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名單揭曉
2020年11月21日,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典禮在北京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辦,法國駐華大使羅梁(Laurent Bili),北京大學教授、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2020年傅雷翻譯出版獎特邀嘉賓李洱、渠敬東,傅雷翻譯出版獎常任評委傅蘭思(Florence Padovani)、余中先、王鯤、蒲皓琳(Caroline Puel)、吳佳霖(Guillaume Olive)、端木美、杜杰庸(Guillaume Dutournier),2019年傅雷獎獲獎者、2020年傅雷獎特邀評委金龍格、張亙以及入圍作品譯者和出版社代表等出席活動。
羅梁大使在致辭中強調了譯者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在互相結識和發現的過程中,“是他們讓我們能有機會閱讀國門之外的世界”。他說,葡萄牙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若澤?薩拉馬戈曾經這樣評價譯者的重要性:“作家們成就了他們本國的文學,而譯者們則成就了全世界的文學”。如果沒有譯者,一國的文學將止步于國門之內,各國之間的文學將沒有交集。文學作品只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之后才可能成為跨文化之間對話的載體。董強為傅雷翻譯出版獎已經走過十二個春秋并在促進中法兩國文學交流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而感到自豪,他也由衷地感謝譯者的付出:“沒有譯者的存在,人們所認識的世界是更不完整的。”
第十二屆傅雷獎文學類獎項由寧春艷獲得,獲獎譯作為貝爾納-瑪麗?科爾泰斯所著《孤寂的棉田》(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這是傅雷翻譯出版獎創立十二年以來,首次將文學類獎項頒發給戲劇譯作,評委們希望以此傳達一個信息,不同文學載體的作品均有獲獎機會。
第十二屆傅雷獎社科類獎項頒發給汪煒,獲獎譯作為讓?斯塔羅賓斯基所著《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評委認為,此譯本讓中國讀者有機會認識到已經家喻戶曉的哲學家讓-雅克?盧梭的另一面。具有深度且細膩的翻譯,不僅有助于讀者了解盧梭作品的重要性,還與其他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如拉康的作品相呼應。
傅雷翻譯出版獎在2013年創立了“新人獎”以鼓勵新一代的譯者。今年,這一獎項由曾昭曠獲得,獲獎譯作為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的作品《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上海人民出版社)。評委們認為該譯本忠實呈現原作學術風格,體現出較高的學術素養和法語水平。
第十二屆傅雷獎的初評于9月10日舉行,評委們在48部參評書籍中選出了文學類和社科類共10本入圍作品。本屆傅雷獎評委會主席傅蘭思表示,譯文的高品質、涉及領域的豐富程度和包括小說、戲劇、詩歌以及社科論文等文學載體的多樣性,是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的特色所在。
與往屆一樣,此次法國大使館也特邀藝術家為頒獎典禮增添藝術氣息。話劇演員趙嶺和王衛國在現場為觀眾帶來《基督山伯爵》話劇片段。二胡演奏家果敢演奏的中法曲目也獲得觀眾的熱烈掌聲。
頒獎典禮結束后,傅雷翻譯出版獎的系列活動還將持續舉行。11月22日,北京法國文化中心舉辦文學講座以及入圍譯者或圖書編輯見面會及簽售活動,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北京大學教授渠敬東等將在講座中一同暢談“翻譯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法國文化微博平臺和B站官方賬號將同步直播。
作為本屆傅雷獎系列活動中的重要一項,“傅雷的法蘭西青年歲月”展覽于11月22日-12月2日在北京法國文化中心舉辦。1928年年初,傅雷乘坐“安德烈?勒龐號”到達法國;三年半后,傅雷乘坐“舍農索號”郵輪回到中國上海,歷時一個月。離開中國前,他是一個倍感“煩悶”,急于遠離自己嚴厲母親的年輕人;回到中國時,他已是一個成熟的知識分子,能用純正的法語發表關于祖國的深刻文字。從1928年年初到1931年夏天,傅雷在法國度過了怎樣的歲月?多年來致力于研究法國文學和中法關系的劉志俠與盧嵐所發現的最新史料,展示了傅雷在法蘭西的青年歲月。根據這些史料策劃的展覽分為五部分:“初到法國”“青年之家”“拉丁區”“從巴黎到羅馬”“舍農索郵輪”。展覽將根據年代順序凸顯兩條主線:傅雷結識的知識分子與文藝界朋友,以及他在法國期間發表的文章。展覽在法國文化中心結束后,還將繼續在北京大學繼續展出。
附: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作者簡介
寧春艷,上海市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巴黎第八大學戲劇博士。曾獲法國文化部博馬舍劇作基金(1996)和法國國家圖書中心CNL翻譯基金(2012, 2018)。曾應邀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執導法國名劇《犀牛》(2006)和《打造藍色》(2011)。她翻譯出版了二十部《法國古典/當代經典戲劇名作系列》叢書,多為國內首譯:如馬里沃《愛情偶遇游戲》、科爾泰斯《森林正前夜》、里博《無動物戲劇》、諾瓦里納《倒數第二個人》等。
汪煒,哲學博士,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主要從事早期現代哲學、語言哲學和認識論、政治哲學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盧梭語言哲學文獻的翻譯與研究》,已在《哲學研究》、英國《勞特利奇哲學思想指南》等發表近二十篇中英文論文,已翻譯出版《海德格爾與存在之謎》(法譯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另有多篇譯文(法譯中),包括福柯的《外部思想》《癲狂與社會》等。
曾昭曠,本科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后于波爾多大學讀公法碩士,現為波爾多大學公法專業博士。法國當代史與19世紀文學的業余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