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名詩人齊聚成都,討論客家詩歌
振興鄉村文化,已是當下最明確的主題,表現鄉村的人性和靈魂的再現,莫過于“鄉村詩歌”的呈現和記錄。11月29日,在成都市青白江區舉辦了第二屆西江河鄉村詩歌節暨客家詩歌研討會,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新泉,重慶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元勝,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伍立楊,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鄧翔,以及詩人凸凹、楊然、王國平、黎政明、文佳君、易杉等近百位詩人來到現場,一起討論客家詩歌、鄉村詩歌文化。
活動現場
凸凹梳理客家文化特點
客家詩歌文化悠久,而什么是客家詩歌?詩人凸凹認為,一是客家人寫的詩歌,二是非客家人寫的客家題材詩是客家詩歌。作為四川客家詩人代表,凸凹向現場詩人梳理了客家的文化歷史,“客家,是中國一只漢民族經過反復遷徙之后的一個新的民系。”最早,客家出現在宋代,唐宋時中原戰亂,遷徙到閩粵贛交界處,大山里面一幫中原漢人,形成了一個新的民俗,被當地土族成為外來人,被稱為客家。
客家詩歌文化研討會
到了明清時期,四川出現了“十室九空”的情況,清政府便開啟“湖廣填四川”的大運動,其中客家人中有部分遷徙到了四川,“到了成都之后,湖廣人安居在土地肥沃的成都西邊,客家人則在東邊扎住下來。”凸凹說。
“我把四川省內外的作品放在一起,找不到客家標簽。”李元勝表示,如今的客家詩歌沒有共同的美學特征,但對客家詩歌研討具有非凡的意義。對此,凸凹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客家文化和鄉村文化一直緊密聯系,客家人有句老話,“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表示著客家人一直傳承著說客家話的文化傳統。同時,在遷徙的過程中帶來了特別的文化內容,如“解手”、“壩壩宴”等,凸凹說,客家人無論到那里,在周圍的林盤中一定種有紅豆樹,代表著自己的思念之情,“所以,客家的特點還是很明顯的。”
李元勝希望將鄉村詩歌復制到重慶
李元勝很羨慕四川的鄉村詩歌節,他表示這樣的詩歌節還沒有在重慶出現,他希望把這樣的方式復制到重慶去。“鄉村文化終于從一個原始積累的狀態下,在相對發達的川西平原開始發展,并且‘就文化做文化’,很純粹。”李元勝認為,這樣也反映出整個中國鄉村變化的進程。他希望,從客家詩人在鄉村詩歌方面的貢獻作為線索,讓經歷了鄉村變革的寫作者把鄉村變化的過程書寫出來,切切實實反映那代人的命運以及中國鄉村發展的變化,具有非凡的意義。
李元勝
李元勝認為,四川一直是文化的中心之地,巴蜀之地,特別是岷江上游的山谷,從來都是漢文化、古羌文化交流、爭奪的地方,在這些大峽谷中,都是文化交流的走廊。在這些走廊不僅代表著“移民”,還有“酒神精神”。李元勝很嫉妒客家人,不僅能清晰明白客家文化的來龍去脈,還能細分出其中的詩歌文化。如今談客家詩歌,李元勝認為是對客家寫作群體和對祖輩遷徙過程的追認。(文/圖 邱峻峰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