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朔方》2020年第11期|季棟梁:柳暗花明西海固
    來源:《朔方》2020年第11期 | 季棟梁  2020年11月05日06:23

    路傍時賣故侯瓜

    從中衛向海原進發,進入環香山地區。綿延起伏的塬峁戈壁上,石頭縫里長出的硒砂瓜,一個三十多斤,最重的達百斤,明麗的陽光下仿佛戴著鋼盔的士兵潛伏在戈壁灘上。

    40公里長的永大公路兩側擺滿了硒砂瓜,不由令我想起王維“路傍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的詩句。才十點多,已有人吃瓜,是啊,戈壁驕陽似火,吃個瓜是最愜意的了。

    “九分石頭一分土”,說的就是寧夏環香山地區。

    香山,祁連山余脈,海原縣一大半鄉鎮環香山坐落,處于寧夏中部干旱帶,蒸發量是降水量的十倍,土地屬戈壁灘,布滿風化的巖石碎片,風沙又大,常規農作物很難生長,“種啥啥不成”。兩百多年前,當地人摸索出避天災的“土辦法”——壓砂種瓜技術:在灰鈣土土壤上鋪壓一層15厘米的巖石碎片,栽培西瓜。這里晝夜溫差大,七八月溫差最高達40度,覆蓋巖石碎片白日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蒸發,夜晚水汽遇冷凝聚成水滴滲入地下,石塊卻不消耗水。壓砂地既可保墑、保溫,又避免水涮、風蝕,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環香山地區巖石碎片是石炭系巖石風化的,土壤為灰鈣土,富含硒、鋅、鐵、鈣等多種氨基酸、葡萄糖、維生素等多種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元素每公斤土壤含0.5毫克,被命名為“中國塞上硒谷”。石頭縫里長出的西瓜被稱為“硒砂瓜”。海拔近兩千米,病蟲害少,不使用農藥,遠離城市和工業,無污染,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有機食品,自然保鮮期在50天以上,遠銷北京、陜西、四川、湖南、廣州等二十多個省市。硒砂瓜瓤沙、含糖高,口感極好,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專供農產品。

    110萬畝硒砂瓜產業帶,五萬戶瓜農戶均增收1.2萬元。硒砂瓜暢銷重慶、成都、北京、廣州、香港等全國三十多家大中城市直銷網點,進入沃爾瑪、華潤萬家、新華百貨等大型連鎖超市,并成功打入蒙古等國外市場。如今,香山硒砂瓜已經形成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

    路邊棗子林帶郁郁蔥蔥,很小的棗樹都掛果了,“棗子沒羞,當年就揪,”棗子見效最快。

    在一塊“歡迎品嘗硒砂瓜”牌子前,小劉一打方向盤,直接進入了吃瓜區。

    老鄭說:“你干啥?”

    小劉說:“吃瓜呀。”

    老鄭說:“這才十點多,就吃瓜?十二點吃。”

    小劉一笑說:“看著這瓜多美,饞得實在忍不住了,你看有人也吃哩。先吃一個,午飯且再吃,我請客。”

    老鄭說:“吃吧,吃吧,這一吃中午飯就省下了。”

    小劉嘿嘿一笑說:“到這里不吃瓜,一路上車都跑不起來。”

    瓜農姓吳,六十來歲,殺瓜非常熟練,每牙瓜都一般薄厚大小。

    “我已經賣了十幾年瓜了。”

    我們吃瓜,他點了根煙,說起種瓜的事,他說:“以前種莊稼,多的種小麥,一畝地最多能打二百多斤,天氣稍稍一旱,連肚子都吃不飽,日子過得有皮沒毛的,種硒砂瓜,一畝地產4000斤保險著哩,好的時候能產5000斤,正常年景收入3000元錢保險著哩。現在都不種莊稼了,誰舍得拿地種莊稼。你看這一路,幾十公里都是西瓜。我們村全部種硒砂瓜。”

    我說:“以前為啥不種壓砂瓜?”

    “以前也種。我今年六十有三了,小時候家里就種哩。那時候種上也就是自己吃,賣賣周圍人,種多了賣不掉,路不好走,拉不出去,交通工具也不便當。我小時候沒路,后來有了路,是砂石路,炮彈坑,搓板路,走個縣上得一天,去銀川一天去一天回不來。就是前幾年交通還不行得很哩。這幾年一下好了,你看這高速,村里路都是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這都是種瓜種出來的路,拉瓜去銀川賣,一天跑幾趟。”老吳說:“要想富,先修路,你看墻上寫的,大實話。路好了,你看這大車小輛的,排得長龍一樣,都是往外省拉的,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全國三四十家一等一的大城市都賣哩,銷售渠道也暢通得很,中央電視臺都做廣告宣傳哩。今年(2018年)縣上(海原縣)實行硒砂瓜重點城市直銷,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十二個主銷城市大型批發市場設立硒砂瓜專銷區……不愁賣!”

    老鄭笑著說:“知道得挺多的么。”

    老吳指著掛在腰間的收音機說:“這收音機以前主要是聽大戲(秦腔),現在除了聽大戲,重要的是聽新聞哩。政府想得全,咱們瓜好,假冒得多,為保護品牌,瓜上貼了條碼,一掃一查就能刨根到底,這樣別處產的西瓜想冒充都冒充不了,今年的瓜特別好賣。”老吳拿出一個印制的防偽專用標識說,“就這,你們用手機掃掃查查……”

    老鄭說:“我們就在香山硒砂瓜地里吃瓜,還用得著掃?”

    老吳笑了說:“以前咋種,就是憑個老經驗,現在有科技員指導哩。種瓜也不是你想咋種就咋種,你不按他的方法種,你的瓜就是不行,不服不行。那些技術員厲害,有研究生哩。”

    “你種了有多少畝瓜?”

    老吳嘿嘿一笑說:“就五六十畝瓜,人家有種幾百上千畝的。我兩個兒子,一個兒子是公家人(公務員),一個打工,死活不愛種瓜。”

    “你一年能掙多少錢?”

    “掙個十來萬沒麻達。”

    “一個人這是高收入。”

    “還有老婆哩,這兩天瓜才陸續熟哩,不忙,在縣城打工哩。種瓜從種到熟、從賣了到來年再種,都不纏人,還能打工,也有一份收入哩。現在方便,縣城、市上工地多,活多。”老吳又說,“我們縣上推廣種硒砂瓜,要讓大面積地種,下任務哩……”

    老鄭說:“2004年中衛撤縣設市,海原縣由固原市劃歸中衛市,硒砂瓜產業確定為環香山鄉鎮農民拔窮根工程。2008年建設環香山百萬畝硒砂瓜產業帶,現在種植面積近百萬畝,主產區農民人均收入過萬了。”

    老吳盯著我們說:“你們是市上的領導?還是自治區的領導?”

    老鄭說:“咋不說我們是縣上的鄉上的?”

    老吳說:“縣上的鄉上的我都盯得住,他們老來哩。”

    老鄭說:“我們不是干部。”

    老吳說:“那你們知道這么清楚?”

    老鄭說:“我們也是從收音機里聽的。”

    老吳笑笑說:“剛開始那時候沒家底,窮么,種瓜要壓砂覆膜,平田整地,施肥灌水都得花錢。沒錢么,得貸款,銀行不敢給咱們貸,怕咱們還不上,咱們也不敢貸,自己怕還不上,收入再高也沒辦法。后來,政府出面協調擔保貸款,就好多了。現在村上也有錢哩,給你貸款不要利息。哎呀,現在政策是好得很,國家幫得忙大哩,從種到銷,從水到種子,啥都給你想到了。這兩年人家里有點家底,膽量大了,瓜地越來越大了,大棚、滴灌,啥都舍得花錢了。”

    吃了兩個瓜,又買了十個,老吳又挑了一個送我們,我說:“算了吧……”

    老吳說:“這是我的規矩。”

    “日子靠種硒砂瓜變得越來越好,現在這房子你們也看得清楚,紅磚瓷面。只要有年輕人會開車的,都買了小汽車。城里買樓房的不老少,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價格正常的情況下,每畝硒砂瓜收入3500元,平均每家十畝地,八成農戶在市里買了樓房,大多數人都開上了小臥車。”

    旁邊停著一輛廣本,我說:“這是你的車?”

    老吳笑笑說:“兒子買了新車,把舊的淘汰給我了。”

    紅軍寨內憶長征

    毛家溝,如一棵倒在地上的大樹,溝壑梁峁枝丫縱橫。1936年,中央紅軍穿過這條溝,抵達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之地將臺堡。從此,這條溝穿過了中國歷史,“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中央紅軍行軍的最后五里。”謝宏義指著老窯洞保護區說,“紅軍在這里駐扎修整,然后沿溝里的小路,行軍至將臺堡完成勝利會師!”

    走近毛家溝紅軍寨紅色主題體驗區,幾位白發蒼蒼的老前輩在橫幅上簽字留念,“弘揚革命精神,牢記使命擔當”,滿滿的正能量。他們聊得正熱火。他們是重走長征路的紅二代、紅三代,已經住了幾天了。謝宏義跟我打過招呼,陪他們游賞紅軍寨。

    少年心事當拿云,出生于毛家溝的謝宏義,從小聽著長征故事,憧憬著紅軍戰士的革命生活。大學畢業,謝宏義南下創業,十多年打拼,在浙江金華創建工貿公司,做得風生水起。2014年,謝宏義回家探親,看到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地撂荒,村莊荒蕪,景象衰敗,心里很不是滋味。睡眠很好的他失眠了。

    四十不惑,奔不惑之年的謝宏義真的不惑了。回到浙江,謝宏義把公司交給弟弟經營,自己回到老家,投資二百多萬元,進行流轉土地,種植秋雜糧,建養殖場,以養羊為基礎,羊糞作為有機肥還田,發展循環生態立體農業,發展家鄉特色農產品……兩年時間毛家溝曾經被撂荒的土地生機勃勃,毛家溝變了。一百多戶人家全住進新房,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4000多元錢至2016年超越7000元錢,鄉親們的日子好過起來。

    然而,謝宏義卻不滿足了,他要毛家溝徹底紅火起來,要人們的好日子更上一層樓,可下一步的路該怎么走?

    說到西海固的紅色歷史,謝宏義非常感慨。

    “這些優勢資源不是誰都擁有的,我們得天獨厚啊,為何不利用紅色優勢,在毛家溝發展鄉村旅游,發展農家樂,走長征路,吃紅軍飯,讓人們體驗長征,感悟長征,銘記長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謝宏義思路清晰,做事雷厲風行。

    紅色窯洞賓館、戶外營地區、紅色主題餐廳、紅色主題體驗區、會師湖水上拓展區、秉慧書院傳統國學文化學習區及現代農牧業體驗區、西北農牧業文化體驗區、現代農業采摘園,醋坊、油坊、雜糧磨坊、手工雕刻等傳統手工作坊區……幾年間工貿公司每年利潤全投進“紅軍寨”,占地六平方公里的紅軍寨脫穎而出,成為寧夏首家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培訓體驗(研學)基地,也是寧夏第一個系統化、規模化的體驗教學點,打造集參觀、教育、旅游、研究、紅色演藝和紅色文化產品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紅色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紅色歷史與農村小康無縫對接,而紅色旅游的興起,帶動小秋雜糧、食用油等農副產品的銷售,毛家溝走出一條通過紅色旅游發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之路。

    二萬五千里長征三大主力會師最后五里,正在建設過草地、爬雪山等景觀項目,途中設有特色小吃店、農產品購物店,還有詳細豐富的免費講解,“打造會師最后的五里長征路,再現當年紅軍長征情景,讓游客來到紅軍寨不僅僅是來游山球水,在農家樂吃飯,要人們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謝宏義正對那些老革命說。

    值得一說的是,打造紅軍寨的過程是真正體驗紅軍長征精神的過程,謝宏義被“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征精神深深感染了,2020年7月1日,四十一歲的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離開毛家溝不久,我接到謝宏義的微信,他告訴我在剛剛結束的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開展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遴選工作中,毛家溝村入選,紅軍寨無疑如虎添翼。

    社員都是向陽花

    進入野狼溝,梯田塄坎上遍植景觀樹木,山桃、毛桃、榛子、樹梅、刺槐……枝葉茂盛,郁郁蔥蔥,油菜花、魯冰花、芍藥、玫瑰花、薰衣草、萬壽菊、帝王百合、百年牡丹……山野間金黃,紫紅,靛藍,粉白,田園綜合體景觀色彩繽紛,如詩如畫。西海固的土地全種經濟作物。

    走進藜麥地,白、紅、黑三個色系,乳白、淡灰、淡黃、黑、紅、褐、棕紅等十多種色彩。藜麥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是印加土著主要食物,據說有七千年的種植歷史,印加人稱之為“糧食之母”,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如今成為炙手可熱的養生保健食物。

    宋洼水庫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天空、山嶺、樹木、花朵。庫區服務設施現代化,景觀玻璃溫室餐廳、鄉村KTV、集裝箱酒店、水上公園、小船、摩托艇、水上步行球……游客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已經很成熟。

    我還是第一次見集裝箱酒店,實用、時尚。正逢周末,游客不少,野釣的、登山拍照的、旅游采摘的……二十棟集裝箱酒店式自駕游露營基地更是爆滿。

    “宋洼村曾經是張易鎮最窮的村,能有今天的變化得益于新型農村組織——合作社。”張易鎮干部捏著李儒學的手說,“這,老領導一本賬。”80年代初李儒學在張易鎮工作。

    一個漢子笑著快步走來說:“快進客棧里坐。”

    我說:“吹吹自然風。”

    “宋洼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負責人郭利平。”副鎮長介紹說,“進城打工創業,開了一家園藝公司,從事綠化美化,2014年回村創業成立合作社,郭社長,說說你吧。”

    郭利平笑著說:“從哪里說起呢?”

    我說:“說說辦合作社。”

    “現在都說鄉愁,其實真正的鄉愁在農民身上,勞力都進城打工了,就是有人想種地,種那點地還不夠喂‘巧兒’(麻雀)的,只能常年在外打工。以前土地可是命根子,為了二指寬的地埂罵架打捶的,現在都撂荒了,每次回到村里來,看著撂荒的土地實在心疼,不是滋味,要說我們宋洼的土地,不是最瘠薄的,尤其是種土豆、小雜糧,苦下上是有收成的。就想著把村里的土地整合起來,村班子三番五次叫回來發展,我就回來了。農村要振興,你得在土地上做文章,謀產業,把土地盤活了,讓土地值錢。我挑頭成立土地合作社,動員大家入社,一聽合作社,人們很敏感,讓地荒著也不參與……”郭利平說,“合作社并不是個新詞,人們有深刻的記憶,合作社,大集體,勤快人養懶漢么,干部批評社員干活兒不賣力不認真時,往往說你給咱拿出在自留地里干活兒的一半勁兒來就行咧……因此,當銷聲匿跡幾十年的合作社再次浮現出來,人們一片嘩然。又要成立合作社,是不是要把土地收回大集體,回到人民公社大隊生產隊?又走老路了?村干部講,扶貧干部講,廣播報紙電視上講,人們還是疑惑,不但不積極,反而抵觸。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是復雜的。畢竟土地荒著也是自家的土地,那是立足之地,是命根子,這么交出去出了問題可真就成了無立錐之地了。”

    “先進行土地流轉,給大家地錢,等想明白了再入股。到了年終,看到入股的人家撂荒了的土地自己不用下苦花錢去種,就能得到一筆錢,土地依然在自己手里,除了土地流轉費,分紅又拿了一筆收入,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入股了。散作滿天星,聚是一把火。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租金保底,盈余分紅,2016年,全村撂荒地整理后,入股土地2600多畝。第一年土地都是生荒地,加之干旱,種植的蕎麥和青儲玉米產量很低,虧了本,可洋芋長得好,價格不錯,盈利31萬余元,合作社將十幾萬元盈利全部分紅。快過年了,賬還沒有算清,為了穩定情緒,先以每股10元的利潤兌現分紅。年過完,賬務清算后,進行第二次分紅……2016年至2018年,共發放勞務費、保底租金、盈余分紅106萬元……土地就這么盤活了。”

    一位漢子過來,郭利民招招手說:“老張,來來來,跟作家諞諞。”

    老張過來,掏煙給人發煙,說:“合作社好得很么,第一年土地流轉費1300多元錢,分紅500多元錢,打工掙了8000多元錢,守著家門還能掙一萬多,大半輩子了我第一次在家門口掙了這么多。種啥,咋賣,都不用你操心,活干好了就有收成,自己在自家地里干活還能掙錢,土地還是自己的……我過五十了,在城里打工,這年齡活就不好找了,遭人嫌棄,怕身體里藏著啥病到時把人家訛上了,可回來咋過活?好得很啊,好得很啊,心里不慌了,干活跟你們上班一樣,打死都想不到啊,老了老了,在家門口還有班上了。”

    “2017年,爭取項目支持,合作社引水上山,發展以滴灌、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創建了一個千畝無公害小雜糧生產基地、一個千畝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一個千畝青儲玉米基地,打造最美景觀梯田公園綜合體……才發展旅游,現在游客還不是太多,現在就等往大打名氣了。”郭利民說。

    仇建平正在紅樹莓田里忙活。仇建平從村民手里流轉土地512畝,創建耘碩種植合作社,與福建閩商進行股份制合作,種上了紅樹莓和萬壽菊,發展鄉村旅游,振興鄉村。

    “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保底有租金、收益有分紅”,走在西海固,“合作社”如同瘋長的莊稼遍地皆是,成為致富奔小康的基礎。

    看著田野里洋溢著笑容的村民,讓人想起一首老歌《社員都是向陽花》。

    新和村里有能人

    走進新和村,度假村一所所仿古小院的外墻給一幅幅二十四孝圖連綴起來,成為“孝文化”長廊,大人帶著小孩在一幅幅圖畫前講解著。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一小孩子在背誦。

    “文化是最吸引人的。”火仲舫說,“游客可以帶著孩子過來,邊玩邊給孩子講解中國傳統文化。”

    大喇叭高喊了起來,催促村民去馬場,抓緊打臉、披馬!

    火仲舫解釋說,“打臉”就是化妝,“披馬”就是給參加演出的馬戴上籠頭,備上馬鞍,拴上大紅花。這我也懂,我們村子上也有社火隊,從小看著長大的。

    “高臺馬社火就要開耍咧。”火仲舫主席說。

    許多人叫舞社火,“舞”哪有“耍”恰切呢?

    我說:“好好好。”

    馬社火顧名思義就是裝扮在馬身上表演的社火,這是六盤山區群眾老百姓受居住條件所限,借助畜力創造的一種流動的藝術形式,被譽為六盤山區民間藝術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河鎮新和村、王莊村是高臺馬社火國家級傳承基地。馬社火衍生于秦腔,但只演不唱,表演內容為秦腔古裝折子戲和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表演者除了要懂得演出內容和人物裝扮,還要有騎馬技術——雙腳踩蹬,于馬(或騾、驢)上踩高蹺,擺舞刀、矛、劍、戟等各種道具完成表演,既有雜技之險,又有舞蹈之美。馬隊最少也有十幾匹,最多有幾十匹,浩浩蕩蕩,非常壯觀。

    火仲舫曾是固原市文聯主席兼《六盤山》雜志主編,現在是六盤山民俗文化發展促進會主席,對西海固民俗頗有研究,說起民俗來滔滔不絕。

    “新和村馬社火在民國時期就頗有名氣了,時任山河鎮鎮長、隆德縣城南片保安團長的宋銘基曾多次組織民團扮演馬社火進城表演,解放后一直沒斷過。新一輩馬社火繼承人趙世榮、翟士剛等人,繼承了馬社火裝扮技能,又把裝扮的戲劇人物引入社火活動中。每逢春節,他們便組織社火愛好者裝扮馬社火,走村串戶給鄉親們拜年送祝福。新和村建成了馬社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火主席嘿嘿一笑:“大門樓子高院墻,鳳凰落在房脊上,前院騾子后院馬,我帶社火來玩耍。”

    過來一個漢子,火主席招招手說:“來一段。”

    漢子一拱手揮動羽扇:“正月初九喜盈門,馬隊社火到你村,八王獻寶道吉祥,今生今世永安康!走了一戶又一戶,一戶更比一戶富,馬隊踩出致富路,明年修起三層樓!”

    火主席說:“再來一段。”

    漢子說:“火老師,快開演了,我得去妝扮哩。”

    “耍啥?”

    “《八蠻獻寶》。”

    “是該表演《八蠻獻寶》了。”火主席介紹說:“這是根據隋文帝招降西突厥、東突厥等八位藩王的歷史典故改編而成的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初九,社火演員裝扮成古代八位藩王的模樣,騎上馬、騾,再由兩位后生牽引,走街串巷向當地坊神和先祖進獻各類寶物,在儀程官的帶領下,隨著鑼鼓點子行走,挨家挨戶拜年祈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一個干爽的漢子笑著走過來,火主席一揮手說道:“新和村里有能人,名字叫個趙小龍。搞旅游,耍社火,能謀會干還會說。”

    火主席出口成章,他也是個社火頭,是社火隊伍中的春官。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春官詞,被廣泛運用。

    趙小龍雙手握住火主席的手說:“火主席大駕光臨,蓬蓽生輝。”

    這時又跑過一小伙兒,說縣上來的人直接去了岳家峽。趙小龍抱抱拳走了。

    火主席給我介紹說,這趙小龍高中畢業就到北京去了,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013年鄉上動員能人回村,趙小龍回村了。隆德盛產沙棘,趙小龍創辦了沙棘飲料加工廠,發展成為年創收300萬元、帶動六十多人就業的龍頭企業。西海固推行“兩個帶頭人”工程,村黨支部換屆,趙小龍當選書記。

    新和村海拔2600多米,無霜期短,自然災害頻發,2013年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741人建檔立卡。該如何發展?趙小龍回村后就有了成熟的思路,鞏固提升傳統養殖業,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新和村離縣城只有8.5公里,地處六盤山麓。村里有1800畝退耕還林的山林,植被良好,一條小河穿過村莊。村內有岳家峽等旅游資源,尤其是紅軍長征曾經走過的村莊,又是高臺馬社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剪紙、刺繡等民俗文化積淀深厚。六盤山地區是全國旅游扶貧區,現在寧夏又是全域旅游,縣上出臺各種政策大力發展旅游業,發展旅游得天獨厚。搞旅游,村內水、電、路、停車場、旅游公廁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牽扯到占地、拆遷,還是遇到了阻礙。會開了一場又一場,村民意見和建議很多,疑慮重重。得要讓大家長見識,村上組織村民參觀考察浙江安吉、陜西馬嵬鐸等全國特色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范例,對大家觸動挺大,問題也解決了。村上借助危房改造和生態移民搬遷,結合旅游鄉村建設政策,對170戶住房進行改造,拆掉老房子,建民俗街形成了農家樂、生態養殖、民俗文化的旅游產業……村醫翟士剛帶頭拆舊房起新屋,新蓋的農家樂白墻灰瓦,古樸大氣,翟士剛轉手租給黨支部請來的經營戶,年收益6000元租金。

    火主席說:“現在農業機械化了,騾馬的飼養量逐漸減少,沒辦法,拖拉機、汽車、三輪車就加入到社火隊伍當中,漸次代替了馬和牲畜,馬社火這馬背藝術變得不倫不類了。為了傳承馬社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趙小龍建了專門的馬場,買回二十多匹馬來飼養,專門用于馬社火表演……趙小龍對馬社火情有獨鐘,來自童年的記憶,他的父親就是個社火頭兒,母親楊麗萍是化妝師,從小他就跟著父親在社火隊伍里奔波。現在他的女兒趙陽丹也是馬社火演員。他們家可謂是馬社火世家了。人活一輩子,不能光為錢,總得守住點什么。”

    馬社火開演了,幾十頭騾馬隊伍出場,穿過古色古香明清風情街,游客的手機、相機,聚焦著、圍追著,那些馬們很安然,甚至一點不受驚,顯然這樣的場面它們見多了。

    幾個老漢在抽煙,諞閑:“這才像個村子,以前啊,這只有過年時才能看上。”

    “耍著把錢掙了,你說日子過得好不好,天天都像過年哩。”

    “前些年,人都瘋了一樣進城打工,過年都沒得看了,過年孤得風都不吼了。”

    我拿著手機拍照錄相,一個老漢竟時尚地乍起兩個指頭,我“噗”地笑了。

    午飯吃暖鍋。暖鍋是隆德人的看家菜,盡管是夏日,人們依然選擇吃暖鍋。

    二十多家農家樂,我們走進了翟調過家。翟調過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四口人,之前在銀川邊打工邊供孩子上大學。村子上紅火起來,今年5月翟調過回來開起了自己的農家樂。旅游旺季吃飯的游客多,一天上百人,平時村里人也來吃飯。“周末吃飯的人多,人們有錢了,周末都自駕游。”翟調過說,“以前靠打工一年掙不到兩萬塊錢,開了農家樂,還不到一年,就掙了3萬多塊,越干越有心勁了!而且是在自己家里開,家也照顧了。這是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啊。”

    味道真好,價格還便宜,七個人不到200塊錢。告辭時,又迎來了一車游客,一個老漢迎上去,另一個老漢感嘆地說:“你說現在這人就是富了,以前是貓兒吃糨子老在嘴上抓挖,怕得連天色都沒時間看,現在天天都有來逛的人。”

    白犢時向蘆中鳴

    依山谷坐落的北臺村,紅頂的民居與藍頂的牛棚,在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組合成一幅山水畫卷。水泥硬化路面平整干爽,連續幾桿路燈上都站著鳥兒,叫聲此起彼落。道路兩旁全種植著玉米,一人高的玉米案板一樣平整,在風中搖曳生姿。

    我說:“玉米這長勢,一定有一個好收成。”

    支書馬存珍笑笑說:“這玉米不打玉米籽,再過一月收割青貯,是牛的好飼料,”說著他指指路邊馬建成家的青貯飼料水泥池,“全村耕地6000多畝,現在全部種植青貯玉米,戶戶建有青貯池,家家有草料粉碎機。以前全種洋芋,洋芋產量高么,誰舍得種玉米當飼料。”

    馬建成家院落電焊火花閃閃,兒子正對一大棚進行改造。和馬建成聊起來,他跟兒子生活在一起,一家十一口人,四十多頭牛,光牛圈就四個。顯然他有些保守,支書掰著指頭為他算了個賬說:“一百萬沒麻達。”馬建成笑笑說:“看你說得夸張的……”支書說:“年初你一次趕牛幾十頭,把指頭剁給人家?”馬建成說:“那是靠貸款……”支書說:“光說貸款,不說存款?”馬建成咯咯咯地笑著沖我說:“日子好著哩。”支書說:“又養又販的,沒個幾十萬手頭活泛得起來?”

    市農業農村局駐村第一書記陳龍說:“支書,快追上你了。”

    馬存珍嘿嘿一笑說:“追過我了才好哩,我就想著全北臺人都追過我,好讓我長長地出一口氣。”

    陳龍說:“支書是能人,北臺的養牛是他帶動起來的,他現在養牛六十多頭,一頭三萬多元。”

    我看看支書,滿臉皺紋卻洋溢著智慧。

    “能人能量再大,也比不上組織的能量,有能人的帶領,組織的能量才能發揮到極致。”馬存珍說,“幾年前還可憐得很哩,一提起北臺村,老百姓叫苦,上下干部發愁。就說2014年,常住人口197戶96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6戶73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76.1%,人均純收入4000多元,比全什字鄉人均收入低1000元,且人均差距大,最低人均收入1500元,北臺村有養牛傳統,牛存欄僅有736頭,但養牛只是為了種地,最明顯的標志380伏動力電,入戶率僅為1.5%,生產條件落后。”馬存珍撓撓頭說,“哎呀,羞得人頭都抬不起來,鄉上、縣上開個會,找個拐拐子(旮旯)一待,會一散躲著人走……要知道我都是三十年的村干部了。”

    2014年,北臺村被確定為固原市農業農村局幫扶單位,派駐幫扶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西吉縣將北臺村確定為2016年脫貧銷號村。

    固原市農業農村局制定了《北臺村草畜產業發展規劃》,采取結對幫扶支持、產業培育支撐、金融扶持助推、基礎建設引領等措施,為養殖戶發放青貯池建設補貼、養牛圈舍補貼、見犢補母、鍘草機購置、太陽能熱水器安裝等項目的補貼和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打造肉牛養殖專業村,“顧前怕后的,推開并不容易,怕養牛虧損。”支書說著,正好過來一個人,“有福,你來給說說剛開始時你的想法。”又對我說:“馬有福是建檔立卡戶,日子過得恓惶得吃宴席連個新衣裳都沒有。”

    馬有福憨憨一笑說:“養牛種地過日子,靠著老天爺吃肚子。以前就是養牛、種地,養牛就是養勞力,都養老黃牛,也不是沒覺悟,家底薄得這兒捂住那兒漏底了,不敢胡折騰。家有千貫,長毛的不算。以前養的牛哪能跟現在養的牛比,以前養的牛才幾個錢,現在養的牛一頭一萬多元,怕有個閃失……唉,日子過得有皮沒毛的,種地連吃肚子都保證不了……”

    “老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話實實的,在幫扶工作的開展中,黨員干部的帶頭引領作用始終不可忽視。遇到群眾不能接受的新事物,先讓黨員干部帶頭做,示范給老百姓。青貯池沒人愿意挖,先從支書家開挖;標準化養殖圈舍,先從村主任家建起;幫扶單位的產業補貼先從帶頭示范戶發起。人們都看著你,你不帶頭就沒人愿意先動,要讓其他群眾看在眼里、饞在心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縣委政府統一的各項惠農補貼外,市農業農村局在推廣過程中,先后對養殖圈舍、青貯池、鍘草機等進行了優先的額外補貼。通過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也讓群眾嘗到了甜頭,一步步打消了群眾的顧慮。”駐村第一書記陳龍已經駐村三年了,他說,“村上‘兩個帶頭人’養牛都在30頭以上,成為脫貧致富的典型。致富帶頭人的養殖規模和經驗不僅是北臺村群眾的觀摩學習示范點,更是什字鄉乃至西吉縣的觀摩示范點。”

    為了解決村民養牛的后顧之憂,西吉縣實施金融扶貧惠民政策,給村民貼息貸款扶持發展養殖業,2019年金融貸款136戶1161萬元,享受各類補貼219.35元。“我第一次拿到扶貧貸款5萬元,就像做夢一樣,我們這窮得提不起鞋跟的人,也能貸款?我一次購買了5頭牛,一年下來就掙了兩萬多,種地五六年也掙不了這么多,比種地還輕松,一天就喂兩次,你想多喂不行,那不科學,日子一下就蹬上勁了。”馬有福說。

    馬存珍說:“有福上進心強,苦鉆研,除了參加村里舉行的養殖技術培訓班外,自學養牛技術,牛越養越好,現在都是土專家了。養牛超過20頭了,一年保守點說也能收入六七萬元,今年下來能養多少頭?”

    馬有福說:“30頭沒麻達。”

    馬存珍說:“我們村被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融支持扶貧示范村、信用示范村。”

    北臺村牛存欄3065頭,戶均15頭以上,40頭以上的大戶有幾十戶。草畜產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90%以上,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55%降至2019年的0.91%。肉牛養殖已成為西吉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肉牛飼養量33萬多頭,北臺村已成為西吉縣養牛第一村。

    在北臺村穿行,時不時聽到牛哞哞叫,不由得想起李涉《牧童詞》中“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的詩句。站在坡上梯田大埂上,經過硬化、綠化的道路在太陽能路燈的護送下蜿蜒遠去,村文化活動室、村部活動廣場、農村電商平臺、新農村農家院舍……盡收眼底。

    山岡青蔥,綠樹成陰,審視著村莊,馬存珍頗有感觸地說:“市農業農村局先后自籌資金100余萬元,協調資金1800余萬元,扶貧干部把力出了。”

    季棟梁,1963年生,甘肅張家川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十幾部等。作品榮獲《小說選刊》獎、《中國作家》獎、《北京文學》獎、《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朔方》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等。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18|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9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 国内精品卡1卡2卡区别|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狼人无码精华AV午夜精品| 精品国产杨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 | 国产精品jlzz视频| 日本加勒比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网站 |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 北岛玲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线路| 国产91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