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推動文學創作繁榮
立場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不僅體現在事關國家大事的抉擇中,也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重視文學藝術的立場問題,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特別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并且在最近與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的專家代表座談時進一步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為實現民族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是文學創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就是:我們是誰,為誰而寫。任何一個作家都不可能脫離自己存在的時代與社會環境,必然要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表現出自己對社會發展的某種意見、情緒、感覺,以及與之相應的價值選擇。雖然從職業的角度來看,每個職業都可能具有職業特殊性,但不能否認,在根本利益面前,作家與廣大群眾是一致的。國家的發展強盛既為作家的創作創造出良好條件,也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根本上來說,沒有置身于人民之外的作家。作家始終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其特殊性僅僅體現在從事工作的不同,其價值選擇也將遵循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所形成和所需要的選擇。作家的創作可能在某些層面上體現了個人的品位與追求,但從根本的意義來看,仍然應該體現的是時代與人民的需求。優秀的作家與作品往往能夠表現特定時代人民群眾的心聲,正如雨果所言,天才的作家如果不屬于人民,那么又屬于誰呢?莎士比亞之所以偉大,乃是因為他的作品生動地表現出沖破中世紀神權禁錮、呼喚人的解放的時代之聲。他在《哈姆萊特》中對人進行了深情的贊美,認為人是萬物之靈長,以此來批判、抵抗神權對人權的戕害、藐視。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等一批作家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乃是因為他們對舊文化、舊思想中束縛人性發展、阻礙社會進步的一部分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并呼喚中國要從舊的思想、文化、體制中蛻變,以求得新的生活、新的發展。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條件與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學必須為推動這一歷史進程出力,表現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迎難而上的創造精神與奮斗歷程。只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為全人類的進步作出更多、更重要的貢獻。因此,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必須體現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為這一偉大的時代變革提供精神引領、價值支撐、審美啟迪。
其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必須努力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適應自身發展要求的倫理規范、價值體系、審美形態。這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輝煌寶藏,在今天仍然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具有極為強勁的生命力,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永不褪色的價值。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們實現文化創造的基點,是中華文化得以延續、發展、興盛的標志。拋棄、漠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使我們的民族喪失文化的根脈。但是,傳承中華文化既不是簡單的復古,也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要在繼承的前提下,對傳統的元素進行適應現代要求的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為今所用;要根據現實要求為傳統注入現代因子,努力使傳統的東西蝶變為適應現代要求的文化力量;要借鑒外來文化中于我有益的成分,不斷拓展、豐富我們的文化,使舊的、落后于時代的成分,轉變為新的、能夠對現實產生積極作用的力量。在上世紀初,由于吸納借鑒外國文學觀念與表現手法,我們完成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又在傳統與民間文化的滋養中實現了新文學的民族化與大眾化。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再一次出現了外國文學譯介的潮流,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其表現手法、創作觀念以及作品形態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不斷發生的同時,作家們又能注重從傳統審美形態、創作手法,以及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使中國文學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仍然保持了濃郁的民族特色。中國作家創作的是具有現代品格的漢語文學,而不是模仿外國文學。中國文學因此基本實現了自身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表現出更加生動、豐富、多樣的審美形態。
最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必須體現出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文化形態的出現,都與其存在的現實環境密不可分,是某一社會現實的文化反映。盡管文學并不承擔解決現實生活中具體問題的方法論功用,但文學不能回避現實。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在對現實生活的回應中產生。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之作,乃是歐洲社會即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的表現。但丁、薄伽丘、拉伯雷、喬叟、莎士比亞等作家成為對中世紀神權思想的深刻批判者,以及適應新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呼喚者。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則與資本主義初期的社會變革相適應,表現出歐洲社會對新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以及人的解放的樂觀精神。而現實主義創作出現并產生重大影響,乃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顯現出局限性,及其帶來的社會不公、金錢至上、資本的狂妄等社會矛盾的冷靜揭示與批判。西方現代派思潮的出現,固然有文學自身發展對既有程式的突破,但仍然是對后資本主義時代人的異化、社會的扭曲、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人的價值觀的變異的抵抗和否定。中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既表現出與發達國家的某種相似性,又表現出自身的獨特性,整體上呈現出更為復雜、更多樣、更無成規可循的特點。在這種既表現出發展速度前無古人,又面臨著發展環境錯綜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規避發達國家的失誤,堅守民族文化的優長,凝聚人心、鼓舞士氣,認清前行的道路方向等,均需要文學予以生動的表達。事實上,這種現實并不僅僅對中國的發展有意義,也因中國自身的特殊性而對人類的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解決好中國的問題,將為人類走向未來提供積極的思想啟迪與價值引領。同樣,中華審美亦將為人類的審美提供經驗、范式,成為基于中華審美實踐之上人類審美的重要形態與重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