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中激發革命文化的活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任務和要求,突出強調了文化發展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特殊地位。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p>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筑新時代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培育和守護好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既離不開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離不開革命文化的深植厚培和豐富滋養。繼承和發揚革命文化是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革命文化所凝聚的革命精神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支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毫無疑問首先是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這是其質的規定。中國共產黨在艱苦斗爭實踐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頂梁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薄拔覀児伯a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我們要固的本,就是堅定這份信仰、堅定這份信念、堅定這份忠誠。” 他把理想信念比作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警醒人們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中共一大會址,他說:“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痹诟锩鼡u籃井岡山,他說:“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在革命圣地延安,他指出,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鄧小平同志也曾把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概括為“五種革命精神”,強調“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大發揚這些精神。如果一個共產黨員沒有這些精神,就決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不但如此,我們還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進步的人們所向往,也為世界上許多精神空虛、思想苦悶的人們所羨慕”。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中國共產黨人所創造的革命精神。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無論前進道路上有什么艱難險阻,只要守住這個靈魂和根本,我們就有志氣、骨氣和底氣,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永遠不會傾倒,而且將化為激勵我們砥礪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所倡導的高尚情操是堅守文化自信的道德高地。中國共產黨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主體。毛澤東同志說過,“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英勇戰斗,“我們唯一的依靠就是廣大的人民,我們就是這個母親的兒子”。1941年,因為聽到陜北農民的牢騷,毛澤東發起大生產運動減輕人民負擔的歷史佳話;1945年7月毛澤東和黃炎培之間關于“歷史周期率”的“窯洞對”;毛澤東在全國革命勝利前夕提出的“兩個務必”告誡;1949年3月毛澤東和周恩來前往北平途中關于“進京趕考”的著名對話,無一不是共產黨視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的鮮活例證。
經過長期斗爭實踐培育出來的無私奉獻、勤政為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廉潔奉公、恪盡職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等高尚情操,不但萃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還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黨性要求和道德情懷,是革命文化的寶貴財富。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但沒有改變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相繼涌現的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楊善洲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是共產黨人道德情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傳承和光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黨所處的環境和條件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時,我國社會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什么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當都敢做,沒有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家庭觀念,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渾渾噩噩,窮奢極欲?,F在社會上出現的各種問題病根都在這里。這方面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眱r值觀的缺失和扭曲,影響的不只是一兩代人。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長遠發展著眼,把文化安全置于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地位,強調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革命文化占據著道義制高點,它所蘊含的道德觀念、情操風范,代表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生命意義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革命文化是凝聚力量、振奮人心的寶貴精神資源。我們應當化資源為稟賦,用革命文化教育引導青年一代,氤氳激蕩,蘊積涵育,幫他們建立正確的情感認知和理念認知,樹立遠大理想和塑造完美人格。這關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其重要性怎么估計都不為過。
革命文化所積淀的歷史記憶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就是極力貶損和否定革命的意義,詆毀和嘲弄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否定中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前途,尤其是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及其成就,丑化人民英雄和黨的領袖。文化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就是極力貶損和否定民族文化傳統,片面鼓吹和夸大西方文化的優越性和“普世性”,拒絕承認崇高、正義、奉獻等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特別是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革命文化,否定革命文化包含的永恒價值。
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對革命歷史和革命文化充滿蔑視與鄙夷,都是要切根斷源,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如果任由兩種錯誤思潮泛濫,將會帶來消解主流意識形態、動搖“四個自信”、威脅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嚴重后果。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碑斎唬@中間也包括革命文化的成果。
革命歷史和革命文化閃耀著理想之光,浸透著寶貴經驗和歷史智慧,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革命理想不懈奮斗歷程的生動寫照,更是今天的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發展的深厚土壤。革命文化所倡導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所褒揚的為民族求解放為人民謀利益的犧牲奮斗精神、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所體現出來的注重繼承性和發展性、注重民族性和世界性、注重科學性與政治性統一的科學精神,所記載的共產黨奮斗歷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所存留下來的無數革命遺址文物和優秀文學藝術作品,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這些不但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優良傳統教育的最好教材,同時還是揭露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繼承革命文化,學習和掌握好革命文化的精髓要義,與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進行堅決斗爭,是新時代共產黨人應有的擔當和責任。
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以文化人、培育新人。我們當下的建設和發展任務更加艱巨,需要更加強大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文化是文化資源的浩瀚海洋和巨大寶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直接源頭、共產黨人永久的精神家園。身處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我們應當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宏闊的歷史視野,重新審視和發掘革命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革命文化蘊含的核心價值已化為流淌在共產黨人血液里的紅色基因,它不僅不會消亡,而且會像浴火鳳凰一樣獲得重生,與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實踐結合融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