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惠民樂民 ——訪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江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并指出,“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江紅表示,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即將完成,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文化事業部門所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強,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高品質、多樣態的公共文化需求,重點要從兩方面入手。”劉江紅介紹,一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度。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錯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顯,基礎設施布局不合理,服務內容與人民群眾的喜好不匹配。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就要從增強適應性和靈活度上下功夫,在兜底式的基本服務基礎上轉變為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不同場景提供群眾豐富多樣、喜聞樂見的產品和服務。
“二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當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覆蓋全面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但還需要深度整合現有的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進程,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從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最大化。”劉江紅說。
文化繁榮,才能惠民樂民。“十三五”期間,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持續投入不斷增長,公共文化服務已經從“有沒有”轉變為“好不好”: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博物館5535家、美術館559個、公共圖書館3196個;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關資金225億元;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
但是,就全國范圍而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仍存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平衡的問題。為此,《建議》明確指出,“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劉江紅表示,越來越多的城市正積極將文化建設作為引領區域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很多地方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作為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引進專業機構運營全區各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和部分社區文化室,從而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
“要變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單向輸血’為多方參與、共建共贏的‘良性循環’。”劉江紅說,形成投入主體多元、服務主體多元、管理主體多元的發展格局,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效能和質量水平。
“在現實中我們也看到,很多文化企業主動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比如,北京很多文化產業園區,已經實現園區、社區聯通,在園區內設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滿足周邊居民的文化需求,實現‘微循環’。”劉江紅說,“只有緊隨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形式,提高文化供給的質量,才能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