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河西寶卷傳承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以《戰瘟神寶卷》創作為例
河西寶卷是由敦煌變文脫胎而來的民間說唱藝術,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由于河西寶卷是根植于河西,隨這方水土成長起來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千百年來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人們總會跟隨時代前進的腳步,不斷創作富有時代特點的新寶卷。但近年來河西寶卷在保護傳承過程中遇到了“新人念老卷”“新時代講舊故事”這樣嚴重脫離現實生活,念卷人、聽卷人逐步減少乃至面臨傳承“斷檔”的不利局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組織一些在歷史、音樂、文言文、古詩詞、散文、繪畫等方面有一定造詣且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心人,在認真研讀以往寶卷文本、聽取老藝人念唱、了解寶卷念唱習俗基礎上,本著“舊瓶裝新酒”的原則,歷時9個多月,修改30余稿,最終創作出了兩萬余字的《戰瘟神寶卷》,旨在為河西寶卷文化的傳承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戰瘟神寶卷》講述的是援鄂醫生高文亮一家五口及其同學彭亮(武漢醫生)、同事甘靜靜(護士)和社區工作者劉海霞等在抗擊2020年新冠肺炎過程中發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以高文亮一家歡天喜地準備過大年、“瘟神”突降肆虐人間造成巨大災難、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奮起抗疫并最終戰勝“瘟神”為敘事主線。
《戰瘟神寶卷》秉承河西寶卷散、韻結合,念、唱結合的說唱藝術傳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寓教于樂的方式,并依據故事情節進展和人物性格特點,恰如其分地使用曲牌以強化故事效果。如在第一品人們準備歡歡喜喜過大年時使用歡快的“拔胡麻”,第二品中面對突降災難,普通家庭婦女一時手足無措時使用“十爐香”,第四品張掖醫生離開時與武漢人民依依惜別的“十里亭”等。
為了解決傳統寶卷文本中沒有曲牌曲譜,一般念卷人由于掌握的曲牌曲調少,導致念卷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戰瘟神寶卷》在創作時進行了大膽創新:為寶卷中9支曲牌插入了相應的曲譜;為了解決不少念卷人不識譜的難題,創作過程中又采取彈唱錄音、錄像以及在錄音基礎上再根據曲牌內容,選擇與內容相符的、最具有本土文化特點的外景(如大佛寺、西來寺、鄉村田野風光、鐘鼓樓、木塔、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等)拍成視頻后上網轉變為二維碼嵌入到曲譜中,這樣,任何人念唱時只要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既可以跟隨視頻學唱曲牌,又能看到賞心悅目的地方自然人文景觀。
為了便于人們理解《戰瘟神寶卷》的內容,創作人員繼承河西寶卷文化中的插圖傳統,由專業畫家依據寶卷內容,創作了六幅美術作品。這幾幅作品經精心裝裱后既可以作為獨立的藝術品供人們欣賞,也可以作為寶卷中的插圖,方便人們在閱讀寶卷過程中得到美學藝術視覺享受,起到進一步增強寶卷內容印象和吸引力之作用。
河西寶卷是一門集散文、詩詞、音樂和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初看似乎有些簡單甚至有點粗糙,但真正的寶卷精品如《敕封平天仙姑寶卷》《方四姐寶卷》《老鼠寶卷》等不僅故事情節曲折感人,文筆流暢,而且寓意深刻,充滿了千古不變的勸善盡孝、因果報應的普世價值觀,加之與代代相傳的經典曲牌曲調的配合,使得河西寶卷念唱時充滿生活情趣。
新寶卷創作既是為了保護傳承發展好這一具有河西乃至中華根脈性質的文化,又是一次在新時代的大膽探索。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會長、民俗學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璠先生給予了積極的鼓勵和肯定,他評價道:河西寶卷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這一遺產,是河西人的責任。寶卷是從敦煌變文演變而來的民間說唱藝術,河西寶卷就是這種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但在近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大潮中,這一文化瑰寶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這一文化瑰寶,關鍵是須在保有寶卷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在傳承中創新,使其具備現代文化的特色。可喜的是張掖的一些有識之士,懷著對保護傳承發展河西寶卷的責任感使命感,刻苦鉆研,精心選題,數十次易稿,終于創作出了一部《戰瘟神寶卷》。此卷具有結構嚴謹,故事情節感人,曲牌運用準確新穎,文筆流暢的特點。可以說是一部內容充實、既富有時代感又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傳承與創新關系處理恰當的好寶卷!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談到,寶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是講好中國故事,宣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很好方式。《戰瘟神寶卷》在傳承中創新,選取抗疫這一重大主題,以文化人的情懷和擔當精神進行創作,既讓寶卷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又展現了寶卷文化傳承發展的前景和希望,更將河西寶卷傳承創新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這部卷寫得很及時,民間曲藝發揮了輕騎兵的作用,這一點值得肯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常祥霖認為:形式、曲牌、語言、語調是寶卷的基本特色,不必大改,文本是需要不斷發展補充的,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應該是寶卷需要添加融入的內容。用寶卷謳歌醫務工作者,英雄模范,其實也是寶卷的傳統,可以從中摸索,提煉總結更多保護傳承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