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鐘山》之星”文學獎:鼓勵青年所思所夢注入文學
11月14日,第二屆“《鐘山》之星”文學獎在南京頒獎。經過初評、終評兩輪評選,周愷、郭爽獲本屆“年度青年作家獎”,丁顏的《有糧之家》、三三的《唯余荒野》、余靜如的《鸛草洲的葬禮》、林培源《神童與錄音機》、孟小書的《請為我喝彩》、秦汝璧的《華燈》、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等7部作品獲得“年度青年佳作獎”。
“《鐘山》之星”文學獎由《鐘山》雜志社于2019年設立,屬于江蘇省紫金文化系列重要獎項之一。該獎面向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青年作家,分為“年度青年作家獎”和“年度青年佳作獎”兩個獎項,參評作品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國家正式報紙、刊物、出版社公開發表和出版的作品。
周愷獲得“年度青年作家”
“90后”作家周愷憑借長篇小說《苔》獲得“年度青年作家”,這部作品以光緒九年至辛亥前夕四川樂山一地的世態人心為描摹對象。評委們認為,周愷寫地方在世界涌入之時的羸弱與堅韌,加之以方言的表現力,更新了地方性寫作的美學空間:“經由他的書寫,地方聲形俱在,兼具普遍性與象征性,成為認識中國的裝置,亦具備了解釋當下的可能。”
周愷說,迄今為止他還沒在《鐘山》發表過小說,但曾參加過2018年《鐘山》的青年作家筆會。當時他在會上說了一句:“文學就是在追問,我跟這個世界到底緊張到什么程度?”現在的他已完全記不清那會緊張的具體原因,也許是因為終于不再有身份的焦慮,也許是因為自己已從《苔》那部作品抽身出來,在琢磨新的小說、新的問題。他說:“我喜歡這個狀態,像我兒時崇拜的泥水匠一樣,刷完一堵墻,再去刷下一堵。”
另一位獲得“年度青年作家”的是郭爽。她的《我愿意學習發抖》記錄了一個不馴服的年輕人,為了重遇童年幻夢而遠赴德國的旅程。那些與陌生國度、陌生人的珍貴“遇見”,和來自黑森林深處的古老童話相互照亮,敞開了生命的一角。授獎詞寫道,她以富有洞察力與穿透力的表達,從現實與虛構之間主權未明之地,開辟出一條朝向遼闊處的道路。
郭爽獲得“年度青年作家”
“寫完《我愿意學習發抖》后,我不再是之前那個自己了,這也成為此后我判斷自己寫作的標尺——如果一本書寫完,沒能認知更清晰的存在的個體性、沒能辨認和拒絕更多的來自歷史和社會的同義反復,這本書就不值得寫。”郭爽說,她認同布羅茨基的說法——“一個人成為作家或是做了讀者,這無關緊要,他的任務首先在于:怎樣過完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外力強加或指定的、看上去甚至是高尚的一生。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在“年度青年作家獎”之外,“年度青年佳作獎”獎勵上一年度青年作家創作的較有才華、創造性和影響力的小說、詩歌、非虛構等單篇(部)的作品。在《神童與錄音機》中,林培源探討了父子關系,探討了一個人如何與日常生活中的悲劇相處;三三的《唯余荒野》通過暮年時期瞻仰性的迷戀、人與人之間的較勁與疏離、時間變化之際微妙的節奏重構呈現出一種孤獨感;孟小書《請為我喝彩》里徘徊在社會邊緣的中年男人孫闖闖代表了一群懷揣夢想但還尚未實現的人……
“2020年是跌宕的一年,疫情、洪水、邊境對峙,每一件大事都在刺痛人心,每一件大事背后,都有無數不計功名與生死的英雄在奔走。”董夏青青表示,這樣的人,是《在阿吾斯奇》一文中的哥哥和弟弟,也是與她朝夕相處的戰友。他們的職責是用行動踐行“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誓言。
因為工作崗位的特殊,董夏青青時常跟車或步行走進標示著“軍事管理地區”這樣只允許軍人通行的地方。“一旦走進,就意味著我必須承擔 ‘看見’以及 ‘書寫’的雙重責任,因為一時一地,如果我不說、我不寫,那些軍人們所經歷的生活仍然只留存在一份通訊文章或者他們的個人記憶中。與此同時,在盞盞燈火中,亦有很多人在等待有人引入強而有力的精神資源,幫助他們度過物質或靈魂的困厄時期。他們需要看到在這偌大地球上的某一處,有人經歷了何種艱難的心靈境地,又如何從淵底徒手攀爬而上。”她說,自己只求全力以赴地講好所見所聞,能真的讓文字攥緊成一只手,在某一時刻伸向需要這只手的人。
《鐘山》雜志主編賈夢瑋表示,“時代、勇氣、難度”是推出“《鐘山》之星”文學獎的宗旨,也是對未來中國青年作家的期許。該獎旨在鼓勵青年作家把新的思想、經驗、語言、夢想注入文學,以不倦的探索拓展思想和藝術的疆域,以活躍而勇敢的創造、獨具個性的勘探,成為中國文學保持勃勃生機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