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 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網助力決戰脫貧攻堅(上)
文學見證時代,記錄時代發展。2020年,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間節點,中國作協所屬報刊社網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決心和豐富多彩的文學策劃,不斷發掘和呈現精品力作,直面時代宏偉議題,書寫新時代鄉村的新變化,展現脫貧攻堅一線奮斗者歷程,呈現當前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反映偉大歷史時代的美麗景象。
《文藝報》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宣傳作為工作重點,精心策劃,周密安排,多方面立體呈現文學界圍繞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實時動態,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反映脫貧攻堅偉大事業,展現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新面貌,刊登文學精品,表達文學界對脫貧攻堅戰的必勝信心。加強言論策劃,呼喚廣大作家從國家和時代的發展進步中捕捉靈感、發掘主題、獲得力量,以新時代奮斗者、同行者、見證者的姿態,書寫當代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描繪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歷史進程和美好藍圖,傳遞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加大報道力度,2020年初即在頭版頭條全新開設“脫貧攻堅創作進行時”專欄,主要圍繞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25位作家的采訪歷程及創作結果,刊發蔣巍、李迪、鄭彥英、秦嶺、艾平、徐錦庚、丁曉平、任林舉、哲夫、丁燕、王松、許晨、何炬學、羅偉章、高凱等作家的創作談、獨家專訪以及部分作品節選,已有數十篇文章見報。5月初在新聞版設立“脫貧攻堅文學界在行動”專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報道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作協脫貧攻堅創作的前沿動態,及組織鄉村題材創作的收獲。截至目前,已發表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作協的相關報道。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歐陽黔森、鄭彥英、羅偉章、蔣巍、龐余亮、沈念、侯健飛等作家以散文隨筆的方式,圍繞一個個鄉村脫貧后的具體變化,細致入微地描繪新時代新鄉村新發展氣象,展現作家對新時代鄉村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美好展望。推出大量反映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優秀作品,在新作品、副刊、少數民族文藝等版面開設“凝心聚力,脫貧攻堅”欄目,發表了肖亦農的散文《查干柴達木》、朝鮮族作家鄭風淑的《海蘭江畔稻花香》等諸多脫貧攻堅題材作品。加強評介和理論探討,在理論版和評論版大量刊發脫貧攻堅題材文學作品的評論及理論探討文章,研討如何提升相關題材創作水平。在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召開之后,圍繞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組織作家討論相關議題,號召廣大作家塑造時代新人、創作新時代鄉村題材的新史詩。發揮《文藝報》新媒體作用,加大“脫貧攻堅”主題微信的推送頻次,策劃“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作家說”欄目。同時,組織力量編寫《書寫新時代的創業史》一書,將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反映文學界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歷程和成效。
《人民文學》近年來始終堅持用文學的方式記錄時代中扎實奮進的身影、人民群眾深沉熱切的心聲。2017年,《人民文學》發表了王宏甲的報告文學《塘約道路》,在“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特選作品”小輯里發表何建明的《那山,那水》、彭學明的《人間正是艷陽天》、任林舉的《此念此心》、馬平的《高腔》、劉曉平和王成均的《紅軍村里的后人們》以及陳濤的《甘南鄉村筆記》。這些作品把握時代脈搏、緊貼百姓生活,由衷而真切地展現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征程的萬千氣象。其中,《那山,那水》聚焦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湖州市安吉縣余村的鄉村巨變,《人間正是艷陽天》書寫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湖南省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的脫貧故事,發表后尤為引人注目。2018年,《人民文學》“新時代紀事”欄目發表了歐陽黔森的《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報得三春暉》和《看萬山紅遍》三部紀實之作,這些作品圍繞貴州省不同地區的脫貧攻堅事跡展開,在散發泥土芬芳和花果香氣的鄉土生活中展現出精準扶貧的現實成果。2019年,《人民文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選作品”欄目發表了趙德發的《經山海》、肖勤的《迎香記》、鄭旺盛的《信仰的力量》、艾平的《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以及胡正銀、張合、廖永清的《讓夢想起飛》等作品,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關鍵節點梳理和展現脫貧攻堅道路上的真人真事,表現新時代鄉村生活風貌的新變化。
這些作品獲得了許多重量級獎項和選刊刊載,其中,首發于《人民文學》的《經山海》和《海邊春秋》均獲得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20年,《人民文學》用豐富多彩的作品書寫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展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感受與思考,如何建明的《詩在遠方》、于中城的《老龍斑》、李發模的《生命的邊緣》、艾平的《脫貧路上追夢人》、賀小晴的《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楊遙的《父親和我的時代》、沈念的《長鼓王》、厲彥林的《延安樣本》、林雪兒的《小谷溪村的今生》、卜谷的《于都河在述說》、羅大佺的《石頭開花的故事》、溫燕霞的《琵琶圍》等。2020年《人民文學》特別開設“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特選作品”欄目,發表了王松的《暖夏》、任林舉的《虎嘯》、蘇滄桑的《牧蜂圖》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主題的力作。在2020年第7期設立“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特選作品”欄目,發表了潘小平的《晴朗的夜空為什么滴下露珠》和徐錦庚的《澗溪春曉》,展現紅色老區的山鄉巨變,探索鄉土中國的遠大前程。2020年第10期《人民文學》發表了歐陽黔森的報告文學作品《江山如此多嬌》,記錄曾長期處在貧困狀態中的貴州紅色革命老區在新時代全面振興的風貌;李約熱的《喜悅》、竇紅宇的《牛美麗的手腳》以小說形式探入鄉村世情人心變化的細部,發掘新的文學層面;同期還有張慶國的《犀鳥啟示錄》,講述云南邊地山中的脫貧背景下,“觀鳥”產業往昔伐樹如今護林、昨日傷鳥現在愛鳥的變化,思考了生命共同體意識的養成對人類歷史的深遠意義。2020年第11期和第12期《人民文學》分別發表盧一萍的《父子的大地藝術》和王國平的《一芽一葉總關情》,再寫湖南湘西、浙江安吉兩個“首倡地”,用更真切生動具體的綠色發展故事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留下愈加美好的“新時代紀事”。
《民族文學》漢文版從2020年第3期設立“聚焦新時代”欄目,截至目前共發表了2篇小說、9篇紀實文學、6篇散文和2組詩歌,包括維吾爾族作家的翻譯小說《星光燦爛》(熱孜古麗·卡德爾著、古麗莎·依布拉英譯)、仡佬族作家肖勤的報告文學《從解剖一只麻雀開始》等。《民族文學》積極配合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項目,組織報告文學作家關仁山(滿族)、次仁羅布(藏族)、侯健飛(滿族)、何炬學(苗族)、覺羅康林(錫伯族)前往河北、云南、寧夏、重慶、新疆等地采寫當地脫貧攻堅新進展。《民族文學》漢文版已經在“聚焦新時代”欄目發表了何炬學的《太陽出來喜洋洋》、關仁山的《太行沃土》、次仁羅布的《魯甸:廢墟上開出的花》、覺羅康林的《天山春曉:從伊犁到喀什》、侯健飛的《石竹花開》。《民族文學》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版均設立“奮斗新時代”“新看臺”欄目,翻譯發表了反映少數民族地區扶貧脫貧題材的小說《馬腹村的事》、散文《國旗升起的村莊》《奔騰的獨龍江》、報告文學節選《懸崖村》等。2020年8月7日,《民族文學》雜志社和中共甘孜州委宣傳部主辦的為期5天的“多民族文學名家走進甘孜文學實踐活動”在四川康定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余名作家和翻譯家參加了活動啟動儀式和相關的寫作培訓、文學采風、交流探討。活動旨在號召多民族作家深入當前火熱的脫貧攻堅戰之中,書寫新時代新風采,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8月29日至30日,《民族文學》都安創作基地在廣西都安縣舉辦脫貧攻堅文學實踐活動,《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副主編陳亞軍與20余位作家前往拉烈鎮地平村采訪調研座談,學習地平村原第一書記黃景教的先進事跡,了解地平村在新時代的可喜變遷,見證貧困地區扶貧脫貧的巨大成就。
《詩刊》積極引領詩人投入社會實踐與創作,推進詩歌精品創作。《詩刊》社在2020年初啟動了“2020美好小康詩歌計劃”,該計劃包含五項舉措:詩人駐村;第十一屆“青春回眸”詩會走進“詩上莊”;開展“助力脫貧攻堅,謳歌美好家園”全國詩歌征集活動;走進湖南湘西、四川大小涼山等精準扶貧點開展“詩歌輕騎兵:為人民讀詩”活動;舉辦2020美好小康主題詩歌朗誦音樂會。《詩刊》社與江西橫峰縣委、縣政府合作,首創“駐村詩人”制度,實施“振興鄉村,文化鑄魂”項目,將從全國征選出的詩人分兩組派駐鄉村,在駐村期間,詩人們將投身于鄉村詩歌朗誦會、創建鄉村圖書館、為鄉村學校講授詩歌課等形式多樣的扶貧活動。此外,《詩刊》社和中國詩歌網聯系邀請參與扶貧工作、奮斗在第一線的扶貧詩人創作詩歌,推出“奮斗在扶貧第一線的詩人系列”,在2020年5月10日面向全國征集詩歌作品,號召詩人積極響應“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時代號召,真實描述精準扶貧對鄉村面貌的改善,加深詩歌與時代和社會之間的聯系。陜西、四川、云南、湖南、江西、甘肅、河南、寧夏、廣西等省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員的70多位詩人,先后投稿眾多反映扶貧工作第一線真實情況和積極努力的精神面貌的詩歌,《詩刊》社和中國詩歌網將征集到的詩歌制作成詩人專輯在網站首頁和微信平臺重點推送發布,目前已推出遠村、凌翼、王單單、趙之逵、郝煒、高作苦、李欣曼、北喬、毛江凡、謝帆云、范劍鳴、周碧華、曾若水、趙滇等駐村扶貧詩人的系列詩作。這些作品接地氣,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生動真切。為更好地推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詩歌創作,6月4日,《詩刊》社與河南濟源市聯合舉辦了“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座談會”,20多位詩人作家與會座談,深入學習“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