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仁山:“魯院”的魅力
魯迅文學院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1998年的夏天,我與我們“三駕馬車”的另外兩位老兄何申、談歌,有幸一同走進魯院,成為這里的一名學員,這是我永遠難忘的日子。盡管學習時間才兩個月,但對于我有著十分珍貴的紀念意義。聽說今年是魯迅文學院建院60周年,我從心底祝愿,祝愿我們的魯院永遠是作家成長的搖籃,永遠是我們充電的驛站。
魯院的魅力和品味,文壇是公認的,特別是在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她依舊吸引了眾多的文學青年,到這里來,默默地耕耘著文學的沃土。魯迅文學院的老師們是辛苦的,是可敬的。最早結識魯迅文學院,是從何鎮(zhèn)邦老師那里,他的評論、他的幽默、他培養(yǎng)青年作者的熱情,都使我感到魯院的魅力。在魯迅文學院學習期間,我和周梅森、張平、張宏森、陸天明等同學成為了好朋友,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東西。在文壇上有個說法,不在魯迅文學院走一遭的作家,好像就缺少點什么。可見魯院不可替代的地位。
聚不是開始,散也不是結束。回憶那些值得紀念的日子,眼前總是閃現(xiàn)著無數(shù)畫面,一切都是美好的瞬間,都是值得紀念的。當時,我們都住在中國作協(xié)的大樓里,每個人一個房間,條件是十分優(yōu)厚舒適的。學校為我們請來中央黨校、中國銀行、中央理論研究室、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委等方面的專家,為我們講述鄧小平理論、國企改革、國際形勢、科技發(fā)展、亞洲金融危機等方面的知識,讓我們大開眼界,使我對國內國際形勢有了正確的認識,豐富了間接的生活,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的熱情,為我后來關注現(xiàn)實的長篇小說《風暴潮》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一些基礎。同時,我還聽到張炯、雷達、張韌等文學評論家講述文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張韌老師的《當下文學還缺少什么》,給了我極大的啟發(fā)。這樣的機會對我是很重要的。
當年長江、嫩江等地正發(fā)大水,我們全體學員都很焦急,在學校老師的倡議下,組織全體同志進行募捐活動,經(jīng)過商議,我們每個學員捐助500元錢,與魯院的老師一起募捐到很大的一筆錢,在中國作協(xié)舉辦的捐助會上,我們魯院捐助數(shù)目很是可觀,受到作協(xié)領導的表揚。我感到很自豪,以前我在自己的單位也捐助過,可這次畢竟是以魯院學員的名義募捐,感覺很是特殊。
在魯院學習的另外一個收獲是,促使我學會了使用電腦。當時,我看見周梅森、張平、范小青等朋友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帶到了學校,他們在聽課之余還要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記得張平當時正在寫《十面埋伏》的后半部分。張平把我叫到他的房間,教我學電腦,使我十分羨慕和感動。也許就是受他的幫助和啟發(fā),我回家之后,也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也學會了“自然碼”的中文漢字輸入方式,使我從容地換了筆。學校的生活,還有好多值得紀念的。比如,臨近畢業(yè)的時候,我們全體學員都到中宣部進行座談,中宣部領導鼓勵大家掛職深入生活。畢業(yè)的前幾天,孫武臣老師讓愿意掛職深入生活的作家都交出自己的申請。我和談歌商量,也寫了個申請,交到了魯院的老師那里。后來這份申請受到翟泰豐同志的支持,他與我們河北省作協(xié)領導和省委領導溝通協(xié)調,我和談歌都得以成功掛職,我在渤海岸邊的小縣唐海縣掛職副縣長,深入生活,確實感受到新生活的巨變,看見各種產(chǎn)業(yè)尤其是農(nóng)業(yè)艱難的變革過程。我們每當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一點成績,總要想到魯院的培養(yǎng)和關愛。
魯院是伴隨新中國文學事業(yè)發(fā)展走過來的,有多少文學青年從魯院走出,由一棵小樹,漸漸變成一棵大樹。魯院的老師辛苦了!正是因為你的心連著我的心,于是文學的火焰才永遠燃燒在一起。我們與魯院共同走進了新世紀。
(作者為魯迅文學院第一期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