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梅花四境
漫步在家鄉福州長樂區梅花古鎮,我像一條洄游的魚,既驚異于長達數公里的濱水岸線,以自然、開放、現代的獨特氣質與神韻,成為長樂旅游的新地標,也沉浸于她斑斑點點的歷史痕跡,穿越了這座古鎮的前世今生。
是的,無論從何種角度,低頭俯視或遠望仰視,古鎮的每個細節都如詩如畫,意韻綿長。我曾向許多人介紹過我的家鄉,這里的人喜歡用“境”來劃分彼此依存的地界。梅花四境,指的就是家鄉的登隆境、侍中境、調羹境、鵬程境。
登隆境,取“豐登興隆”之意,又稱上街,乃梅花城首沖之地——西門,是古時的商貿聚集地。境內有宋代兵部侍郎林采題刻的“龍東石”及“仙桃巖”石刻。記得讀中學時,我曾與一行人沿著山道攀登至石崖邊,雙手摩挲那蒼勁有力的“龍東石”三字。之后我返鄉時常常經過登隆境,那里已修成了一座精巧的公園,有人工湖,湖中石塔佇立,礁石縫隙中蓬勃生長的青草搖曳,靜默于前,不禁感慨叢生……
另一境為侍中境,取居中環侍之意,為城之中段,俗稱“下街”或“水門”,今屬梅新村管轄。據《長樂縣志》載,明萬歷年間,江田人謝杰奉使去琉球冊封,曾從此登船啟程。境內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天后宮、康熙年間的通濟大王廟等,以及富有傳奇色彩的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太監廟、集親巷、集親井遺址。那時,南來北往的各種船只“一”字型排列在江面,裝貨、卸貨,鄉音繚繞,五湖之語相喧。而今穿越其間,只見橫的、縱的各色新舊房屋密密匝匝,碼頭向環城中心漫延而開,人聲鼎沸,摩肩接踵……此時,陽光盡情傾瀉在洗卻鉛華的古城,卻沒有蒸騰的熱浪,倒顯得內斂恬然。
不覺間,走到東城門。此門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入此門即到了調羹境。調羹境是梅花城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人口眾多,姓氏龐雜,取名調羹境是藉《尚書》《詩經》里有關調羹和鼎的掌故,有“祥睦和親,團結友愛”之意。這里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修建的湖山堂,旨在緬懷抗倭將領林位將軍。除此,還有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忠賢祠。忠賢祠曾供數十位精忠名臣、高賢鴻儒的牌位。和羹書院則位于忠賢祠側,1904年改為梅花高等小學。這座百年學府,桃李滿天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是涌現了科學家、醫學家、作家、企業家等一大批人才。
對于東城門,我懷著極深的感情。20世紀90年代,我從省城的學校畢業,就分配于東門邊的梅花中心小學工作,每天從位于八一八橫街的家,穿行蜿蜒的巷道,抵達東門。遠遠就望見與古城齊齡的那口方井,許多人在提水或洗衣服。古井與東門成為離家游子思鄉的畫境。百多米長的街道,每當魚市上來,前后擺滿魚蝦螺蟹各色海鮮,人頭攢動,俯身問價的,吆喝叫嚷的,鄉音響徹;而兩邊店鋪琳瑯滿目,雜貨店、布匹店、豆腐店、花生碗糕店等錯落其間。而今,這條街常見燕子穿堂而掠,拉雜的電線桿聽著它們啾啾的清音,古瓦上的青苔厚翠寂寥,仿佛傾訴著風華煙云。
鵬程境是全城最后一個境,地轄南門,曾經地廣人稀、海闊天空,取名鵬程萬里之意。梅花將軍山主峰在它境內,如今主峰上建有梅花將軍山公園,是新世紀開發的著名景點,漫山種植紅梅、宮粉梅、白梅、綠萼梅等名貴梅樹。每當二三月寒梅綻放,朵朵俏立枝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賞梅觀梅,真是花語解鄉愁!而此時距離唐武德年間梅花鎮因廣植梅花而得名,已過去千余年。
如今,鵬程境仍為四境中最為開闊之地,一條寬闊的大道,連接著通往金峰乃至四面八方之途,梅花古鎮越走越光明、越走越開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