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與善照亮童心,作家們將脫貧攻堅主題講給孩子聽
原標題:一批兒童小說陸續面世,作家們將脫貧攻堅主題講給孩子們聽 拒絕說教,以真與善照亮童心
如何為孩子們講述脫貧攻堅?如何激發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力量?兒童文學作家們開始紛紛觸碰脫貧攻堅主題創作,并做出了響亮的回答。《馭蜂少年》《把你藏在眼睛里》《奔跑的叉叉房》《山芽兒》《懸崖村的天琴座女孩》《幸福像花開》等作品已于近日陸續面世,脫貧攻堅創作成為童書創作中一個顯著的主題。
寫脫貧攻堅是水到渠成
這批脫貧攻堅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反映蜂農生存與脫貧主題的《馭蜂少年》、反映病殘兒童及社會救助的《把你藏在眼睛里》以及以廣西少數民族南丹白褲瑤的扶貧事跡為創作背景的長篇小說《奔跑的叉叉房》。還有書寫一個普通“扶貧爸爸”堅守山區、助農脫貧的《幸福像花開》,以及描寫阿土村日常生活和風俗百態,同時塑造了兩個勇敢樂觀的彝族少女依呷和阿嘎的《山芽兒》。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后疫情小說《爺爺住在山里面》、展現敦煌幾代守護人精神的《千窟同歌》和反映海島生活及環境開發保護的《鯨歌島的夏天》等脫貧攻堅文學作品,也將陸續面世。
面對根植現實生活的最新作品,作家謝長華直言:“涉及脫貧攻堅題材,這是機緣巧合以及水到渠成的事。”他說,《馭蜂少年》也算是一部描寫蜜蜂的動物小說,只是融入了其他元素,如少年的勵志成長、少年應有的精神面貌以及鄉村扶貧等。“我秉承以往的創作習慣:文學性、故事性、知識性,再關注并融入社會熱點元素——也就是我心目中的文學創作的責任和擔當。”
生動現實激發創作靈感
將脫貧攻堅偉大實踐講給孩子們聽,作家們堅持深入生活,將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傳遞給孩子們。而在與現實親密接觸過程中,作家創作靈感被不斷激發。
去年暑假,正值謝長華打算創作《馭蜂少年》之際,他有一次去海拔1700多米的湖南邵陽銀坪水庫,九曲羊腸的山路邊,發現好幾處養蜂人家的人字脊四角帳篷。謝長華想著這些蜂農逐花而居,常年孤寂而辛勤地生活在大山深處,就情不自禁地走進其中一個帳篷。隨著和主人聊天的深入,他發現,這些蜂農盡管生活那么辛苦,心理卻是那么善良樸實、積極樂觀,他們對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于是,《馭蜂少年》中男主人公丁火石的形象躍然而出。
在和養蜂人家男主人聊天之際,謝之華看到,他家十三四歲的兒子在帳篷內寫完作業后,還幫媽媽照料蜂箱,忙個不停。和小男孩聊天中,他發現孩子的思路敏捷,很有想法,于是,現代少年丁志根的形象也更加豐滿、生動起來。
對于《把你藏在眼睛里》作者劉虎來說,現實生活給他的靈感同樣難忘。前兩年,劉虎到農村時,親眼目睹一頭毛驢生下腿有殘疾的小驢,這家主人準備殺掉小驢,家里的孩子說:“如果我生下來有殘疾,你們也會這樣不要我了嗎?”父母依從了孩子,留下了小驢,也無意間激發了劉虎的寫作靈感,“救助家庭、救助一個孩子,比救助動物還要復雜,需要有穩定的社會機制。”而這些情節、思考,融進了劉虎的小說里。
以兒童視角書寫重大主題
作家們認為,為孩子們呈現脫貧攻堅,要不回避問題更不渲染悲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讓孩子接受悲痛主題,而不是讓孩子身邊都是鮮花、甜點。”劉虎說,作家有責任對孩子進行生與死的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生命、死亡,以及活著的價值。
劉虎回憶道,當他寫到患有先天性白血病的旭旭親眼看到小病友離世,那一段寫得特別艱難。但在隨后的情節發展中,旭旭找到了勇氣,坦然面對死亡,并決定捐獻眼角膜。“之所以這樣處理,也是希望小讀者從作品中看到苦難、困境和死亡,但更要看到勇氣、信心和愛心。”劉虎在作品中也對來自社會的關愛進行了大量書寫,他意在告訴小讀者,對于生病的孩子,社會、家庭都會想方設法救助,而做為健全的孩子,就更要珍惜生命。
“主題創作的根本還是寫好故事,講好故事。寫人性中的真與善,從而抵達人們的內心深處。”《奔跑的叉叉房》作者王勇英說,以兒童視角、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寫脫貧攻堅主題,是她所看重的。
《山芽兒》責任編輯王苗說,該書最初沒有章名,和作者反復推敲后,最后才確定了“歌謠式”的標題,每一句歌謠對應每一章內容,各句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完整的童謠:“懸崖高,村莊矮/一把青藤梯子窄/針眼小,人心寬/彝家阿妹繡杜鵑/火塘紅,羊兒白/石生花,木上苔/老樹發芽等春來。”歌謠朗朗上口,一下子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