦,他帶著野生的氣息野蠻地闖入了新世界,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他腳上只顧逃跑,身上卻纏著牽絆,又似乎從這樣的拉扯中生發新的動力”。事實上,這種拉扯彌漫于小說間,《小花旦》來源于作者的一次發問:性少數者在工人群體中怎樣生活?從這本書來看,王占黑嘗試著對這樣一些問題作出回應,以一種更為成熟的思考。
非虛構類
《碎片》
[意] 埃萊娜·費蘭特 / 著
陳英 /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99讀書人
這位以“那不勒斯四部曲”為中文讀者熟知的匿名作家,實際上也是通過這些“碎片”,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找到了小說之外的表達。
傅小平
寫作仿佛是我們集聚碎片,擁抱完整感的一種旅行。埃萊娜·費蘭特的《碎片》卻反其道而行之,它涵蓋書信、訪談和散文等多種文體,卻不是依次編排。即便如此,它也不給人以碎片之感,究其因或許在于“碎片”的理念貫穿其中。當然,此“碎片”并非通常意義上的碎片。費蘭特也是受了她母親的啟發。“我母親留給我一個方言詞匯,就是當一個人遭受各種矛盾折磨時,她說她內心有一團‘碎片’。”如譯者所說,女性這種百感交集、內心紛亂的狀態在費蘭特看來,是過去文學中很少得到呈現的東西。她用“碎片”這個詞,是想給女性的深層體驗找到一種表達。這位以“那不勒斯四部曲”為中文讀者熟知的匿名作家,實際上也是通過這些“碎片”,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找到了小說之外的表達。
《目光》
陶勇 / 著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張瀅瑩
在面對挫折和劇變時提供著韌性和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擁有這番與生俱來的性情的人,是天生的醫者。
一本很難用文筆和技巧來衡量的散文集,又恰恰印證了文學的力量:真正打動人的,永遠是真實、真情與人格力量。在遇襲受傷4個月后,醫生陶勇重返醫療一線工作。散文集中記述的,不是他作為受害者的自艾自憐,卻恰恰是關于“醫人者是否需要先醫心”的反思,和以日常工作、生活片段所展現的種種關于善惡、理想、名利、孤獨、生死、自我等主題的思考。“現實或許總是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們想得那么低劣,現實就是現實。”字里行間,溫情流露。溫情不止施予他人,也投射向自我,在面對挫折和劇變時提供著韌性和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擁有這番與生俱來的性情的人,是天生的醫者。
《中國文學課》
陳思和、郜元寶、張新穎 等 /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十個精心命名的主題單元:誕生、童年、青春、女性、愛情與婚姻、在路上、困頓、生活的藝術、人性深處、超越生死。基本貫穿了一生中會相遇會困惑的最重要的話題。
鄭周明
如今高校或評論家推出面向社會大眾的視頻、音頻課程并不鮮見,但來自復旦大學文科教師團隊的陣容可謂“豪華”,學者陳思和領銜,郜元寶、張新穎、王宏圖、金理等評論家擔任主要講解,王蒙、莫言、余華、王安憶等作家也參與其中,為讀者帶來100部中國現當代經典精講。大學的知識應該是如此開放的,正如陳思和所說:“任何文化創造和精神產品,都需要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接受檢驗,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聽者,培養我們的聽眾,并且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盡可能地尋找更多知音。”
書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這些長短不一的經典作品從教材和作品集中被單獨遴選出來,進入了十個精心命名的主題單元:誕生、童年、青春、女性、愛情與婚姻、在路上、困頓、生活的藝術、人性深處、超越生死。基本貫穿了一生中會相遇會困惑的最重要的話題。比如“童年”單元一路講解下來,會看到經典本身的感性與理智,既有莫言說的,“如果給我一個幸福的童年,我寧愿不要當作家。”也有魯迅說的,“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慢慢微笑》
【英】德里克·賈曼 / 著
王肖臨 /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一頁folio
李凌俊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寧可孤獨也要忠于自我,既使身處世界和生命的盡頭,也能在荒蕪之地發現美。
天才導演德里克·賈曼曾在一卷日記的結尾里寫下:“請閱讀我鎖進這些書頁中的關于世界的思慮;然后放下書,去愛。愿你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無顧慮地去愛,并且記得我們也曾愛過。當陰影逼近,卻更見星光。”
緩慢地讀他最后的日記《慢慢微笑》,從夏末到仲秋,每翻過一頁,似乎就能感覺到這天才的生命又流逝了一點。雖然賈曼在書中不時寫到病痛帶給他的煎熬,但寫得更多的是關于生活、藝術、疾病和愛的思考和實踐,與他的遺作《藍》相似,是一次詩性的書寫,一次溫柔的袒露,是與世界的一場緩慢告別。
我偏愛書中他描寫“希望小屋”的片段,賈曼除了留給世界《特維根斯坦》《卡拉瓦喬》《花園》《戰爭安魂曲》《藍》等現在看來仍充滿先鋒性的電影,還有一座建立在廢棄核電站旁的塵世花園“希望小屋”。在他的文字里,嬌艷的花草在惡劣的土壤環境中,在烈日和海風的侵襲下展現了驚人的生命力,野性不羈,生機勃勃。這與賈曼的人生形成互文: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寧可孤獨也要忠于自我,既使身處世界和生命的盡頭,也能在荒蕪之地發現美。
《春天的來客:陳布文文集》
張兆忠 / 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何晶
這個被稱為“小魯迅”的女作家,文學題材、思想內涵、審美格調是純正的現實主義文學一脈相承。
對于不為人熟知作家的打撈有時會有一種欣喜。這種欣喜來自于某種意義上發現了一個特別的人。2017年作家王蒙與陳布文合著的《女神》出版,讓陳布文的作品和傳奇經歷浮現在人們眼前。而這本文集,讓人們認識到,在藝術家張仃的夫人、周恩來的秘書身份之外,陳布文作為“作家”這個身份的自我本真。這個被稱為“小魯迅”的女作家,文學題材、思想內涵、審美格調是純正的現實主義文學一脈相承,正如編者李兆忠的評價:“作為魯迅的忠實追隨者,陳布文的藝術直覺與靈魂質地,使她頑固地保持自己的秉性,而與激進躁動的時代保持著距離;體現在寫作上,便是上述那種深刻的‘時空錯位’,——宛如在高歌猛進的喧嘩騷動中,一道清澈的山泉靜靜地流出,沁人心脾。”
《鰻魚的旅行:一場對目標與意義的探尋》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 著
徐昕 /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那些沉默的時光里滲透著父子之間從未宣之于口卻無比深沉的愛,而鰻魚就是沉默的工人父親與兒子之間奇妙的情感紐帶。
袁歡
原本以為是一本語氣嚴肅的科普書,但其實不是,文學性的描寫到處都是,這也給定義這本書帶來難度。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松,與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馬爾默,對鰻魚懂得越多,就越加好奇,他就是如書中所說的:“也許有那樣一類人:當他們決定要尋找某件勾起他們好奇心的事情的答案時,會不斷前進,永不放棄,直至最終找到。”
這種狂熱,讓日漸遠離童年生活的他,卻依舊難忘兒時與父親于溪畔捕捉鰻魚的時光,那些沉默的時光里滲透著父子之間從未宣之于口卻無比深沉的愛,而鰻魚就是沉默的工人父親與兒子之間奇妙的情感紐帶。“‘我把獨自待在黑暗中的150年,想象成一個醒著的永夜。’那是這樣的夜晚:我們的時間,每一秒接著上一秒,每一分鐘與另一分鐘換位。尋找,一路向著命定的方向。”這些讀起來像詩的句子,讓這場閱讀哲思深遠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