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2020年第11期|李敏:從彭莊到蔡川
彭莊人的好日子
從固原市區出發,出城向南而行。天藍得有些虛幻,而藍天下的中莊水庫,更像是一幅油畫,靜臥在天地之間。車子放緩,定睛望過去,粼粼水波,倏忽間有細碎的光點跳動,使人生出恍惚之感。繞過中莊水庫,車子拐上村道,綠樹掩映中的村子就是彭莊了。
彭莊村部辦公室,固原市工信局駐村第一書記高峰、隊員陳明、幫扶責任人關麗麗、村支書楊建和、村主任袁啟和都在,他們各自忙著手頭的工作,但聽到我要去農戶家看看,他們還是表現出了特別的熱情。
出了村部院子,高峰書記指著一側的光伏發電裝置給我看,語氣里滿是炫耀。那一片多晶硅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像深藍色的湖面。
馮舉家拴在院門口的黑狗叫得很兇。楊支書邊往前大步走邊說,這狗就是叫聲大,根本就不咬人。楊支書這么說,也盡量擋在前面,但我們還是膽戰心驚地沿著墻根慢慢往院子里溜。幸好馮舉迎了出來,他沖著狂叫的狗大喝兩聲,那狗就不再出聲了。
房子是新蓋起來的,寬敞豁亮,屋內陳設也很時尚,海爾冰箱海爾彩電,茶幾電視柜同一色系,布藝沙發溫暖舒適。馮舉身體不太好,患有脊椎炎多年,常年吃藥。說到醫藥費,這個坐在我對面的憨厚樸實的中年男人感慨萬端:要不是醫保政策,光是吃藥就是一大筆支出,現在有大病醫保,個人出錢只是極少一部分,也就是個門檻費。政策確實好得很。馮舉因為個人受益,現在家里四口人每年都積極繳納醫療保險金。要知道,前些年因為窮,他可是村子里拒絕繳納一二十塊錢醫療保險金的人之一。現在他本人享受低保政策,每年可領到6369元低保補助。今年他養了18頭豬,收入預計在4萬元左右。兩頭牛暫不打算出欄,種植的玉米和馬鈴薯除過牛和豬的飼料,還可賣出一部分。
馮舉老婆不在家,到對面山上摘毛桃去了。這時節,成熟的毛桃落得滿山坡都是,也有還長在樹上的。有空閑的村民上山去或采摘或撿拾回來,除去萎縮的果皮,清理出桃核,曬干,可以做桃核枕頭,據說對頸椎病有緩解作用。大兒子馮佳樂提了水壺進來給我們倒水,小伙子看起來陽光帥氣,今年參加高考,成績沒上線,準備復讀明年再考。
我看到墻上貼著一張“原州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情況明白卡”,村主任袁啟和說,不用看那個,這幾年的變化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呢。以前的窮日子,現在都難以想象,現如今,養牛養豬,種養結合,發家致富,馮舉的光陰瓷實著呢。
出了院門,因為有主人在,那只很兇的狗只是望著我們,并不作聲。在場院里,我見到了馮佳樂弟弟馮佳慶,比之哥哥,弟弟則顯得靦腆一些,他是固原市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專業二年級學生,說到未來,小伙子充滿了信心。
馮佳樂,過來,給你們拍個照。站在父親身后的馮佳樂輕輕一躍,就靠在弟弟身邊了。一對少年站在陽光下,笑臉生動。
肖剛家2015年納入建檔立卡戶,2018年脫貧退出。僅僅三年時間,他家真是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說起村民生活的變化,楊支書的皺紋里都藏著驕傲。當了14年村干部,他的驕傲一定是有根據的。
肖剛外出干活了,老婆張東梅剛從城里買東西回來,她站在院子里笑呵呵迎我們進去。院子里三面都是2017年蓋起的新房。正屋外墻貼了白色的瓷片,看起來好亮堂。腳步踏進屋門那一刻,我確實有點驚訝:這屋好整潔,好舒適。木方桌上擺放著茶具和盆花,深紅色皮沙發,玻璃茶幾。側面墻上掛著“富貴花開”的十字繡,那是張東梅的手藝。身為農家女,針線茶飯是從小就學會了的。張東梅說起這些,也是有些驕傲的,她還是笑。她是遭過苦日子的人,她說,以前,住的房子沒人高,貓著腰進去貓著腰出來,吃不飽,沒啥穿。你信嗎?我點頭。她繼續說,那時候只盼著吃飽穿暖,就沒想過蓋房的事,唉,沒有共產黨的好政策,苦死我也蓋不起這么好的房,現在吃得好穿得好,過日子有心勁兒了。
張東梅從方桌上輕輕端起白瓷茶壺給我們泡茶,我注意到壺身上“中央代表團贈”字樣。我問哪來這么漂亮的茶壺?她說是村上送的。袁主任補充道,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60大慶,中央代表團來固原時帶的禮品,每個村鎮的脫貧攻堅光榮戶都領到了一份。倒好茶水,張東梅輕輕放下茶壺,從另一張桌子上拿過來一塊木質的牌子給我看,底色亮黃,紅字醒目:開城鎮脫貧攻堅光榮戶。落款為中共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委員會、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人民政府。
張東梅的女兒肖艷霞出嫁了,兒子肖漢江是個匠人,也已娶妻生子,一年憑手藝會有三四萬元的收入,媳婦在家帶孩子,幫父母喂養牛羊。
張東梅領我們看了她家的牛棚羊圈,她家現有牛存欄5頭,養羊23只,種植玉米15畝。談及以后的打算,張東梅說現在農民貸款方便得很,明年繼續貸款,再買幾只西門塔爾牛,要擴大養殖業呢,要把日子過紅火呢。
馮天吉家大門上掛了鎖,關麗麗是他家的幫扶責任人,她打電話給老馮,被告知陪老婆去城里輸液了。關麗麗說,老馮老婆楊桂芳雙腿靜脈曲張,前些年家里窮舍不得花錢治療,以致越來越嚴重,近幾年因為有醫保,定期輸液治療,有所好轉。自然,這是讓大家都感到欣慰的事,更讓人欣慰的是老馮家的日子確實一年一年好起來了。
楊建軍、馮彪、馮邵永,這些土生土長的彭莊漢子,哪一家的日子沒有好起來呢?贊美好日子,從他們的言語里能聽出來,從他們的笑容里能看出來。黨的好政策就像陽光雨露,沐浴著鄉親的心田,讓他們打心眼兒里滋生生活的熱望和夢想,不斷努力,不斷超越。
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兩年,彭莊村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固原市工信局的努力下,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以及借鑒其他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提出了光伏發電為主,養殖中蜂為輔,建設市區農產品窗口多元化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為了進一步充分利用優勢的自然資源,彭莊村今年還確定了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到2023年實現“冬季處處有綠色,春季處處有花香,夏季戶戶有鮮果,秋季家家有堅果”的總體目標,即在三年內每戶種植150棵綠化樹、戶均種植1畝鮮果樹(桃、李、杏等)、戶均種植1畝花椒樹、戶均種植1畝核桃樹、家家都有庭院經濟的具體目標。充分利用中莊水庫旅游資源和距離市區近的優勢,大力發展以采摘農產品為主導的鄉村旅游業,使經濟果林成為彭莊村農戶未來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彭莊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而彭莊人的好日子,繼續著光陰的故事。
蔡川村變得不一樣了
蔡川村隸屬于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
像西海固大多數村子一樣,蔡川村藏身于山窩窩,靜默無聲,但靜水深流,變化已然發生,它不再封閉和落后,不再枯焦和貧窮。
仲夏時節,萬物勃發,草木蔥蘢,懷揣喜悅,腳步輕快,我走進蔡川村,猶如走進一幅畫。村道暢通,綠樹成蔭。村民院落整潔,房屋寬敞明亮,陳設現代時尚。院子周圍杏樹蔥蘢,紅梅杏在枝頭含羞隱現,紅臉蛋隨著葉子的翻轉調皮起來,時時引逗著瞅向它的目光。家家建有標準化科學化的牛棚或羊舍,棚內高大健碩、毛色光亮的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悠閑反芻,羊兒們三個一伙,五個一群,站著,臥著,側躺著,也有喜歡孤獨的,獨自默默在一角。好多人家門前停放著锃亮的小轎車,基本每兩家就有一輛。
站在村頭遠望,藍天白云下,大片大片的紫花苜蓿既是大地的美服,又是牛羊的上等草料。同樣大片大片的玉米,拔節,生長,和苜蓿一樣,它適合這山山洼洼,一年一年,它裝點山塬,喂養牛羊,不驕不躁,惹人喜歡。
蔡川盛產紅梅杏,2016年、2017年、2019年已成功舉辦三年采摘節,紅梅杏遠銷全國;蔡川養育出了品質優良的牛羊,肉質上乘,遠近聞名,銷路廣開。
這樣一派生機盎然、幸福祥和的生活景象,對于以前的蔡川村百姓而言,簡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2007年以前,蔡川村80%的村民住在窯洞里,僅有的幾間房屋還是土坯房。路不通,照明電是低電壓,夜晚,屋里的燈泡就是個“黃坨坨”,吃水靠水窖,水桶丟下去,吊上來半桶泥糊糊是常有的事。耕地全是山洼陡坡地,村民靠種春麥、豌豆、胡麻等農作物,日子僅是維持溫飽而已。“吃水沒有源,走路很艱難,三年兩頭旱,口袋沒有錢”說的正是蔡川村的生活狀態。窮居一隅,視野受限,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后,靠天吃飯、靠政府救濟,日子難有起色,生活了無生機。
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黨的好政策猶如源頭活水,水流潺潺,滋潤山川,滋潤民心,讓小山村華麗轉身,煥發新容顏。
位于云霧山腳下的蔡川村,退耕還林草成效顯著,具有發展草畜產業的突出優勢。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金融部門的全力配合,帶頭人的策劃引領,鄉親們的努力實干……蔡川村變得不一樣了,蔡川人也變得不一樣了。
聽說金羚牲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搞培訓,我趕了過去。在合作社門口,遇見剛下課的學員,他們都是蔡川村民,是合作社的成員,還圍在一起饒有興味地交流著養牛經。合作社門前一塊空地,晾曬著大片的苜蓿,空氣中飄散著苜蓿草的清香。
馬金國邁著大步走過來,笑著說,這些學員好學得很,有個機會就不放過。
馬金國,土生土長的蔡川人,大專文化程度,現任蔡川村黨支部書記,寨科鄉副鄉長,致富帶頭人。早于2008年,在城里做生意的馬金國積極響應返鄉致富政策,回到蔡川,帶頭成立了金羚牲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啟了肉牛養殖的探索之路。2009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固原市分行掛牌成立,馬金國主動到郵政儲蓄銀行固原市分行貸款,由合作社擔保,以三戶聯保的形式為14戶養殖戶爭取到了18萬元貸款,為蔡川村的脫貧致富引入了一渠活水。當年,貸款的14戶村民每家就有了5000至10000元的收入。“兩個帶頭人”的作用凸顯,蔡川村逐步涌現出了一批致富能人,通過“大戶帶小戶、富戶帶窮戶、能人帶窮人、產業帶能人”的方式調動發揮貧困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貧困戶爭先效仿,形成脫貧致富的良好氛圍,蔡川村逐步走上了脫貧之路,2016年實現脫貧銷號。2016年5月,國務院扶貧辦在原州區寨科鄉蔡川村開展了實地調研,對“蔡川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決定全國推廣。“產業引領+能人帶動+金融幫扶”的蔡川金融扶貧模式被列入寧夏2017年改革工作要點,2018年6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對該模式進行了深度報道。
自此,蔡川村形成了“爭著干,學著干,群眾學黨員,黨員學先進”的良好風氣,村民的養殖熱情空前高漲。蔡川村也從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蛻變為山川秀美、百姓富裕的現代化村莊。
2019年,蔡川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600元。2020年,合作社養殖3600多只牛,實行統一貸款、集中管理、分散養殖的模式。我還記得馬金國的話:當年村里幾個老人說我這個毛頭小子胡整呢,不讓種糧讓種草養牛,后來家家都養起了牛,還有人搶著加入合作社,說自己又不是“外國人”,為啥不能進入合作社。哈哈,馬金國自己先笑起來了……敲打下這一個個見證變遷的數字,我心頭又飄起金羚合作社門口鮮紅的國旗和黨旗,面前又閃現楊志萬、海得成、高青貴、周鳳軍的笑臉,還有馬金霞家房門上鮮艷的門簾,灶房里案板上、餐桌上潔白的苫布……他們臉上洋溢的也是向上的心勁兒啊!一個個勤勞致富的人,一樁樁脫貧致富的事,憶往昔,看今朝,蔡川村的父老鄉親,哪一個不念黨的扶貧政策好?哪一個不說趕上了好時代?
馬金東,這個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頭發一絲不亂,白襯衣,黑褲子,皮鞋锃亮,讓人很難相信之前他剛剛還在牛棚里忙碌。可能看出我神色驚訝,他笑著說,新時代的農民,不同過去了,干完活兒沖個澡,一身清爽,該干啥干啥。大門口,白色的小轎車在陽光下格外明亮。可不是?牛羊棚圈里出來,洗澡換衣,開著小車進城,新時代的農民是新模樣,過的是新生活。
山里女人的勤勞吃苦在馬德俊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丈夫早些年離世,她一個人拉扯孩子,日子總是過得緊巴。這幾年有各種扶貧政策,她家也養了十幾只牛,院子前后栽種了不少紅梅杏樹。“只要肯下苦,就有收入,超前奔的心勁兒足著呢。”馬德俊笑容燦爛。
馬風川、馬風云弟兄倆合作養牛,牛棚就在院子一側,寬敞豁亮,科學喂養。他們共同的感受是,比起父輩們當年上山下坡種地,東邊日頭背到西山,一年下來,所收無幾的辛勞,現在的養牛真是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從海克忠家牛棚里出來,清風吹來草木清香,夕陽給遠山鍍上迷離的色彩,海克忠媳婦馬香蓮給我說,如果去云霧山上,就能看到村子全貌,這季節,紅瓦綠樹的,特別好看,開春那段時間,地里玉米覆膜,銀閃閃一片,就像電視上的畫面。我瞅瞅她微紅的面龐,夸她喂牛有一手,牛兒們個個膘肥體壯。海克忠在一旁打趣道,這女人有心勁兒呢,前段時間12只牛出欄,手里攥著15萬元呢,現在看山山美,看牛牛美。我們都哈哈大笑。誰又能否認海克忠夫婦的話不是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李敏,女,寧夏海原人。現供職于固原市文聯《六盤山》編輯部。出版散文集《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