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研討會在京舉行
11月24日,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網第三期新版上線儀式在京舉行。參加此次活動的有5位特邀嘉賓、21家媒體記者,以及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網友代表等共約50人。
“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研討會暨中國文藝評論網第三期新版上線儀式現場(千龍網 陳健男攝)
據悉,“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研討會是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的重要階段性活動。為切實貫徹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和加強網絡文藝評論體系建設的明確要求,經報中宣部和中國文聯批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舉辦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點擊參加)。優選匯面向社會公開征集3000字以內、有關網絡文藝的評論文章。網絡征稿截至11月30日24時。12月將評選30篇優秀文章,各獎勵3000元。
圍繞“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這一主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首屆網絡文藝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澳門科技大學電影學院院長尹鴻,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周由強,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藝術系主任、教授劉樹勇(知名微博主“老樹畫畫”),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影視風向標”主編胡建禮,《中國藝術報》理論副刊部主任邱振剛五位嘉賓展開了精彩對談。對談由尹鴻主持。嘉賓們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師生代表,新華社、《中國藝術報》等媒體代表,騰訊影業、貓眼娛樂等業界人士,現場互動熱烈。研討認為,在新時代文藝創作繁榮發展,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背景下,探討“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符合時代發展需要和網絡文藝發展大趨勢。
研討認為,在新時代文藝創作繁榮發展,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背景下,探討“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符合時代發展需要和網絡文藝發展大趨勢。
尹鴻認為,文藝評論在文藝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受眾引導、創作鏡鑒、審美風尚引領等方面?;ヂ摼W改變了藝術的傳播方式,也改變了文藝批評的格局。具有網狀傳播、社交化屬性的新媒體,影響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方法形態、語態修辭,改變其傳播渠道和影響路徑,推動多元發展。但同時存在唯點擊率、利益化、圈層化等問題,使得網絡評論專業素質下降、理性精神不足和獨立立場不夠。正確認識當下的互聯網文藝,有助于把握正確的評論方向。優秀的網絡文藝評論首先需要夯實價值觀和專業性這兩個基礎,與人為善、求同存異,在大是大非上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要有基本的理論支撐和專業技巧;還需要具備說服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提升講道理的能力,說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道理,通過感染力和影響力強化評論價值。
周由強認為,文藝評論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但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國家或者歷史階段都會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一定會有底線和高線。網絡文藝的評論,應該具有文藝評論的共性,那就是學理性或專業性。運用文藝理論來評論文藝現象,其科學性是建立在對藝術規律和審美特點的深刻理解上。網絡文藝評論也有激濁揚清、褒優貶劣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也能體現文藝理論的思想光芒和引導價值?;ヂ摼W時代,文藝評論“內容為王”的大趨勢不會改變,衡量標準也會大體趨同。網絡文藝評論既要“堅守”也要“求變”,同樣要堅持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四個維度的評判和鑒賞,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力求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
劉樹勇(“老樹畫畫”)贊同評論要堅持獨立立場,堅持專業性,堅持有影響力的有效言說。他從評論本體與藝術教育出發,結合攝影、美術等創作和評論實踐,認為藝術批評要結合藝術史論,強調藝術批評的問題意識,提醒謹防過度闡釋、視野狹隘等問題,避免二元對立、黨同伐異的線性的批評邏輯,深耕專業領域,共建批評生態。當問及文藝評論人才培養時,他以鐘惦棐等依據電影史的參照系來評論謝飛《本命年》和吳子?!锻礴姟窞槔J為藝文史哲多樣性的知識儲備是基礎,要避免完全情緒性、感受性的“劍走偏門”;同時要加強評論寫作實戰,“說過千遍萬遍,不如親手一遍”。
胡建禮認為,近二十年來網絡文藝評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網絡評論互動性和時效性強,表現形式多樣化,但水準良莠不齊,亟待確定評價標準,建立評價體系。他結合二十多年媒體工作經驗和電影評論工作,認為一篇優秀的網絡文藝評論應該具備四個要素:一是立場客觀,實事求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為了追求點擊率,為了轟動效應,故作驚人之語,一邊倒批評或吹捧。二是深入淺出,文筆生動,形式活潑。網絡評論不是學術論文,應符合網絡傳播規律。三是觀點鮮明,立意新穎。不必面面俱到。四是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有一定的理論水準和高度。
邱振剛結合網絡影視、網絡文學等具體藝術門類批評和編輯實踐,認為評論文本的品質高低是其優秀與否的試金石。觀點鮮明、論據充足、表述有力,是包括網絡文藝評論在內的一切文藝評論的品質要求。強調建設性的批評,在價值引領、學術深度與互聯網傳播特質之間進行有效平衡。網絡文藝評論還要適合網絡閱讀,體現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跨學科、學科融合屬性。
徐粵春表示,兩年一屆的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是改進文藝評論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如何針對網絡文藝的作品與現象開展有效的評論?他認為,除了堅持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總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外,面對新的網絡傳播方式、表現形式、審美習慣的變化,網絡文藝的評論也應與時俱進。文藝評論界需要探索創新,認真思考把握網絡文藝評論與傳統文藝評論的異同。他基于嘉賓們所強調的優秀網絡文藝評論的品質,提出“好的網絡文藝評論的樣子”應具有“短、平、快,實、新、美”的特點。
短,適應現代社會快節奏的文化消費,網絡文藝評論不能長篇大論,只能短小精悍。3000字以下,甚至高度凝練到幾十字。適應移動即時傳播,可能會產生段子之類的新文體。平,在排球運動中是平打之意,這里用引申義,指作者與讀者平等、平視的關系。網絡空間去中心化、無身份性,評論不是居高臨下高臺教化,而是并肩促膝對話交流。評論也應當被評論,也就是再評論,成為話題甚至是熱搜。快,指評論介入現場的及時反應,快寫作、快傳播,時效性特別重要。當作品仍在話題期,評論在熱度中效應更大。以前,輿情周期是7天,現在可能更短了。實,評論的及物性和在場感更強,有態度、有溫度、有力度,觀點鮮明、開門見山,不拖泥帶水、拐彎抹角。新,無新不評,或思想新、觀念新,或材料新、證據新,或站位新、角度新,或形式新、表達新,切忌拾人牙慧或重復自己。美,評論也是作品,讀好的評論也是一種審美體驗。不當乏味說教的教師爺,也不做喃喃自語的老和尚,努力通過鮮活生動的語言表達豐富深邃的思想,讓讀者在審美中收獲啟迪。
總之,應該推動網絡文藝評論形成共識標準。這次研討會為形成網絡文藝評論的標準的共識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成果。當天還舉行了中國文藝評論網第三期新版上線儀式。據悉,中國文藝評論網是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文藝評論網站。2014年成立的中國評協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高度重視網絡文藝評論這一“藍?!?,于2015年10月16日正式開通上線中國文藝評論網。這是全國唯一服務文藝評論行業發展的專業網站,全面展示中國文藝評論領域的前沿動態和工作進展。網站每日更新多篇,平均每年選載兩三千篇稿件,內容涵蓋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民間文藝、攝影、書法、雜技、電視、網絡文藝等各藝術門類的理論評論文章。五年來已選發兩萬多篇評論文章,有效團結十余萬網友用戶。2017年,網站進行了第二期改版。隨著中國文藝評論事業的發展、中國文藝評論家隊伍的壯大,為適應互聯網新形勢,在中國評協換屆前后,進行了第三期改版升級。
此次3.0改版重點是:突出核心功能,把握移動化、智能化、大數據等規律,結合有關專家、網友對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網絡問卷的400份回復,側重優化網站欄目架構、豐富專題專頁、美化視覺設計、呈現數據排行、優化用戶體驗等。第三期新版開設了“脫貧攻堅”“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活躍評論家”“投稿互動”等欄目;分門別類集齊了“戲劇戲曲”“影視評論”“音樂舞蹈”“書畫攝影”“曲藝雜技”等十多個藝術門類的評論,扁平呈送;專題專頁體現協會換屆新貌,增設彈窗和音視頻庫,開發呈現網絡評論大數據,增強搜索功能和移動適配,并聯動網絡陣地和評論家,匯聚網絡文藝評論合力。
優選匯啟動一個月來,引發“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文明網、《中國藝術報》、中國文藝網等近40家媒體與文藝界、高校師生等廣泛關注思考。就目前的報名來稿近500篇文章看,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參與群體覆蓋面廣:文聯系統在積極行動,高校評論力量勢頭強勁,文化機構評論力量活躍。此次研討會就是為了繼續推進第二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探討新時代網絡文藝評論的評價標準,進而推動構建良好網絡文藝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