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的兒童詩
邵燕祥在《給小孩子創作大詩歌》一文中曾寫道:“兒童詩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的一翼,又是詩歌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本來是沒有什么可討論的,但是現在這方面的工作似乎被許多詩人忽略了,因此他們欠下了一筆無形的債。回顧幾年來的兒童詩,自然我們不能說沒有收獲。但是在數說成績的同時,不能不感到:較好的兒童詩實在顯得太少了。”實際上,1950年代邵燕祥創作的兒童詩也被忽略了。學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了吳思敬、李天鋼編的《苦難中打造的金薔薇:邵燕祥詩歌研究論集》,可以說是研究邵燕祥詩歌成果的集大成,但沒有研究者注意到邵燕祥的兒童詩創作,這不能不說是種缺憾。比如王光明的文章《在詩中尋找新的“自己”》提到“從五十年代到現在,邵燕祥共有九本詩集”,注釋中說“這九本詩集:《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新文藝出版社)、《到遠方去》(作家出版社)、《給同志們》《獻給歷史的情歌》《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別》《在遠方》《和瀑布對哈》《為青春作證》。”恰好遺漏了邵燕祥的兩本兒童詩集,《八月的營火》和《蘆管》。
《八月的營火》是1956年1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包括《毛主席開的甜水井》《從我家窗口看見甚么》《八月的營火》《乞巧》《幸福的道路》等5首詩,分別寫于1951年7月-1954年8月間。關于兒童詩集《八月的營火》,邵燕祥為蕭躍華寫的題跋,頗具史料價值,內容如下:
這本薄薄的兒童詩集首印十萬,后來似又加印過三萬冊,是我詩文集單行本印數最大的。共收詩五首,都帶一定敘事性,怕也是為中高年級小學生寫詩的訣竅之一。其中前三首,皆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少兒節目應時而作。頭一篇更是配合建黨三十年宣傳的,然客觀上為個人迷信推波助瀾,多年前函復蔣風教授:在選編拙詩給孩子們時,請不要再選這首詩了。
為什么邵燕祥不樂意將頭一篇《毛主席開的甜水井》收入詩集中呢?盡管該詩榮獲1954年全國兒童文藝創作評獎(1949.10.1-1953.12.31)的二等獎,但在邵燕祥看來,“這首詩的產生、流傳和獲獎,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心理資料或文學現象參考資料,是可以搜輯的;作為提供少年兒童的讀物則已喪失其價值了”。
邵燕祥的第一本兒童詩集是以詩集中收錄的《八月的營火》一詩的詩名命名的嗎?他在《“七月”之諱》一文中為我們講述了詩集名背后的故事:“《八月的營火》,1953年暑假在中央臺少兒節目廣播和1954年暑假在《北京日報》刊出時,是題作《七月的營火》的。待這一詩題作為我的兒童詩集的書名,1956年由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時,才改作《八月的營火》。那是因為此書發稿于1955年,已在反胡風斗爭之后;大家知道《七月詩叢》《七月文叢》和《七月》雜志都是胡風主編的,在文學界‘七月’成了禁忌,盡管‘七月’云云,原本是紀念1937年7月對日抗戰開始,作為民族解放運動的象征。”
《蘆管》是1957年6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包括《星星》《蘆管》《小爬犁之歌》《狂歡之夜》《我有三件大心事》《兒童鐵路進行曲》《家鄉旅行歌》《云》《忘記的和難忘的》《不是幻想》等10首詩,分別寫于1954年12月-1955年8月間。詩集以其中所收的《蘆管》這首詩的詩名命名。那么,兩本書的責編是誰呢?版權頁上沒有,也未見邵燕祥提及。不過筆者注意到黎明頤在《山花》1994年第9期寫有《邵燕祥印象》,他說:“50年代中期,我在少年兒童出版社當文學編輯,他的兩本兒童詩集《八月的營火》和《蘆管》相繼于1956年的元月和1957年的6月先后出版。這兩本詩集,都是我當責編。按照當時的編輯作風:編輯和作者通信聯系,從不署編者的名,一律以編輯部的名義出現。”由此可以確認,這兩本兒童詩集的責編是黎明頤,兩人在詩集出版期間的通信,對于了解這兩本兒童詩集的出版過程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邵燕祥呼喊“為了給小孩子創作大詩歌,需要我們整個的詩歌隊伍中每一個人拿起筆來,而且是嚴肅地拿起筆來”,“時刻看到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那么,怎樣的兒童詩才是好的兒童詩呢?
在邵燕祥看來,“兒童詩首先應該是詩,并且是兒童詩”。兒童詩既然是“詩歌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不能不具備詩的特征”,就“需要有精練的語言和嚴整的構思”,力戒“語言拖沓和結構松散的毛病”。它應該靠“藝術的魅力”引起兒童“感情的共鳴”,力戒“連篇的訓誡和說教”。兒童詩既然是“兒童文學的重要的一翼”,而“真正的兒童文學作品,一定是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的心所想象或盼望的世界;而不是成年人的眼睛所看的孩子世界,更不是硬拉著孩子去闖成人世界” ,那么,兒童詩的作者“必須學會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才可能透徹地了解他們的細致的感情體驗,并且有選擇地加以表現”,“要考慮兒童的特殊興趣,他們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但是不要低估我們的少年兒童的水平”。“讓孩子多一點想象,多一點浪漫主義,恐怕不僅從兒童教育的角度看十分必要,而且從文學的本性說更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有責任以大膽生動的幻想、先進的理想去鼓舞和引導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飛翔”,因此兒童詩的作者要“用生動的詩的形象而不是枯燥的語言,啟發他們思索和想象,幫助他們認識生活”。
如果用邵燕祥為兒童詩定的標準,來審視他自己的兒童詩創作,應該說《八月的營火》《蘆管》這兩本兒童詩集中的15首詩還是不錯的。比如《星星》:
天上有的是星星,
明亮的眼睛,明亮的心;
你照耀著我,我照耀著你,
千千萬萬星星,心連著心。
地上有的是好朋友,
有的是長久的深厚的友情;
你照耀著我,我照耀著你,
就象那天上的星星。
這首詩寫于1954年12月4日,如今已經60多年了,但讀起來,還是富有藝術的魅力,能鼓舞和引導兒童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飛翔。
邵燕祥在1996年4月8日所寫的《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為〈兒童文學研究〉作》一文開篇,解釋了自己不再創作兒童詩的原因:“大約從1957或1958年起,我就不再問津于兒童文學了。一是‘誤落塵網中’,陷入成人世界的種種糾葛,離孩子的世界越來越遠了;二是更主要的,反右派斗爭徹底打碎了我的童心,我不再能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也不再能順利進入只有孩子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了。”
《八月的營火》《蘆管》這兩本兒童詩集,如今很難買到,尤其是后者。筆者期待有眼光的兒童出版社能將它們重印,也期待兒童文學研究者能對邵燕祥的這些兒童詩作近一步研究,必將豐富我們對詩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