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與勞動教育
勞動創造世界,創造歷史,更創造人本身。無論是從國家與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從少年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來看,孩子們都迫切需要加強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維度。那么,針對少年兒童的心理成長特點,如何開展適切而有效的勞動教育,是擺在新時代教育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題。其實,對少年兒童而言,閱讀兒童文學可以潛移默化地培育和塑造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
兒童文學有益于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兒童文學在少年兒童的成長認知過程中擔當著重要作用??梢哉f,孩子最初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從這里起步,在他所聽聞的故事、瀏覽的圖畫、展開的想象中找到是非善惡的標準和立身處世的原則。兒童本是原始而天真的生命,時常分辨不清現實與幻想的界限,并且認知和活動范圍十分有限,但是,他們可以通過閱讀兒童文學來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間,隨著書中人物心游四海、神馳八方。他們會不斷跟從勤勞勇敢的主人公,擯棄貪生怕死、見利忘義、好吃懶做的負面人物,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崇尚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民間故事無不是贊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牛郎與織女》中即使是仙女下凡也要用辛勤的勞動(織布)來創建美滿的生活;千古傳頌的花木蘭,在替父從軍前正在機杼上織布勞作;壯族民間故事《美麗的壯錦》中老媽媽也是用一雙巧手沒日沒夜地織錦,最終使美景幻化成真;維吾爾族民間故事中的阿凡提專門用智慧整治那些幻想著不勞而獲和壓榨勞動人民的巴依老爺。民間故事代代傳承,具有“原型”的力量,是古老民族的精神之根,可以幫助各族兒童從小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兒童文學有益于激發兒童的勞動興趣。兒童文學具有認識、教育、審美、娛樂等多重功能,雖然成人最為看重教育功能,但是兒童天生反感說教和由外強加的紀律約束,他們閱讀兒童文學,就是沖著有趣的故事去的,可以從中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世界經典兒童文學中就有許多將勞動與童趣有機結合的范例。兒童小說《長襪子皮皮》中,皮皮是一個令小朋友羨慕的“野孩子”,她獨自生活,沒有家長管束,但是她天天都在勞動并且花樣百出,她烙餅時不小心把雞蛋掉在頭上,卻說這樣可以營養頭發;做餅干前先把地板擦干凈,然后直接在地板上搟面做出了超大份餅干;她喂馬時會把馬舉過頭頂讓它直接吃樹葉,還能變戲法般快速搭起一頂帳篷……這些本事都讓溫室里長大缺乏勞動鍛煉的小伙伴們目瞪口呆。兒童繪本《古利和古拉》中兩只小老鼠的春季大掃除也妙趣橫生,它們把舊帽子、破衣服、爛襪子裹滿全身,在屋子里滾來滾去,直到讓房間煥然一新。他們的勞動如同游戲一般,吸引著小讀者想一齊加入他們的勞動大軍。
兒童文學有益于發揮榜樣效應、磨練勞動意志。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對年齡較小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受局限的兒童,應多用具體的榜樣形象,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共和國成立初期,兒童文學中涌現出一批出身于鄉村的抗戰小英雄形象,像小英雄雨來、小馬倌、張嘎子、潘冬子等,他們與敵人斗智斗勇,臨危不懼,屢建奇功,成為一代少年兒童的精神偶像。為什么這些小英雄沒有一個是從溫室中走出來的?因為他們的強健體魄、堅強意志、勇敢膽識,包括豐富的生活經驗,都是在粗糲的勞動中磨練出來的。當然,一些孩子的經歷是作為勞動人民的苦難歷史來講述的,這些都在他們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也十分重視勞動書寫,《牧云記》中的藏族少年小扎西、《黑眼睛 藍眼睛》中的蒙古族少年呼斯樂、《托姆帕克成長記》中的哈薩克族少年托姆帕克、《背孩子的女孩》中的景頗族少女途龍,他們種地、砍柴、放羊、帶孩子,什么農活兒、家務活兒都會干,很早就擔負起了家庭責任,他們勤勞、善良、樂觀、堅韌的美好品質,都在勞動中展露無遺。小讀者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榜樣的力量,看到了勞動磨礪出的鋼鐵意志,也會將這種精神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來,面對困境不會輕易抱怨。
兒童文學有益于兒童通過勞動認識和創造自我。兒童初涉人世,心隨本能,并不了解自己的個體潛能,也不清楚自己的個性需求,他需要不斷地經過勞動實踐去摸索和發現,從而確認和創造自我。童話《木偶奇遇記》中,匹諾曹就像一個剛出世的頑童,懶惰貪玩,還愛說謊,但是在歷盡艱辛之后,他學會了勤勞誠實,并夢想成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類男孩,匹諾曹在勞動中證實了自我存在的力量,從而獲得自我實現。兒童電影《千與千尋》中,瘦小無助的千尋,想要拯救因貪婪變成豬的父母,必須要在湯屋謀取一份工作,高強度的勞動不但沒有擊垮她,反而讓她的身體變強壯,內心變強大,最終她用勤奮、真誠和智慧贏得了神靈世界的尊重和喜愛,創造和重塑了自我,小觀眾從中感受到心靈的震顫,進而從千尋的實踐經歷中投射出自我的能量與潛能,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
兒童文學有益于兒童發現勞動與生活之美。勞動創造了生活的同時也創造了美,而美是主觀的。如果兒童看到的只有勞動的艱辛與苦楚,自然不愿意親近勞動;如果他們看到的是揮灑汗水背后的動人美景,便會產生向往之情。日本兒童圖畫書《14只老鼠吃早餐》描繪出一家老小其樂融融的勞動生活景象。老鼠一家在清新的晨輝中起床,爺爺和爸爸生火,奶奶和媽媽做飯,10個兄弟姐妹排著隊去樹林里采摘樹莓。早餐做好了,一家14口圍坐在大圓桌前,享用它們豐盛的勞動成果,黃澄澄的色調充滿暖意和溫情,令孩子們體會到勞動的滋味甜在心里。它們洗衣服、種南瓜都是全家出動,沒有人偷懶,也沒有人包辦,它們和大自然親密相擁,在大自然中茁壯成長。國內原創圖畫書《盤中餐》將云南梯田中農民栽種水稻的一幕幕圖景刻畫得細致入微,色彩明麗,充滿詩情畫意,拉近了孩子們與土地的距離,既是勞動教育,也是審美教育。
文學源自生活,中外優秀兒童文學中豐富的勞動書寫源于不同時代作家們與勞動的親密接觸。而當下兒童與土地的疏遠、兒童生活中勞動的缺位,也在近年的兒童文學創作中顯現出來?,F下流行的兒童文學多是校園、青春、玄幻、探險題材,極少涉及勞動場景與勞動觀念。今天的兒童文學作家,應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覺肩負起塑造未來民族性格的使命,在文學作品中弘揚勤儉、奮斗、創造、奉獻的勞動精神,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好精神底子。勞動不是讀來聽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勞動教育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行動實踐上,落實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