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輝波新作《逐光的孩子》:帶著“苦”與“厚”的理想主義精神
10月31日上午,兒童文學作家舒輝波現實主義作品《逐光的孩子》研討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助理李志生、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曉暉、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社長劉凱軍分別致辭。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社長劉凱軍、副總編輯熊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院長羅曉靜和李志生共同進行《逐光的孩子》新書揭幕。
在作品研討環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教授胡德才進行了主題發言。他認為舒輝波是一位具有深沉的悲憫情懷和詩人氣質的兒童文學作家。《逐光的孩子》語言活潑、溫婉、清麗,溫馨而感傷,嚴峻但不悲觀,彰顯了直面現實又超越現實、書寫苦難又升華苦難的理想主義精神。
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魯平認為《逐光的孩子》在藝術特色、創作態度和作品情感三方面,體現出了作者的真與誠,超越了其對以往少年文學的印象。湖北省文聯文學藝術院院長蔡家園肯定了舒輝波真誠的創作態度,他將《逐光的孩子》比喻為營養豐富的牛奶,認為該作品是帶著“苦”和“厚”的生命厚度,從苦難中升騰出理想的光芒。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建華認為,《逐光的孩子》打開了兒童隱秘的幻想世界與當下豐富現實的隱秘通道,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又有時代感的人物形象。湖北省作家協會理論室主任韓永明認為作品展現了靈魂的成長路徑,是兒童文學的典范。
董宏猷、黃春華等多位兒童文學作家結合自身的創作體驗分享了閱讀感受。董宏猷將作品中“光”的意象進行了深度解讀,那些支教老師和山村教師把自己的生命化作火把,為孩子們照亮來了方向,充滿了詩意的光輝和人性的光輝。江漢大學人文學院講師陳瀾認為《逐光的孩子》在三個方面延續了他的寫作特點:內容上始終立足現實主義立場,聚焦弱勢兒童群體;語言上始終詩意盎然;主題上始終強調“療治”的價值。
《逐光的孩子》故事原型、“優秀援教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范獻龍講到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有一種深深的共情感和代入感,書中很多細節將他帶回了那七年艱辛又難忘的支教時光,《逐光的孩子》讓他那段珍貴的支教經歷得以記錄與保存。而現在國家和政府不斷完善對于農村基礎教育老師的扶持政策,一代代支教人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改變了很多鄉村孩子的命運,引領他們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