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文學世界的十三行大清首富
《十三行》為知名網絡作家阿菩近年全力打造的一部重頭長篇小說,全套三部六本,繼去年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第一部《十三行·崛起》之后,第二部《十三行·博弈》也于近日推出了。這是一部以清朝的廣州十三行為創作藍本,畫卷式展現清代對外貿易以及商業發展之圖景,描寫一代商業巨擘吳承鑒如何在朝廷與外國勢力的雙重考驗下坐上十三行總商的寶座、登頂世界首富的傳奇故事。
十三行,廣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高光記憶。
吳承鑒,其原型就是廣州十三行怡和行的經營者伍秉鑒,號稱當年的“大清首富”。
伍秉鑒經營有道,善于周旋,在海內外以信譽著稱,不僅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巨款,而且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等。當時凡蓋有怡和行戳記的茶葉,就是品質的保證,能夠國際市場上賣出好價錢。畢業于哈佛大學的美國人馬士(Morse,H.B.)在其影響深遠的《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一書中寫道:“到1834年,伍浩官不僅是行商最重要的成員,而且可能是那個時候世界上的首富。”據說《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在1843 年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圓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鑒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圓。《廣州府志》記載:“伍氏捐輸為海內之冠”,伍秉鑒因此得到了朝廷賞的二品頂戴,得以被稱為“伍浩官”。2001年,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評選出過去1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名單上有6個中國人的名字: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其中,伍秉鑒是唯一不以權勢而能擁有傾國之富的商人,被認為是19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畫像曾經長期被懸掛在英資香港匯豐銀行總部大廳。如果那個時代有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必有伍秉鑒的一席之地。
走進文學世界的大清首富,與同時代的那批十三行風云人物一起,再現了歷史的波瀾。在小說第一部“崛起”中,宜和行老板之子吳承鑒完成了從游手好閑到獨當一面的逆襲。這位曾經西關富商們眼中的花花公子,由于父兄精明強干且都對其寵愛有加,雖然天生聰慧,卻終日無所事事。不料就在吳家生意蒸蒸日上之際,吳承鑒的大哥吳承鈞突然病倒,而宜和行也因為運茶路線出了問題而陷入危機之中。吳承鑒于危難中擔起當家重任。逆境之中,吳承鑒表面依然自我,并不顧局勢惡劣,堅持要為父親做壽,但實際隱秘地動用以往積累的各種人脈和經驗,把阻擊吳家的商業對手打倒,讓宜和行因勢轉進,吞并了對手產業。經此一事,吳承鑒一鳴驚人,穩固了宜和行在十三行中的地位。到了小說第二部“博弈”中,故事漸入高潮。十三行各家勢力重組,總商位置懸而未決,吳承鑒憑借對局勢的敏銳判斷及過硬的交涉手段躋身“新上四家”。蟄伏多年的潘家當家潘有節介入競爭,吳潘兩家棋逢對手,加之在十三行攤派中與吳家對立的蔡家和葉家卷入,局勢一時撲朔迷離。豈料在吳承鑒疲于應付之時,內憂未解再添外患,東印度公司的代表提出一個令人為之憤怒的合作提案,吳秉鑒嚴詞拒絕,卻把自己及吳家再次陷入危機之中……
1757年,乾隆皇帝下諭“一口通商”,十三行成為泱泱大國對外海洋貿易的唯一口岸。這是一個清政府特許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質的對外貿易壟斷組織,自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間,廣州成為全中國最繁華的貿易集結地。在那時西方人的眼中,十三行——廣州——中國,幾乎可以互為代名詞。Canton,廣州的西文譯名,成為一個在寰宇間被人叫得響當當的名字。當時廣州十三行富裕到何種程度?從一場大火可以窺見一二:1822年發生在十三行的一場大火持續七天七夜,連燒了1萬5千多戶人家,史載:“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火熄結成一條,牢不可破”。發展到巔峰時期,十三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今日走進廣州西關的街頭巷尾,依稀還可以尋覓到當年富庶繁華的影子。近代中國大門初啟之時,西方人從廣州十三行看清了中國,中國人從西方十三行張望到了世界。
十三行就是一個極其吸引人的中國故事、廣東故事,從中顯示的是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同于傳統的歷史書寫方式,全書沒有面孔板正的歷史說教腔,而是抓住十三行最突出的特點,寫出了一場場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的商戰。這種商戰又不同于普通的商戰,其中既有十三行與清朝政府之間的利益牽扯,又有十三行內部之間的勾聯與競爭,還有對外貿易商業往來中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表現十三行與當時社會三教九流的密切交往,穿插和珅、乾隆、嘉慶、如妃與十三行商幫千絲萬縷的聯系。阿菩將這些千絲萬縷的關系編織成一張立體的大網,由此折射出一個商業帝國的興衰榮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層層遞進,布局巧妙,且人物性格典型豐滿、歷史細節描寫精準,其把控之出色與格局之龐大,兼顧了純文學的嚴謹厚重和網絡文學的暢快好讀。
阿菩是以網絡小說成名,其《山海經密碼》是百萬級暢銷書,但他并未局限于此。網絡文學雖然開創了全民書寫的局面,進一步拓寬了文學自身的容量、空間和緯度,但內容也相對淺白,情節套路化。單純的閱讀快感和閱讀刺激也不應該是網絡文學的全部,網絡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由野蠻生長過渡到有序成長,并逐漸表現出對厚重題材以及人類命運發展的關注。可以說,這也是網絡文學經過這20余年的發展,開始走向主流的一種表現。作為暨南大學的文藝學博士,阿菩的文學功底和史學功底深厚,在《十三行》中他試圖將真實歷史和社會現實作為現實主義元素,在此基礎上發揮自身的網絡文學“基因”,即想象力,從現場感走向現實感,以自己的文學方式重塑“時代感”。加上貼近讀者的語言表達,由此創作的作品無論出于何種時間和空間,皆切中生存狀況的真實。某種程度上,阿菩實現了力圖把這部作品思想深度和審美價值提升到一定高度的雄心。
在中國近代化前夕的那個關鍵時間節點上,十三行名揚世界的輝煌背后,暗藏著閉關鎖國多年的東方巨龍不知所措的彷徨和不堪回首的痛楚。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十三行”的重要性和傳奇性絲毫不亞于名滿天下的晉商、徽商,甚至還呈現出更豐富的世界性內容。遺憾的是,以“十三行”為題材的各類作品卻較少引人關注,作為近年來唯一一部以廣東本土文化代表“廣州十三行”真實歷史為故事背景的文學作品,阿菩的創作初衷很樸實,“我想把‘十三行’這顆文化遺珠打磨發亮,讓更多人通過《十三行》認識廣州,認識嶺南的歷史傳奇魅力”。在阿菩心中,用文字去還原和重塑廣州十三行最具沖突感的歷史故事,是有著他自己的“歷史情懷”,希望能夠創作出類似《喬家大院》《紅頂商人胡雪巖》那樣的經典作品,亦希望將十三行的傳奇魅力、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豐富內涵,通過這部文學作品傳播出去并呈現光彩。
自2018年9月在阿里文學網絡連載(網絡原名《大清首富》)以來,《十三行》先后入選中國網絡文學排行榜、鶴鳴杯2019年度潛力IP價值IP榜、中國小說學會2019年度網絡小說排行榜,并獲得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大灣區杯(深圳)網絡文學大賽最人氣獎等各種肯定,作品的影視改編版權也在寫作第一卷時早早簽出了。由此得見“十三行”題材的重要性和可塑性,通過作家敘事角度的切入和寫作手法的提升,歷史故事被賦予不同的特征和新鮮的氣息,擴大了這一題材在大眾閱讀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數年前,廣東電視臺的著名編導范小靜老師費十年之功力,完成了大作《十三行故事——1757―1842年的中國與西方》,我有幸成為這部文字50余萬、圖片300來幅的紀實文學責任編輯,受益匪淺。在那本書的封底,有一段話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十三行故事,是廣州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十三行故事,是昨天的,也是今天的,還是明天的。”未曾想到,我現在又成為阿菩小說《十三行》的編輯,就將這段話獻給并不遙遠的歷史,并致敬歷史的書寫者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