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千年古樹的見證
地處大別山區南麓的蘄春縣大同鎮,有個李山村。人們斷想與李姓有關。沒錯,據地方志記載,唐昭宗李曄之子昌翼公,為躲避朱溫起兵叛亂,由其奶娘護送至江西婺源隱居,其19世孫李源率族系24人輾轉湖北,在蘄春山區蟄伏,所住村莊李山村由此得名,李姓村民,繁衍至今。當年李源遷徙時,將帶來的金銀珠寶九甕十三缽深埋在一處山坡下,栽有一棵銀杏樹作標識。如今,這棵銀杏樹已有千余年歷史,成為李山村的發祥之樹。
兩年前的初夏,我第一次到蘄春,聽到李山村神話般的故事。可是,這里的村民,世代過著清貧生活。全村156戶、 650多人,散居在七溝八梁十面坡上。當年這個不到500人的偏僻小山村,就有50余人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犧牲的革命烈士就有10余人。李山村東面的山峰有個九龍寨,山寨有“藏軍洞” ,可容納50余人,曾經是紅軍療傷治病的隱秘之地,后改稱為“紅軍洞” 。遺憾的是,作為革命老區的李山村,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仍是全省乃至全國出名的貧困村。吃糧靠返銷,種地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當地人稱“窮殼子,債坨子,土坯子” 。“蘿卜青菜半年糧” ,是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貧困,像一團烏云,成為李山村揮之不去的陰影。那時,人均年收入為80多元。村里不通電,全村只有一條4公里的羊腸山道與外界接通。
但令人欣喜的是,李山人經過30余年的奮斗,山村發生了巨變,終于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成為美麗山村。
同年金秋,我第二次來蘄春,有幸到李山村。與我同行的有縣財經局干部賀曉峰等。車輛在鄂皖交界的大別山區盤繞行駛,只見層層梯田,裹挾著金色的稻浪。一垅垅棉花,吐著白絮。成熟微黃的芝麻,蠶繭似的,一骨朵一骨朵依附在枝桿的結節上。磅礴壯美的田野風光,讓人目不暇接。驅車兩個多小時,不知不覺進入“李山村”山門。山道的石壁上鑲嵌著一塊塊帶有斜紋的古老石磨,一組組精美的浮雕再現傳統茶藝文化。我們駐足遠眺,山頂上有一個巨大的棕褐色“紫砂壺” ,微微傾斜,“壺嘴”對著同樣色澤質地的“茶杯” ,仿佛清澈的山泉沏著碧綠的山茶,注入杯中,散發濃濃的茶香。山下是波光粼粼的大同水庫,蔚藍的水面橫跨一座拱橋,猶如杭州西湖的斷橋。山洼里的蓮藕,荷葉田田。行至山頂的另一側,矗立著一面鮮紅的黨旗雕塑,底座刻有入黨誓言。滿山滿畈的碧綠茶園,每隔一段距離,就立有黨員幫扶崗和幫扶對象的小木牌,其中一塊牌子上黨員的名字為田祥生,幫扶對象是占思貴、陳七勤等四人。賀曉峰告訴我,田祥生是李山村黨支部書記,已在任上40多年。不遠處的“觀湖閣” ,琉璃碧瓦,雕梁畫棟。“品茗軒”書有楹聯:秀山靈水接九天瑞靄,騷人仙客品一味禪茶。
在茶博館,我們見到了田祥生,他個子高高的,清瘦健壯,頭發濃密,兩鬢斑白,目光有神。我對這位村支書投以敬佩的目光。環視“品茗堂” ,正中端放著茶圣陸羽的塑像,壁上刻有《茶經》 。坐定后,我們邊品茗,邊聊著,“李山村過去這么貧窮,是怎樣致富變美的? ”“山里人,首先要讀懂大山,了解大山的習性,探索一條符合山村自身發展的路子。 ”田祥生回答得很平靜。
李山村的致富之路,是一條艱辛的路。上世紀70年代,田祥生曾當過一任黨支部書記,這位年輕人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1986年村支部書記改選,黨員群眾推選能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認準了田祥生。但這時的田祥生已調到大同鎮當會計。按當時的政策,再干兩年,可以轉為國家干部。村民們擔心田祥生不愿意,便請出說話有分量的老黨員,找到田祥生的母親,懇切地說:“伢兒有出息,我們相中了他,叫他回來挑這個擔子! ”老母親找到兒子,勸道:“兒呀,你父親死得早,我一手把你養大,你要爭氣。鄉親們信得過你,你就領這個頭吧! ”田祥生是個孝子,他撲通跪在老母親面前,“娘,我記住了。放心吧,我不會讓大家失望。 ”田祥生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轉干的機會,回到李山村。在支部大會上,田祥生再次當選村支部書記,連任至今。
作為大山的兒子,田祥生熟悉李山村那山那水那垸那田。初上任一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在山上轉,丈量李山每寸土地,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初春,他登上李山最高峰——九龍宮。發現山坡上的一塊茶園,清翠欲滴,吐著毛絨絨鵝黃的花蕾,枝上長出嫩嫩的、油亮的、尖尖的葉片。清明時節,村婦、村姑頭戴斗笠,提著籃子,忙著采茶。她們仿佛把茶樹上的嫩葉當作琴鍵,靈巧的雙手彈奏出美妙的樂曲。笑聲,歌聲,在山谷飄蕩。一幅山村采茶圖,讓田祥生產生了靈感。他挨個找支委、黨員交談,商討李山發展路子。有人找來典籍,據考證,當地種植茶葉始于漢代,盛于唐。 《新唐書·地理志》 《國史補》記載:“全國種制茶十六郡中,蘄州郡土貢有茶,茶尤以縣之北為上品。 ”陸羽在《茶經》中稱:“蘄茶是皇宮御用十六大貢茶之一。 ”李時珍亦稱“蘄茶諸種,唯北部山茶最佳” 。但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和觀念的束縛,改革開放前,這里僅幾十畝茶園,1982年土地才分包到戶。要想興村致富,應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茶葉特色產業,這是李山的唯一優勢。一個夢想,一個規劃,一張藍圖,在田祥生腦子里勾畫。他堅信,用二三十年時間,李山村定能由脫貧、創富,走向小康。支部決定建千畝優質茶園,形成規模茶葉產業帶,統一采摘,統一制作,統一銷售。田祥生帶頭調出自家8畝良田,將賣掉的兩頭豬、一頭牛的錢,加上僅有的2000元存款,作為集資款全部交給村里。村主任田飛龍是退伍軍人,也拿出所有轉業費。在他們的帶領下,村里籌措到啟動資金12萬元。第一年種植600畝茶園。誰能想到,翌年銷售時,卻無人問津。兼任茶場場長的田飛龍,徹夜難眠。田祥生也憂心忡忡,陷入沉思。
在挫折困難面前,是繼續前行,還是消沉退縮?田祥生、田飛龍堅信,只要方向正確,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他們四處奔波,找到省農科院專家劉付璆,分析原因,查找癥結。而后聘他為顧問,指導茶葉栽培、制作技術。有一天,田飛龍騎著自行車到英山考察茶葉市場,回來時,下起了大雨,加之夜黑路滑,不慎連人帶車掉入山溝,摔成重傷。幸虧被一位村民發現,送到醫院,得到及時救治。為科學栽培茶葉,他們還派人到閩浙等地進行專業培訓,開發出銀針、銀芽、松針等新品種。想到李山九龍寨里有九龍宮,史上有“駒龍園”茶葉流傳于世,他們就注冊成立了“駒龍園茶葉有限公司” 。靈性祥瑞的駒龍園茶,作為名優品牌一炮打響,奪得“鄂茶杯金獎” ,連續3屆獲“中茶杯”一等獎。品牌產生了效應,帶來了可喜的經濟效益。如今70 %的農戶從事茶葉生產, 70 %的收入來自茶葉產業,人均年收入1 . 5萬元,最高達1 . 8萬元,還解決了周邊村鎮3000余人的就業問題,茶園擴大到6000余畝。
李山村的貧窮落后,與交通閉塞有關。如今李山的村民走在寬闊的盤山馬路上,沒有忘記田書記付出的心血。有個初夏的深夜,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田祥生心急如焚,他想到剛修筑的公路還沒有澆水泥,也沒來得及做排水溝,如被山洪沖毀,村民們近一個月的汗水將付之東流。在漆黑的夜空下,田祥生讓妻子打手電筒,兩人一起到新修公路緊急排水,直到天亮雨停才回家。妻子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翌日發高燒住進了醫院。當鄉親們看到大雨后完好無損的公路,稱贊田書記不愧是村里的當家人。2016年7月1日,田祥生作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代表,赴京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典活動,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
田祥生稱縣財政局的干部是李山村的榮譽村民。原來,蘄春縣扶貧實行的是對口幫帶、機關包村、干部包戶。財政局與李山村對接、精準幫扶解困。15年來,縣財政局選派20多名干部蹲點指導。局領導換了好幾茬,但機關干部“情系李山,造福村民”的理念沒有變。
一蓑風雨一蓑情,小康路上心連心。我們穿梭于村舍農戶,一幢幢小樓、別墅依山就勢,宅院庭前有花苑,屋后有果園。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四通八達,路邊安裝著太陽能照明路燈。孤寡老人住進了“幸福院” ,學生搬進了新校區,村里還建起了文化廣場、圖書館。李山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宜居村莊” 。田祥生動情地說:“我每天看到鄉親們幸福的笑容,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
我見到了那棵古銀杏樹,高大偉岸,滿樹金黃,枝葉如張開的巨傘,遮天蔽日,地上散落厚厚的“黃金甲” 。我佇立在這棵參天大樹底下,久久不愿離開。這時,來了幾位村民,一位長者主動介紹說:“這是李山村的神樹。 ”他興致勃勃地講起史上對古樹不敬而遭厄運的事。千年古銀杏,目睹了李唐皇族后裔的衰落,也見證了李山村的巨變。守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秋色掩映下的大別山深處,高山云霧,良田美池,茶園牧歌,森林溪澗,屋舍儼然,瓜果飄香,構筑起一幅絕佳原生態自然景觀。我即興賦詩贊曰:
李唐后裔避戰亂,
蘄州一村改李姓。
銀杏樹下埋珠寶,
朝廷皇象不顯靈。
李山原本是金山,
世代百姓襲清貧。
點綠成金致富路,
共奔小康黨引領。
山還是那座山。山里人理念的轉變,“小康社會”的春風,吹綠了山鄉,富了農家。山民們美美地享受著鄉野田園的那份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