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5G傳播,發展新時代的文化事業
在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對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工作從戰略和全局做了新的規劃和設計。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把握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也要回訪新中國革命史、建設史、改革開放史所開辟出來的文化經驗,解決好文化載道、主流價值傳播的問題,運用現有的媒介技術與文藝市場的繁榮,不斷挖掘出具有人民性和現實性的文藝佳作,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事業的發展,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學藝術領域涌現了一大批人民藝術工作者,他們書寫人民經驗、反映群眾生活,創作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其次,發展新時代的文化事業,文藝創作要重回人民性的傳統,創作者眼睛要向下,擔負起人民生活觀察者、記錄者的社會角色。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現實主義不僅是藝術創作中的專業名詞,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表現形式。很多文藝工作者為了反映真實的群眾生活,善于對人民的日常生活進行深入調研,無論從對話形式、動作設計、場景展示等都完全復現了群眾的真實樣貌,這樣的作品必然攜帶著鮮活的人民性特征。近幾年涌現的主流電影如《流浪地球》《奪冠》《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等不僅叫好,而且叫座,就因為這些電影專注于主流價值之下的國族情感敘事與藝術創作的結合,表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小康、脫貧攻堅等時代命題,塑造了互文性的文化與政治想象,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在今日,無論是支撐文化生產的技術,還是傳播的媒介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5G通信技術的全面鋪開,現有的媒介傳播格局也面臨重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新型主流媒體是切合當今網絡生態的主流媒體,5G使得信息文化傳播速率呈現指數級上升,結合5G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文藝創作也需要創新。5G技術是全媒體發揮效力的基礎,加快全媒體工程建設,讓人民群眾更加關注媒介的溝通互動功能而不是單向傳播功能,媒介應該訴諸于對人民群眾生活場景的關注并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塑造全媒體在新時代的文化記憶。
在5G傳播的模式中,速率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媒介本身成為“去媒介化”的隱沒要素。中國革命建設中善于一定的媒介形式傳播信息與文化,如黑板報、宣傳欄等,都是服務人民群眾的基層傳播媒體。新中國建設中也對媒介進行了參與式改造,鼓勵人民群眾用各種“就地取材”的媒介,創作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在新時代,5G智能傳播讓技術反哺媒介,使技術本身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單一傳播向度,讓用戶、使用者更容易參與到媒介生產中,使得媒介運行的重心由在場實體轉向云端,只要嵌入虛擬程式與云端數據人們就可以開啟自主傳播,如鄉村滾動大屏與廣播系統可以繞開煩瑣的電纜搭建與大城市基站實現數據互通,智能化產品更廣泛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自主傳播的信息終端,這對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重要意義。
要使文化傳播發揮最大效益,離不開我國近年來重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我們要充分發揮互聯網與尖端移動通信技術的作用,利用好網絡時代的傳播形式,如互聯網短視頻是貼近群眾的文化生產平臺,低門檻的注冊與生產機制滿足了群眾的表達權利與書寫權利。借由移動技術的支撐,紀實的、即時的、大眾的短視頻是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維度。
短視頻起初的構想本應是人民大眾的和普惠的,然而在其實際的商業化發展過程中,短視頻平臺對于用戶個體在平臺空間顯影的機會并不均等,用戶的價值重新回到了以流量數據為標度的盈利個體,未能跳脫出商業的發展邏輯。有些短視頻成為塑造身份對立、品位區隔等商業化邏輯的代表物,之所以會有對于一些短視頻“土味”“蹭熱度”“網紅”等指認,是因為網民在諸如城鄉、性別等二元對立結構中呈現出巨大的話語連續性斷裂,土味短視頻成為城市窺探農村生活的媒介瞬間。互聯網平臺在激發用戶創作活力的同時,也將內容端的分發權完全以算法邏輯助推,而沒有考慮到受眾的眾多差異化因素,其中的分揀和傳播權力被互聯網中的專業化博主利用,以積累個人輿論熱度,在文化傳播與基層的空隙間恣意生長。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現象,中國的互聯網產品不應被算法綁架,要兼顧社會和公共效益。
另外,短視頻本身是現代媒介技術運用的下沉,基層群眾對于攝影、攝像、錄制與剪輯等現代技術手段的掌握并不容易自發習得,這需要基層文化工作者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能,扮演由城市向鄉村逆向流動的“知識扶貧”的角色。文藝工作者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協助基層群眾進行網絡內容創作,在基層教育中普及基礎的網絡內容生產知識和影像媒介、社交媒體的傳播原理,做好新時代的“數字掃盲運動”。而鄉村振興、城鄉融合也不僅是物質水平、基礎設施層面,更應從文化層面打破二元對立的區隔,這需要煥發基層的、鄉村的文化活力。在中國媒介技術高速發展且已取得世界性成就的今天,我們需要把新技術與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結合起來,發展出以人民為主體的文化傳播模式,更加普惠式、均等化地實現文化事業發展,這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