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隊伍近千人、發表作品數萬篇 廣東省小小說創作推進會暨“雙年獎”頒獎大會舉行
會議現場
11月15日,廣東省小小說學會主辦的廣東省小小說創作推進會暨“雙年獎”頒獎大會在省作協嶺南文學空間舉行,60余名領導與嘉賓出席了會議。
據介紹,廣東省小小說學會于2016年7月成立,迄今已形成了一支以300人為骨干、有近千人參與的創作群體,各地小小說學會紛紛成立,如雨后春筍,先后有數百人次在全國各類權威大賽和評比中獲獎,涌現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小小說佳作。
短短幾年,廣東小小說作家就在各地報刊發表作品數萬篇,出版圖書上百種,其中數百篇作品進入各級各類選刊、選本和大中專教材和試題,有的還被翻譯介紹到國外,各類作品研討會、書籍出版、創作采風活動也相繼舉辦,省內各地市小小說創作蓬勃發展。
會上,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長申平回顧了學會近兩年的工作情況。疫情期間,學會積極響應廣東省作協號召,充分發揮小小說在文體上的“輕騎兵”優勢和“短平快”特點,并以學會公眾號為主陣地,先后共推出13期“抗疫小小說”作品,總計發稿107篇,廣受好評。
為了營造會員成長進步的有利環境,廣東省小小說學會與《大觀》雜志社合作,推出廣東小小說作家方陣,以中青年作家為核心,配合評論家的評論文章,把省內小小說名家推向全國。“在學會沒有補貼經費的情況下,劉海濤、姚朝文、雪弟等專家學者不計報酬,任勞任怨,順利完成了12人的評論文章,有的文章長達近萬字,質量上乘,令人感動。”申平說。
此外,學會還開設有廣東小小說網絡大課堂、創辦會刊《嶺南小小說》,并通過學會公眾號及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各類活動,持續不斷向外界推介廣東小小說作家,同心協力攀登文學高峰。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對省小小說學會近年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評價道,小小說創作已經成為廣東省文學創作的新亮點,堪稱“廣東小小說現象”。他坦言,大學時代自己也曾是小小說的認真學習者和積極實踐者,后因公務繁忙,從而轉為對小小說的密切關注。“小小說體量雖小,卻尺幅波瀾,別有洞天。”
“文學創作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也是一種神圣的職責。”張培忠希望,廣東省小小說作家能把握大局大勢,堅持正確創作方向;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打造小小說精品;同時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引領創作和團結服務的能力。“我相信,全省小小說作家一定會不忘文學初心,勇攀藝術高峰,創造出更多具有時代特征、中國氣派、廣東特色的精品力作!”張培忠號召。
“廣東的小小說作家,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生力軍之一,因其始終堅守小小說陣地,而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中國作家協會社聯部副主任李曉東原為《小說選刊》副主編,對廣東小小說作家及作品非常熟悉。他評價稱,小小說這種文體,兼具文學性與新聞性,可以及時地對社會現象進行思辨性刻畫。廣東的小小說創作延續大灣區風格,為“嶺南派”創作體系的重要支撐,在全國范圍內走在前列。
李曉東分析道,廣東小小說呈現“頭雁帶動,群雁起飛”的特征,既有專精小小說的領軍人物,也有來自各行各業的愛好者,形成了質量整齊、老中青兼具的創作者隊伍。“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的小小說評論也走在前列,評論家與作家形成良性互動,理論和創作齊頭并進。”李曉東說。
會上,河南開封《大觀》雜志社社長張曉林介紹了與廣東省小小說學會聯合開展“廣東小小說作家方陣”研究的有關情況。
據悉,2021年,《嘉應文學》將與廣東省小小說學會合作,仍然采取評論加作品的方式,以每期2人的速度推出廣東小小說作家,第二批方陣名單包括王溱、胡玲、陳耀宗、陳振林、李濟超、鄒保健、肖曙光、朱文彬、林庭光、徐建英、廖洪玉、阿社、吳小軍、陳樹龍、陳樹茂、李艷、燕茈、張俏明、許媛、劉帆、秦興江、賴海石、謝松良、曾冠華等24人。
大會還對2019年度優秀會員獎及“華通杯”第二屆廣東省小小說雙年獎獲獎作者進行表彰。徐建英、陳樹茂、朱文彬、練冬虹、歐清華、唐承斌、楊東風、余清平、徐東、謝松良等10人被評為優秀會員,他們犧牲個人時間,積極為學會服務。
共有36人獲得“華通杯”第二屆廣東省小小說“雙年獎”,劉浪等3人獲得特等獎,大海等9人獲得一等獎,余清平等15人獲得二等獎,胡玲等9人獲得三等獎。
廣東省小小說學會秘書長胡亞林在會上宣布,學會聘請江冰教授、李素靈副主任、李揚輝董事長為廣東省小小說學會顧問。來自全省各地的小小說作家、評論家圍繞具體的作家作品,進行了深入研討。
與會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